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84 >> 2017年01月13日 星期五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生命科学学院范朋飞教授领衔的
国际研究团队发现长臂猿新物种


本报讯(生命科学学院) 1月12日上午,我校、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厅等单位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博物馆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高黎贡山的白眉长臂猿种群是一个新物种,将其命名为天行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由于其主要分布于高黎贡山,也称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相关文章“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Hoolock gibbon (Primates: Hylobatidae) based on integrative taxonomy”于2017年1月1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灵长类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上。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范朋飞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高黎贡山的长臂猿是否是个科学界尚未描述的新物种?为了验证这一假说,范朋飞教授积极与国内外研究团队合作,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大学、英国伦敦动物学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德国灵长类研究中心的灵长类专家先后加入了本项研究。

范朋飞教授团队自2007年开始研究高黎贡山保护区内的白眉长臂猿,这一地区的长臂猿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东白眉长臂猿(Hoolock leuconedys)。高黎贡山地处云南西部,是横断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西部的生态屏障,具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由于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很少有科学家到高黎贡山进行长期的研究工作。范朋飞教授的团队在高黎贡山建立了长期的野外科考基地,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先后习惯化了3群白眉长臂猿,得以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全面的研究。

研究团队检查了中国、美国和欧洲几乎所有的白眉长臂猿标本;对保存在美国的所有白眉长臂猿头骨标本尤其是牙齿进行了测量;并积极采集野生个体和动物园笼养个体的粪便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3年的努力,研究团队终于获得了外部形态特征、牙齿几何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等多重证据,最终确定高黎贡山的白眉长臂猿是个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行长臂猿。天行的名字来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家古训,呼吁人们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同时期望天行长臂猿(长臂猿在中国古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君子的代表)这一“君子”能够自强不息,在地球上长期繁衍。这个名字同时描述了长臂猿在树冠层生活的特征,英文名“Sky Walker hoolock gibbon”。

该项成果已经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浪、网易、果壳、China Daily、BBC、CNN、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y、Daily Mail等数十家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我校通过“百人计划”引进范朋飞教授,2016年1月到校工作。范朋飞教授过去15年一直从事濒危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和保护研究,现为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事、动物行为学分会理事、灵长类学会理事。2009年获得中国“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称号;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特支计划”;2015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特支计划”。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