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78 >> 2024年03月30日 星期六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缅怀伟人 弘扬精神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龙柏林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重温毛泽东主席1956年11月12日写的《纪念孙中山先生》,在时间长河中代代缅怀伟人孙中山先生,纪念他一生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与此同时,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弘扬和光大中山先生精神,充分发挥这一珍贵财富的作用,理当成为中华民族事业后继者的义务与责任。

一代伟人 矢志革命 振兴中华

孙中山先生生于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国正遭受列强野蛮侵略,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救国救民成为时代的大主题。作为时代伟人,孙中山先生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毅然投身革命事业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尖锐斗争,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为中国社会变革打开进步的闸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推动北伐取得胜利,开创了以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国人奋斗的典范。纵观其人生历程,是为救国救民、以革命为己任的光辉一生。他不是简单的拘泥私利而造反闹革命,而是以革命求光明、为民众谋幸福的艰辛探索。他是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口号并明确提出“建设为革命之唯一目的”,并在《建国方略》一书中构想了建设的宏伟蓝图。可以说,这些超越常人与时代局限的建国设想,既反映了他雄才韬略的战略眼光与睿智思索,更是其致力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中华新伟业的殷殷期盼。伟人虽已陨落,但他的人生追求与人格魅力、政治思想与价值主张则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永恒的精神坐标。

中共党人 继承遗志 继续前进

孙中山先生书写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激励着中共党人继续前行。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生前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忠诚的合作者,更是其身后遗志的最忠实的继承者。在其身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继续前进,以艰巨的努力、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牺牲完成了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一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重温中山先生的箴言,“中国的社会既然是和欧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和欧美不同”,不仅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自尊和自信,而且是中华民族走适合中国国情道路的主体自觉和革命实践的方法论指引。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的摸索,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是重演过去老路,也不是复辟传统旧路,更不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在全球化后社会主义转型的大格局中,与一味推崇和照搬西方模式导致的“拉美陷阱”、“苏东转型困局”等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世人关注的中国奇迹之路。应该说,这条自主创新的中国道路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社会创新活力,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续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形成了一系列饱含中国主张和中国智慧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世界舞台上完成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可以说,从中国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遗产,也是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之力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中国国家自信和提供给世界的重要经验。

中大学人 顺应时代 发扬光大

孙中山先生为求革命事业之成功,在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于1924年在广州创建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充分体现了世纪伟人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战略眼光和教育期待。中山大学以中山名字命名,是孙中山先生精神衣钵的名副其实的继承者。无论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孙文亲笔校训,还是“吾校矗立、蔚为国光;中山首创、遗泽余芳”的典雅校歌,抑或是中山塑像和中山纪念馆等,在校园的建筑标识和文化记忆中处处洋溢着历史伟人孙中山先生的印痕与精神传承。作为中大学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校非常重视孙中山先生留下的这份宝贵精神财富。百余年前,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作为自己革命的座右铭;今天中山大学则强调“谋势而为、顺势而动、应势而上”作为学校倍增计划、成就中大卓越的集体共识。也是百余年前,中山先生亲撰毕业训词“学海汪洋,毓人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今天的中山大学则传承此精神,将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定格为“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仍是百余年前,中山先生在怀士堂“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的告诫和在马丁堂《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至今犹在耳畔,化作了今天中山大学“人心向学”的师生追求。不仅如此,中大学人还将中山先生的人格典范作为激发后学的精神动力,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这些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求真精神,天下为公、献身祖国的大善情怀,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壮美人生。今天的中大学人,定将聆听时代召唤,将孙中山精神融入工作和生活中,转化为永恒的精神滋养,成为名副其实的继承者与光大者。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