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82 >> 2017年06月26日 星期一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一个医科生的“十年”


正在加载...
  • 1/2

  • 2/2

韦晓波|中山大学2012级神经病学专业博士(直接攻博)研究生,现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学习;研究生在读期间曾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连续获2015年、2016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感谢中大,感谢它承载的这十年青春,见证着我从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慢慢成长为一名博士毕业、即将踏入职场的医生。衷心希望中大越来越好,我们会一直与母校同在。

从中山医学院07级的一名本科生到12级的直博生,五年本科、五年攻博。今年六月,他终于披上一身红色的博士学位服,从承载了他十年青春岁月的学校毕业,然后在七月份穿上一身白大褂,成为一名真正的神经内科医生。

“歪打正着”的医学生

说起当初高考填志愿,韦晓波说,其实当时学医并不是他的第一志愿,走上医生的道路对他而言有些“歪打正着”。

“当时跟家里人商量好了,第一志愿听我的,第二志愿听他们的,家里人希望我学医,我第二志愿才填的是中山大学的医科。”韦晓波笑着说,“但是真正学医后也不觉得讨厌,在见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神经病学比较感兴趣,所以后来也就选了这个专业作为我的研究方向。”

攻博的这五年里,有四年半他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其中除了为期半年的临床实习,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搞科研、写论文。“虽然很累,但也有趣”,韦晓波这样形容在实验室里的那段时光。较之临床实习,在实验室的作息时间相对自由一些,基本上只要能将当天的科研任务完成即可,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实验未完成时,常常需要他们“自愿”加班。“有一次在实验室呆到凌晨一点多才走,只能打车回宿舍。因为那个实验需要24小时的观察时间,没到时间点,实验结果没出来就不能走。”他回忆说。

韦晓波的博士论文,整合了其这几年来发表的系列论文成果,内容主要是对于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包括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寻找、探索某种潜在有效的生物标志物。这些从实验室里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研究成果,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巨大价值。

以兴趣为支撑 化责任为动力

谈起学医,韦晓波坦言,确实很苦,也很漫长。“有时候短期内的付出并不一定意味着能有回报。”他说,医生是个表面光鲜的职业,但也十分辛苦,压力很大。也正因为这样,在他看来,学医之人,“兴趣”应是最初的支撑点。

由于医生这份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很少能有一个完整的假期,更不必说长假了。“我们值班一般是从第一天上午的八点值到第二天中午的十二点,一个人在夜间要管大概五六十张病床。”韦晓波说,在医院学习和工作期间,一般一年只能回一次家,去年他刚好轮到年初二值班,因此只能初三那天上午值完班再匆匆打包行李赶到车站坐车,大年三十跟初一都不在家。此外,作为一名医生,值班期间必然会见到许多正承受着各种病痛的患者,倾听他们的苦痛,治疗的同时安抚他们的心情,而这要求医生有十分强大的心理素质。有时候,韦晓波也会遇上一些病人或者家属不是非常理解他们的工作,自身的心情难免受影响,加上现在医患矛盾比较严重,所以他觉得,如果要读研,最好要在实习期间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至少要有一份热爱支撑自己走下去。

当然,仅有兴趣肯定是不够的。对于一名“准医生”来说,责任感和使命感必不可少。谈起自己临床实习时经历的第一次紧急抢救,韦晓波记忆犹新:“有一次我值夜班,科室有一位重症患者,我们虽然密切监测并及时做了处理,但半夜一两点时病人突然出现心脏骤停,需要紧急抢救,我与住院总医师、上级医生及值班护士一起轮流做心肺复苏,整个抢救过程一直持续到凌晨四点多,最后总算维持住了病人的生命体征。”大概是因为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的重量,他对这次经历的感受颇深:“医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够提前预测到最坏的结果,在面临紧急状况时便也会越从容。”当一个人肩上的担子很重,有人将它视作累赘,有人则反而将它当作走得更快、更好的动力,而韦晓波明显是后者。

十年 中山医改变了我

当问起这十年间,母校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时,韦晓波第一反应便是中山医一百多年来形成的教学传统——“三基三严三早”,即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强调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正是这种以尽早培养起学生更加全面的能力为目标、宗旨的教学传统,使他十年来受益良多,“我们大五时便开始轮流在医院的各个科室实习,接触相关的临床实践知识”,他补充道,“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本科生临床技能大赛,按照所在的实习医院组队,而且在全国的同类比赛里我们学校经常能拿冠军。”

这种优良传统渗透在中山医科整个教学育人的过程当中,百余年来薪火相传,培育出一届又一届的中山医人。中山医科认真负责、刻苦严谨的精神就如血液般流淌在每个中山医人身体里,他们或走向临床岗位,或继续从事科研,为社会、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这十年里,除了知识、技能与担当,韦晓波还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同甘共苦的好伙伴。他们在中大相遇,一路走来一起经历、共同成长。友情可贵,对学医的人来说更是如此。韦晓波说,他最好的几个朋友是跟他同一导师的几位同学,“因为学医真的很辛苦,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遇到了困难,我们会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这一路走来,他们也帮了我很多。”

(文/洪妍)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