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71 >> 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张培震院士:大学之路——成为德才兼备的中大人


成为中大学子是光荣的、也是幸运的。40年前的1976年,我就没有那么幸运。尽管我很小的时候就从父母那里知道中山大学,也非常向往,但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封闭多年的高考大门还没有打开,高中毕业只能无奈地走上山下乡的唯一道路。

大家无疑是幸运的,但大家想过吗,在中山大学的四年将怎么度过?你的选择决定你的人生。作为一个过来人、作为一个长者、作为一个教授,我认为你们到中大应该是受教育来了,学知识来了,长本领来了。你们应该向中山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看齐,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大学子。

那么,中山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呢?

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怀士堂前发表演讲时曾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校训;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罗俊校长提出中山大学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我认为,这就是你们在中大四年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1.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德才兼备”是通过对道德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成为有德性和才能的人。所以,德才兼备是中山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所谓“德”,指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品质操守、行为自律等等。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事业心、思想品质、修养素质、学习热情、团队精神、谦虚乐观、心态积极、乐于助人等与精神境界有关的方面。有德之人才能做到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行为举止变得谦和亮丽,精神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内心胸怀变得宽广无限,赢得大家的认可和尊重。学校在品德教育方面已经形成完善的体系,除了正规课程之外,学校还将品德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术科技、艺术教育、学生社团等诸多方面。据我所知,从2008年起实施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已经成为中山大学德育培养的亮丽名片。希望大家能够踊跃参加,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有精神品味的人。

所谓“才”,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才华、才干、才能,而不仅仅是指文化学历或一纸文凭。“才”的最低标准是学好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精神,更高要求是“成才”,学会“做事”的本领。现代意义的“才能”已不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应该是能够举一反三、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提升。

那么,如何学到“才能”?我认为只要认真学好中山大学为大家精心制定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就能满足基本要求。学好这些课程,我认为首先是热爱,把学习知识当成一种乐趣,把探索未知作为一种爱好。或许,你们对新专业感到陌生而无所适从,但这不要紧,很可能是因为你们对所学专业不太了解。同学们,不要气馁,沉下心来,学习一段时间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1976年被推荐上了长春地质学院,当时对地质学一无所知,认为这是个枯燥乏味的专业,整天跟冰冷坚硬的石头打交道,肯定又苦又累。那时的我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然而,渐渐地,我开始领悟到地球科学无穷无尽的的奥妙。越学习,越兴奋。当我发现,自己能利用所掌握的地质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地形地貌成因时,心里的满足感就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正是凭借热爱、兴趣和努力,在大学没毕业之时,我便从一个工农兵学员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自此开始我的硕士学习。此后,我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攻读5年获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内华达大学从事4年博士后研究。1991年我学成回国,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学们,如果这叫成功的话,我的体会是:热爱、努力和运气就是开启成功大门的三把金钥匙。

2. 做一个具备领袖气质的人

我理解中山大学所强调的“领袖气质”,是希望各位同学具有领袖那样的气质,能够成为“各界的精英和帅才”。那么,领袖具有怎样的气质呢?领袖一定是追求卓越之人,担当奉献之士;领袖一定视野开阔、胸怀豁达、理想远大;领袖一定具备舍我其谁的气概、脚踏实地的刻苦、百折不挠的毅力。

如何培养“领袖气质”?个人经验告诉我,在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怀揣理想,规划好个人发展目标,并努力去实现。但是,理想不等于空想,理想与现实结合,要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同学们,我跟你们分享两个词:“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所谓“仰望星空”,就是在仰望理想,更具体地说是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应该是短期的,例如课程全部得A,或考上研究生,或成为优秀毕业生等等,而不是我要获得诺贝尔奖,或我要成为爱因斯坦等不切实际的目标。所谓“脚踏实地”,是用辛勤的汗水实现自己设定的短期目标。只有努力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才能为将来实现大目标夯实基础。

分享一下我成长过程中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也许会对同学们有借鉴意义。

上小学时,我的“仰望星空”是当班长,当时觉得当班长光荣。要当班长就得学习好,所以“脚踏实地”就是努力学习,各门功课都争第一,结果是: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当班长。

