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73 >>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十八年·传递爱与希望

——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西部征程

作者:文字、图片/研究生支教团

出发前揣着对未知的向往与忐忑,归来时满载对将来的责任与信念。这是大多数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心情变化的真实写照。“一年支教行,一生西部情”,一年间,他们化作桥梁—— 西部的孩子通过他们获得知识,看见更广阔的世界;社会爱心人士通过他们了解西部,把爱传递到更多有需要的人手上。很多支教归来的队员们也说,相比一年的付出,支教经历更是为他们留下了受用终生的财富。18年来,一届届队员走过了支援西部的征程,留下了太多令人难忘的回忆,今天我们将走近支教团,听听他们的故事。

正在加载...
  • 1/8

  • 2/8

  • 3/8

  • 4/8

  • 5/8

  • 6/8

  • 7/8

  • 8/8

■ 接力十八载: 志愿服务进西部

根据教育部、团中央组织开展的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计划,作为广东省最早参与该计划的高校,中山大学每年均组建研究生支教团赴西部支援当地的教育事业。自1999年以来,中山大学已选派十八届211名(第十八届支教团正于藏、滇两地支教)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奉献精神、德才兼备的本科毕业生及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分赴青海民和、甘肃榆中、山西灵丘、宁夏西吉、广西百色、广西恭城、西藏林芝、西藏昌都、云南澄江、云南凤庆等地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

18年来,历届支教团同学坚持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在完成好既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充分整合学校以及社会各方资源,先后募捐了“林芝一中艺术教育实践基地”、“林芝县中学艺术教育基地”、“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发电机房”、“林芝县中学梦想中心”、“林芝一中医务室”、“林芝县中学医务室”和“林芝县中学阶梯教室”等项目,还设立了“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奖学金”,开展了“托起西部的希望——‘一帮一’助学项目”、“甘泉计划”小学饮水用设备捐赠活动、“双十一,淘个孩子心愿吧”等活动。18年来,研究生支教团通过联系、整合学校以及社会各方资源,共建设项目几十项,受支教团资助、奖励的贫困学生超过6000人次,支教团获得支教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18年来,一代又一代支教团人立志奉献,扎根西部,传授知识,播撒爱心,为一批又一批西部山区的孩子们打开了知识的窗口,为他们铺就了走出大山、通往梦想的道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也曾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等各级领导的慰问和勉励。2015年,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西藏林芝接受了《光明日报》等媒体的“镜头下的最美支教团”采访报道,《广州晚安》栏目组也在广州对支教团成员进行了节目录制。

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不仅给贫困地区群众带去了知识,传播了现代科技,宣传了广东文化,也通过实践受到了锻炼。如第七届队员、全国百优志愿者、广东志愿服务个人金奖得主韦慧晓同学,在完成了在西藏的一年支教任务后,又主动要求留在西藏地矿勘查队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第八届的陈淑芬来自广东山区一个农村家庭,通过勤工俭学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获得保送读研后,她主动赴藏参加支教,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此外,支教团还涌现了美国百人会英才奖获得者王卓超(第七届)、蔡丽娜(十一届)、刘岩(十一届)、何金鹏(十一届)、林鸿章(十三届)、于晓雷(十五届),广东最美志愿者聂二辉(十五届),广西优秀青年志愿者李煜、陈曦、邓梅竹、廖杞南(第六届)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在他们的带动下,18年来,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服务精神不断影响着中大的学子们,报名参加支教团的人数逐年增加。近年来,每年均有数名在读研究生主动休学一年,加入支教志愿者的队伍(第十八届有8名在读研究生)。2010年和2014年,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十周年纪念文集《我的青春我的团》和十五周年纪念文集《西部青春录》相继出版,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扶贫接力计划”的宗旨,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中大校园里像滚雪球似地一届影响一届,并逐渐实现影响力的全面性和持久性。

■ 支教工作: 教书育人、扶贫济困、建言献策

十八年来,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支教与扶贫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促进,服务与研究同开展,构建“教书育人、扶贫济困、建言献策”三位一体的支教团工作模式。

教学·奉献

支教团成员到达支教地后,迅速融合当地教学生活,参与各个教学环节:听课、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出试卷、课外辅导等。同时,支教团成员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以及所学专业,投入教学实践,不断创新。18年来,支教团老师都被学生们评为最喜爱的老师,所教班级成绩均名列前茅。

