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78 >>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雕塑故事】

著名光谱物理学家高兆兰

作者:传播与设计学院 黄佰全

我校校园矗立着许多人文雕塑,无论是邹鲁、陈序经、钟荣光、柯麟、鲁迅、陈寅恪等名师大家的肖像雕塑,还是“摇篮”等抽象雕塑,都是对前人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永久纪念,承载着我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走近这些雕塑,让我们一起品读它们背后的故事。

【人物格言】

讲课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讲课的主要内容是理论的讲解和证明,系统地解释该门科学上的重要问题,对理科课程来说,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尚要举例介绍理论与工业生产技术上有关的问题。为了巩固与加深讲课的效果,必须要求学生阅读适当的教科书和参考书。 ——高兆兰

【人物档案】

高兆兰(1914.3.21—1999.10.12)云南昆明人。我国著名的光谱物理学家,中国光学、光谱学的开拓者之一。岭南大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学位,岭南大学任教。1952年起,一直任教于中山大学物理系。1983年受聘担任教育部“光学与激光”学科15年发展规划组组长。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广东省分会第三届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广东省科协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著有《原子光谱与原子结构》、《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

【人物风采】

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激光与光谱学研究所东大厅里,有一座高兆兰教授的雕像。雕像上的高教授慈祥和蔼、神情自然,眼睛微微收缩,嘴角有一抹浅浅的微笑,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与希望。高兆兰教授是中国光学、光谱学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山大学光学学科和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

1914年,高兆兰出生于昆明的一个大户人家。她说:“我虽然生长在封建社会的封建家庭,可是祖辈对新思想的接纳让我得以在男女平等的环境中成长。”

16岁陪姐姐逃婚的高兆兰进入岭南大学,初到岭南大学因为语言不通,被安排到预科。由于各科成绩优异,直接跳读大二。大学期间巾帼不让须眉,高兆兰拿了三把“金钥匙”(即当年学科成绩最优者)。以至于后来同学聚会,高兆兰的同学们开玩笑说:“我们的学分都被你一个人拿光了!”1934年,20岁的高兆兰就获得岭南大学的物理学学士学位,1936年,获得硕士学位。高兆兰学高为师,执教岭大。

1940年,高兆兰获得了东方妇女奖学金即巴伯奖学金,她漂洋过海,到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深造。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博士,要求掌握两门外语。高兆兰本就掌握标准的英式英语,但是在母语为英语的美国,这个在国内的优势不复存在,她决定再学德语。在闲暇的时候,高兆兰总会拿出单词卡来背诵单词。1944年,高兆兰凭借着她优秀的论文“二氟甲烷与三氟甲烷的红外线吸收光谱研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入选西格马·克西和斐贝塔·卡帕两个美国著名的荣誉学会。毕业后,高兆兰收到美国锐提安公司的聘请,在其公司的研究部工作。

抗战胜利后,高兆兰回到祖国,实现了她当初出国深造时在出国申请表上填写的“学成归国”的想法。回国后,高兆兰在岭南大学物理系担任副教授、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她转入中山大学物理系任教。

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高兆兰投身于新中国最早的光谱学专业的工作,致力于研制发射光谱及喇曼散射光谱光电技术设备。1962年,高兆兰在中山大学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红外线光谱学研究实验室之一。20世纪70年代,高兆兰亲身指导研制“脉冲氮分子激光器”和“可调谐染料激光器”,参加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展览,获得国家首次科学大会奖励。该业绩作为我国在激光领域研究中开创性的工作,被编写进《中国激光史概要》中。高兆兰是激光光谱研究领域的最早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1978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委托高兆兰开展主持全国第一个激光光谱学高级研讨班。1980年,高兆兰受教育部委托,组织中山大学和天津大学组成了“中国微微秒激光代表团”,代表中国出席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微微秒现场会议”。在此之后十年里,全国高校里,只有中山大学的论文代表中国高校参加该领域的国际会议。高兆兰教授以其丰富的学科知识、前沿的学科研究方向判断,使得中山大学光学学科迅速发展,跻身全国高校最前沿。1979年和1981年,中山大学光学专业分别成为了中国的首批硕士点和首批博士点。1984年,“中山大学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实验室”创建为我国第一批重点实验室之一。1986年,中山大学光学专业博士点更上一层楼,被国家评定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8年,中山大学光学专业被批准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点。至今,无论高兆兰教授教过的学生,还是曾在她身边工作过的同事都敬称她高先生。