在农场当知识青年时,我的“仰望星空”是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当工人、当兵或被推荐上大学都行。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革环境下,这对普通老百姓的子女来说是很困难的。我发现只有表现特别好,在生产劳动中积极带头,不怕苦不怕累,争取成为优秀知识青年或争优入党,才有可能离开农场。于是,那时的“脚踏实地”就是努力工作。三年春种秋收,三年披星戴月,三年艰苦劳累,终于换来了目标的实现。我1974年入党,1975年参加工作,1976年终于被推荐上大学。

上大学时,我的“仰望星空”是考研究生。大学一年级的一次偶然机会,我听到一个老师说大学毕业后还能念“研究生”,这位老师“预言”研究生制度很快恢复,激励我应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我下决心把考研究生作为大学的奋斗目标。那时候,我的“脚踏实地”是努力学习。我两年半没回过家,每天6点起床,坚持跑3000米,念一个小时英语,晚上11点睡觉,周末没有休息过一天,最终于1979年考上研究生。由于我上大学才开始读英语,当时英语考了56分,超录取线1分,心里已经是非常的高兴。

198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博时,我的“仰望星空”就是拿到博士学位。但是“脚踏实地”却十分艰辛。那时,中国刚刚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我们距离最先进的科学和教育十分遥远,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我在麻省理工的第一堂课几乎没有听懂教授的一句话,非常恐怖,于是我买了一个收音机,调到24小时联播的新闻频道,连睡觉都戴着耳机听,一周后才能听懂课;下第一堂课后,我询问教授使用的教材,却被告知研究生课程没有教材,内容都是近几年刚刚发表的新成果,可以到图书馆查最新的杂志,于是,我把图书馆当成家。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研究任务我曾经三天三夜不睡觉,连续奋战;为了解答三道开卷试题,我提交的答卷长达79页纸,相当于一篇科学论文。时间一晃,千辛万苦的5年过去了,当时的努力非常值得,我仍为当年的努力感到欣慰。

1991年回国,我在中国地震局成为一名科学家,当时的“仰望星空”首先是做好科研,做出一些优秀的成果,证明自己学有所成。眨眼间,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一晃而过,而我头顶的“星空”也逐渐斗转星移,于是我立志要成为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时的“脚踏实地”就是加倍努力地工作,争取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我每年都坚持数月的野外考察,戈壁探索,雪域留痕,足迹遍布青藏高原和天山南北。辛勤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Nature和Science系类杂志上发表5篇科学论文,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品尝到了梦想成真的滋味。

希望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好人生,立足于努力学习的“实地”,设定能触摸得到的“星空”,用自己的汗水去浇灌“卓越”之花,淬炼自己的“领袖气质”,成为“各界的精英和帅才”。

3. 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行为与国家民族从情感上联系起来。孙中山先生在毕业训词中明确要求,学生要“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罗俊校长所倡导的“家国情怀”也是要求“立志报效祖国,要为民族的复兴和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心智”,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所倡导的“爱国”理念相契合。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才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非凡的意义。

我认为,对年轻学生而言,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满足国家需求融为一体,就是最大的家国情怀。然而,当个人研究兴趣与国家的需求不一致应怎么办?我的体会是,找准这二者的结合点。

1991年我从美国回来。由于在美国主要从事地球科学的基础研究,当时的兴趣主要在大陆动力学、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地震构造与气候变化等,没有太多从事地震危险性方面的研究和研究兴趣。从个人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去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或高等院校更合适。但我是从中国地震局被推荐上大学的,地震局希望我能回来从事地震科学研究。几经犹豫,最终我还是回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但是我找准了研究对象和结合点。我把强震多发的青藏高原周边和天山两侧作为研究地区,从地球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发生在这些地区的强震,又从这些地区地震活动揭示的深部过程反过来研究地球动力学。由于从新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开展的研究,使我在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和地震危险评价的应用研究两个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在地震危险评价方面,我参与主持了全球地震灾害评价图、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制,评价了我国主要断裂的地震危险性,主持了有关强震预测的973项目,组建了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研究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地球科学的基础研究方面,我的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在运动学和动力学,解剖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祁连山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天山隆升和变形的动力学模式,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赞赏。我的径路和经验表明,找准结合点,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最大幅度地体现个人价值,实现双赢。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开启了人生道路的一个新起点。在这美丽的珠海校区的校园里,宽敞辽阔的大操场是一流的运动场所,凉风习习的隐湖是绝佳的早读乐园,设备齐全的教学楼是最棒的学习之地,藏书万卷的图书馆更是伴你成长的引路人。你们要展开双臂,拥抱全新的大学生活,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不忘脚踏实地。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