第二、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81 >> 2016年06月22日 星期三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时光悠悠 一路向暖

作者:郑舒

出于中文人舞文弄墨的想法,我在大三的时候加入中大校报学生记者团,也兼任编辑部学生助理。在这里,我体验到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做勤工俭学、第一次采访、第一次写新闻稿……

还记得我负责的第一个采编任务是采访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纪红兵教授,这也是校报“研究院专题”系列的第一篇报道,无论是编辑老师还是我自己都格外重视。所谓万事开头难,为了开好这个头,我在编辑部老师指导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搜集材料、向学长求教采访经验,拟写采访提纲等。当我交上长达三页的提纲时,老师十分细心地帮助我逐条修改指出哪些问题应深入挖掘,哪些可以略过或与别的问题合并,告诉我“要学会挖掘问题,不要停留在表面”。还鼓励我“自信一点,把采访当作是一次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大胆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发挥创造力。”老师的鼓励给了我莫大的信心。

尽管在前去采访的路上,脑海里建构了无数次的画面,担心冷场,然而令我惊讶的是,整个采访过程非常轻松愉快。一方面是纪教授待人和蔼,回答问题非常有耐心,热情地分享他的科研故事;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自己的充足准备,能够根据教授的回答深入追问。采访结束后,教授还带我参观了他的实验室,赠送了我两盒中大化院自己研制的护肤品,并建议我今后多关注科技方面的新闻题材,做到文理结合,全面发展。有了第一次采访的经验后,我陆续采访过中山大学佛山研究院主任、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许学强教授、中大附一的李娟教授等人,尝试过通讯、口述整理、专题等多种类型文章,在每一次的总结与反思中,我在校园媒体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如果说采写工作让我更加从容与沉稳,那么,协助老师编辑校对则让我深切感受到媒体人的辛苦与使命感。每逢新报纸出版前天,老师们总是会加班到很晚,反复斟酌和校对。我在做助理时核对稿费、接听电话、收发文件,这些工作也有效提升了我的细心与耐心。对我来说,勤工助学绝不仅仅是挣点外快这么简单的事,它还能让我更好地利用每一个机会学会做事。回忆总是和人相关的,我很开心能在大学里遇见校报的老师,也越发热爱着这个温暖的集体。

木心曾说过,“文字的简练来自内心的真诚。”千言万语,最终也只能化为简单的文字覆盖一二。都说“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期待在之后的悠悠时光里我能继续与中大校报收获成长,奔向阳光与未来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