高先生的学生用一个故事,讲述高先生的英语棒到何等程度。有一次学生陪高先生去北京开国际会议,在北京友谊商店附近,有个外国人在地摊前要买一个小女孩的书,但是双方比划了半天都没搞清楚。高先生发现后,对那个外国人说:“你是不是要买这本书?”并告诉他,给多少钱就行了。那个外国人立刻问:“你是英国人?”高先生说:”我是云南昆明的,我的同事可以证明。”那人说:“你别骗我,我是密歇根大学语言学教授,我拿过英语语言学金钥匙,你骗不了我,你的口音是标准牛津味。”

弟子余振新教授回忆:“高先生教我学英文,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那个时候没有人敢学英语,一不小心就会被人说是‘里通外国’。广州毗邻香港,是那个年代进出中国的唯一门户,外国人来中国参观,肯定会被安排到我们激光物理实验室来。而给各国政要参观,广州只有中山大学,中大开放的只有激光物理实验室,因为这在国际上都是前沿学科,长江以南也只有我们搞。而在实验室里,接待外宾时有很多对话,国家翻译有时都未必能说准。由于实验室经常有外国人来参观,非得开口说英语不可。形势所迫,故此决定向高先生学讲英文。而她的教授办法也很妙。我是她的学术助手,我们经常同在一个实验室。她让我把每天的实验研究情况向她汇报,时间定在中午12点开始,持续到约下午一点钟。汇报的内容,则要求我用英文说,只有那些我实在想不出该怎么表达的,才可用中文。除了用口语汇报实验结果,高先生还让我写英文日记给她看,我很珍惜这些英语作业。”

弟子黄本立院士回忆:“1945年到1949年,师从高教授期间。高兆兰教授把她从美国带回来的、在当时还相当珍贵的彩色幻灯片胶卷给我们做实验,和我一起把胶卷冲洗出来。她还鼓励我们组织了一个课余摄影小组。”黄院士在给高兆兰教授从教60年贺信中写道:“您不但授我以知识,而且还教我怎样做人”“你那一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治学严谨,锲而不舍的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

高教授学生原广东省省长卢瑞华说:“高教授是一本‘活字典’,请教她一个问题,她不仅仔细严谨地为我解答,还会文字回复,附上参考文献。”“她传授给我的知识,感染于我的精神,一直成为我工作的力量”。

纵观高兆兰教授在中山大学的学术人生,她创造了诸多第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她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批光学光谱学专门化教研室,并一直主持光学教研室的工作;六十年代初,创建了全国第一批红外光谱学实验室;七十年代,直接指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氮分子激光器、第一台可调脉冲染料激光器,并主持举办了全国第一次激光光谱学高级研讨班;八十年代初,高教授被批准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在她的领导下,中山大学物理系、激光和光谱学研究所建立了我国第一批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学科。1983年,高教授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位光学博士。中大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至今仍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1994年3月19日,高兆兰从事教育与科研六十周年,中山大学和广东省科协为她举办庆祝会。人们在会议上赞扬高兆兰对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她说:“省长一个省只有一个,科学家、院士只是少数,我的学生很多,看到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开拓性的成绩,我感到无限欣慰。大家的进步和成就就是赠送给我最珍贵的礼物。人生的愿望和价值不在于得到多少或者获得什么,重要的是给予了什么,奉献了多少。”

2014年11月2日,中大90周年校庆庆典来临之际,高兆兰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高兆兰教授雕像入驻中山大学激光楼东大厅。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