支教团除了教学工作外,也积极在所在学校开展各类课外活动,成立读书社、绿印环保社团、话剧社、街舞社、翼英社等社团,展开高中学生干部培训、女性生理心理健康讲座、励志讲坛、“正能量”讲座、梦想课程、高考前心理辅导等,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见闻。

公益·笃行

“一帮一”及“一对一”助学项目

“一帮一”助学项目是中大研究生支教团薪火相传的品牌项目。此项目充分动员中大各个班级团支部和学生参与其中,一起帮助西部的贫困孩子。至此,“一帮一”项目已资助贫困学生逾5000人次,资助总金额达200万元人民币。

“一对一”,即一个资助人对应一个受助学生,原则上资助人需资助受助学生至大学毕业或结束学业。支教团推荐家境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受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资助人,架起一座爱心助学桥梁。2014年开始,“一对一”项目得到深圳慈善会润心基金的支持,进一步加强了项目的管理和筹资能力。项目至今已资助贫困学生逾300人次,资助总金额逾200万元人民币。

“美丽校园帮帮建”公益项目

“美丽校园帮帮建”公益项目,旨在整合社会和中大校友的爱心资源,帮助支教服务学校改善校园环境,完备教学设施。支教团联系安利集团及安利公益基金会,促成了“安利—中山大学”林芝县中学、林芝地区第一中学艺术教育基地;联系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捐赠了林芝县中学“梦想中心”;联系北京金源互动科技有限公司捐建林芝市巴宜区中学藏文图书馆;联系东莞校友会促成林芝地区第一中学医务室、饮水工程项目;联系深圳校友会和广东丹姿集团等支持“甘泉计划”,完成林芝地区小学饮用水改善计划等。

“双十一,淘个孩子心愿吧”公益项目

从2011年7月开始,支教团打造“圆孩子一个心愿”公益项目,旨在联合社会爱心力量,搭建社会各界和贫困地区的桥梁,将社会公益资源输送到资源匮乏的西藏、云南贫困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学生完成学业、实现心愿。

2013年,支教团成员在电商购物狂欢节“双十一”期间,迸发出“双十一,淘个孩子心愿吧”公益项目的灵感。在原有的“圆孩子一个心愿”公益项目的基础上,收集西藏、云南两地贫困学生的心愿,通过新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需求,整合爱心网友的资源,打造新媒体时代的微公益,累计收到爱心物资逾十万元。2015年,“双十一,淘孩子一个心愿”活动,四地募集超过14万元的善款及爱心物资。

获得奖项

◎“广东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2009)

◎“广东青年五四青年荣誉奖章(集体)”(2010)

◎“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2010)

◎首届南粤志愿服务“红棉奖”(2012)

◎“志愿服务广州奖先进集体”称号(2012)

◎“南方日报南方公益组织奖”(2012)

◎“第二届广州市青少年服务项目创意大赛银奖”(2014)

◎“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15)

◎“西藏自治区五四青年荣誉奖章(集体)”(2016)

历届志愿者心语

许多人一生也难以收获真挚的爱,一生也未曾得到一滴纯净的泪,而我们青年志愿者在这短短的一年中,收获了几十颗真诚的心和湟河水一样流淌的眼泪。

——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时间:1999-2000年;服务地点:青海、宁夏、甘肃、山西)

如今,时光飞逝,孩子们已经长大,他们或在大学继续深造,或开始搏击生活的风浪。但无论时光将他们雕刻成何种模样,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依然是他们那纯朴的脸庞,纯真的笑容。还有分离的那一夜,那一路的烛光,那一路的泪光,将会温暖我,鞭策我,直到永远。

——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时间:2002-2003年;服务地点:广西)

我们可能没有力量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们的帮助相对于他们的需要来说可能是杯水车薪,但帮与不帮,横着一条分水岭。纵使杯水车薪,只是寒风中的一点点温暖,但我们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时间:2004-2005年;服务地点:广西)

经历过这么多,再回头想想刚到这里时的茫然与无助,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已经成熟了很多。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说:不管将来遇到什么困难,我都可以不退缩地大踏步向前走。因为我曾经是一名高中教师,因为我曾经在西部支教一年,因为我曾经完成过我一度不敢去做的事情。而我对自己人生理想的探寻也终于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尽力地去超越自己。

