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82 >> 2017年06月26日 星期一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不困于惑 不疏于行


李延欣

李延欣 |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6届本科毕业生,校报原记者,现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比起欢呼与喝彩,我更愿意和你们分享我的困惑经历。每个人的困惑各有不同,但解决之法或可相互借鉴。

校报老师邀我为毕业季专题写篇小文,我才想起又一个六月要来了。一年前照毕业照那天上午的湿热空气,突然逸出记忆的匣子,窜进暑热未盛的当下。毕业——无论经过多漫长的准备,回望时总觉匆匆。

离开康乐园后,我继续深造。在读研这一年里,我结下新的友谊,有过游子般的思念,也渡过一段新环境的适应期。生活中的改变大体是乐趣多于困难,收获也不少。然而,学习上的困惑则交织着对未来选择的迷茫,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笼罩着我。提笔写寄语时,有许多贺喜与祝福的话要说,我也乐于鼓励各位奔赴广阔的未来。不过,各种仪式过后,如何顺利展开新的阶段,才是切切实实要面临的课题。

本科时,我读书的兴趣一直很浓厚,对学术也怀着纯挚的向往。记得有同学问我,怎样才能抵制种种诱惑、专心学习?我当时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学习对我而言就是最大的诱惑。读研以后,导师给了我足够的自由,但面对漫无边际的文献,心中又记挂着要找一个确切的论文选题,我竟有些不知所措,只能跟着课程走。总希望自己有所建树,在研究中注入个人的生命经验以及现实感,可是并没有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没有特别擅长的领域。学术研究需要定力,若非求知若饥,便很容易被各种诱惑带跑。因而我怀疑自己并不适合走这条道路,但又不知该尝试什么别的选择,仍然是学生的身份更加吸引我。我也曾听博士生讲读博的艰辛,找工作找对象的压力,理想抱负与现实窘境的拉锯。“去魅”之后,心中所期望的对象变得更加真实。

读书的热情和动力明显不如以往,上述种种不知是原因还是结果,仿佛成了死循环。当意识到这一点,我就害怕自己陷在上升与下滑的“中间状态”,即便我知道“中间状态”是不会久存的。这世界上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然而我担心自己享受着优越的学习环境,拥有丰厚的学习资源,却没有能力承担起与之相匹配的责任,这使我感到愧疚与不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概我是既罔且殆了。但这困惑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它使我明白,能支撑我专心做一件事的,不应该只有兴趣。

选择所爱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我读小学时被父母送去学钢琴,起初我有极高热情,也是在放学后走去少年宫的夕阳下,第一次体会到“充实”的含义。后来因班级事务、小升初的压力,热情终于被消磨,我提出放弃学琴。那时父亲很严厉地训斥我:“半途而废日后一定会后悔!”他猜中了。练琴的意义不在于考级,而在于练琴这件事本身所包含的一切。练成一首曲子会有成就感,但在此之前,必会有枯燥,有挑战,有困难,它们逐渐累积,使原先的热情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变得不堪一击。也正因如此,它们恰恰是最能磨炼意志、完善性格之处。当“喜欢”开始受到考验时,我想我不应该以兴趣消退作为转身离开的借口,否则我很可能会像当年放弃学琴一样,留下一个遗憾。

其实兴趣之外,还有责任和成就感。后两者也许是死循环的突破口,而有效的方法无他,只有全力以赴,继续向前走。人往往会在安逸时失去斗志,在迷茫时恐慌焦虑,在困惑时消沉低迷,越是这样,越要想办法激发自己的行动力。从深切认同中找到价值和意义感,并主动去承担责任;扎扎实实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追求真正的学有所成而非虚饰;多去尝试不同的事情,让自己的生活有一点点改变,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中磨炼自己。或许能重新培养起兴趣,又或许会发现自己应该另觅他途,这两种都是尽力尝试之后才能得到的真实反馈。所以,能对所做之事一直保持热爱固然最好;倘若有怀疑、有困惑也不要紧,勇敢、坦然地去面对。

拉拉杂杂写这么多,只怕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希望你们能够无忧无虑地迈向新程!如果不能,愿无论何时都保持对自我的真诚与对生活的敬意。

(文/李延欣)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