——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时间:2008-2009年;服务地点:西藏、云南)

很多人称赞我们抓住每一个机会,给当地争取200万援藏基金,帮助了338名贫困学生,建立了数十个落地项目。于我们而言,这一年,有太多一句话就可以讲完的故事,却用千言万语都道不尽那一刻的心愧。这才是我们五十年后会笑着说着,说着笑着,无限怀念的时光。

——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时间:2011-2012年;服务地点:西藏、云南)

每个人都有梦想,我们的梦想很简单,“我从西部来的,我要到西部去”,“渠道西部广阔的土地,让那边的孩子看到更多宽广的天地”。今天我们是一个个追梦人,追逐我们的七彩支教梦;明年,相信我们会是一个个筑梦人,和西部的孩子一起构筑一个个七彩的梦。带着我们对志愿服务的热情,带着我们对西部的向往,带着母校的嘱托和关爱,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在服务地,尽己所能,矢志不渝,传承中大支教团优良传统,践行志愿奉献有爱精神,青春无悔,爱满人间。

——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时间:2013-2014年;服务地点:西藏、云南)

支教,是在一个新的地方获得新的人生体验,认识新的人开始新的人生的短篇小说;支教,是去尝试理解生活从来不在别处,只在你的当下;支教,也让我们有机会亲眼目睹基础教育当前的发展,给了新的思考维度。一年一瞬间,与孩子们相聚、相识又将相别离,愿孩子们保持一颗纯真、漂亮的心,望重相聚,珍重!

——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时间:2015-2016年;服务地点:西藏、云南)

支教感想

做真事、做实事、做好事

第十七届支教团成员 郭延岩(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服务单位:澄江县第一中学)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理想是用来实现的!”犹记得去年4月,当我得知成功加入到支教团队伍时,我默默地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一行字。我很庆幸能加入支教团,来到抚仙湖畔美丽的澄江县,成为一名数学老师。

教学相长——做学生的“召唤兽”

成为高一年级303班的数学老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对我来说并非易事,闲暇时我常去旁听本校老师的课,虚心向老师们请教。每次考试后,我则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我所带班级的成绩常位列平行班前三名。

任教最初,学生们求知欲不高,不爱提问的情况一直困扰着我。我鼓励他们“不懂就问,随时问”,并坚持每天傍晚到教室答疑。渐渐地,不仅我任教的班级有同学组团来问问题,连其他班级的学生也会找我答疑解惑。有时学生们在家遇到难题,也会通过QQ问我,还亲切地给我起了个别称——召唤兽。现在,每当在QQ上看到“老师,我又来召唤你啦!”心中总会有一股暖意升起,我知道,孩子们心中求知的种子正在生根,在发芽!

校园活动——为学生打开新天地

支教时,我常思考一个问题:我能给学生带来的,只有课本上的知识吗?

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我越发觉得信息的闭塞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非常迷茫,职业教育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得知“途梦课程”团队是一个远程职业教育团队后,我积极与负责人取得联系、制定并实施课程。上学期,在高一年级开展的三期途梦课程均受到老师们的支持和学生们的喜爱。看到学生们在课上大胆说出自己的职业理想,憧憬未来的发展,我坚定地相信: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在为学生的未来开启一个新的天地。

支教一年,给我带来感触最深的是山区家庭教育的真空,有一位山区小学老师曾说:“我在这山里教了十多年的书,好几个学生的家长,以前也是我的学生,文化水平太低,想走出这大山真的很难……”这一句无心的感叹,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无力,体会到自己来到澄江的责任和使命。

社会公益——一只公益“菜鸟”的成长

支教的生活远没有我想象中的轻松。对于公益项目,从参与者到策划者的身份转变令人倍感压力,周末的时间基本上都忙于筹备和开展,编辑项目新闻稿直至深夜也是常有的事。

这一年,支教带给我的成长远比我能带给学生的知识多得多。领到助学金时学生家长眼中不住打转的泪水、实现小心愿时学生们舒展的眉头、乡村教师在山区的坚守、留守儿童上课时清澈的眼眸以及代表支教团参加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奖时的喜悦……每每想到这些瞬间,我都叮咛自己要以一颗真诚的服务之心,做真事、做实事、做好事。

融入当地——友谊的小船扬帆远航

在澄江近一年的生活中,我曾在学生们的祝福中许下生日的愿望、和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起摘得校运会接力赛的桂冠、同澄江团县委的老师深入山区家访、与澄江红十字会一起探望重病在床的白血病母亲、随中大摄制组在这里走过抗战时期中大人的迁徙之路。

这些点点滴滴让我逐渐喜欢上这个虽不繁荣,却充满人情味的小县城,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澄江和中大70多年来的深厚情谊是时间无法磨灭的,是会在一届届支教团的手中不断延续下去的。

一年前,带着几许期待、揣着几许忐忑来到澄江,当时信誓旦旦许下的诺言仍在耳畔回响——“教不好我就不回去了!”回顾近一年的支教经历,我初心不变:愿用一年不长的陪伴,向学生展现一个别样的世界;愿用一年不长的时间,让自己完成一场了不起的挑战。

支 教 随 想

第十七届支教团成员 魏耀成(国际关系学院,服务单位:林芝市第一中学)

林芝4月,山雪初融,春寒料峭,对林芝孩子们的感情却像南迦巴瓦峰顶经年不化的白雪,纯净而美好。一年的支教生活转瞬即逝,每分每秒都变得弥足珍贵。想多陪陪时而顽皮、时而懂事的学生们,想多和林芝一中的老师们约几场球赛,想多去镇上的茶馆坐坐,和藏族的长辈、朋友们喝喝甜茶聊聊天。

记得刚来的时候,第一次站在林芝一中的三尺讲台,半怀激动、半怀忐忑地和学生们说:“我叫魏耀成,来自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会陪你们走过接下来的半年或一年时光,亲们请多多指教啦!”台下学生乐成一团,像刚破壳的小鸭子,认准了自己看到的第一个生灵,有点敬畏,却天然亲切。7个多月过去,有些学生也从最初见到我只敢喊一句“老师好”就匆匆跑掉,变成了如今一把拉住我的胳膊:“老师,我这次考得好,请我吃个饭鼓励一下嘛!”

有一天,一个孩子在下课后叫住我:“魏老师,我担心你以后走了我会不想学历史。”心里有点窃喜又有点难过,一本正经和他解释:“每位老师上课的习惯都不一样,但是你要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不变应万变。”“欸——”一个拖长音,“又来,就魏老师能说!”皱皱鼻子跑开了。可爱的学生们,魏老师打心眼里希望这一年能给你们带来一些有用的东西,尽己所能帮助你们成长。两年后回来看你们时,面前将会是一个个坚毅勇敢、信心满满的战士,全然不惧高考的挑战!

西藏地处高原,寒冷、缺氧,更有许多方面不如沿海城市优渥。但是,这里的孩子们阳光又快乐,就像西藏古谚——拔掉几根羽毛阻碍不了雄鹰翱翔。期盼你们早日羽翼丰满,翱翔在祖国的广阔天空!

结束10天的阿里之行,见过第18届支教团师弟师妹,再回到八一的时候,已是凌晨2时余了。环视散放着各类废弃纸箱的客厅,人突然空了不少。起身推开卧室门,聪哥的桌子,堆放杂物的下铺,都已一干二净。没来由想起本科毕业季最后一个离开的时候,眼前的一切像是剪辑的胶片,从满满的六张上铺下桌,到空了一张,再空了一张,最后只剩自己的位置还摆放着曾经待过4年的痕迹。时隔一年,情景重现。

在一中上的最后一堂课,小崽子们在下面抹眼泪,好面子的男生埋着头,一声不吭。我在讲台上开始吹牛,吹我的人生领悟,鼓励他们“重道轻术,做凭真本事过活的有尊严的人”。终于吹不下去了,我就教他们唱《但愿人长久》。事后聪哥说我这是在煽情,是套路。我只是单纯觉得词很好,哀而不伤,可期明天。

这一年,忙碌简单,所以时间过得很快。我可以从不同角度总结很多来印证这一年的收获与成长,却总没有深夜一个人反思时内心的踏实感来得真切。旅程途中,欢欢教我佛教的重点在于反思,我没问他,这一年我是不是已经半只脚踏入佛门。

前两日与爱华电话,吹牛说自己心中实在有丘壑,只是提笔时雾里看花。好在她早也了解我性格,没有点破也没有取笑。今天终于斗胆把杂乱的想法吐露一些,停下笔来,阿福已在床上蜷着睡着了。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