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82 >> 2017年06月26日 星期一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苍耳远行


正在加载...
  • 1/2

  • 2/2

郭汝菁|2017届国际翻译学院本科毕业生,中山大学与曼彻斯特大学双学位生,即将于牛津大学修读应用语言学硕士课程。

这四年我确实像苍耳,走了又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亚欧大陆的东南端跨过了英吉利海峡。如今回头看,没有完美的我,没有静止的我,只有更饱满的我,只有更加意会生命之可贵的我。

上大学前,我喜欢一种叫苍耳的植物,它的种子成熟时长着硬刺,勾在经过的动物身上,离开故地随处脱落,开始新一轮的成长。那时我羡慕苍耳的自由,更叹赞它的生命力。如今我已度过本科四年,这一路,仿佛把自己也活成了苍耳的模样,起初在中大落了地,短暂到过台湾,最后又远行至大不列颠。在路上有自由和风景,也有颠簸与寂寥,这里面几多活法,又添几多人事,逐渐替换了羁旅异乡中愁的底色。

我从闽南考至中大。从一个南方到另一个南方,夏阳更猛烈,冬雨也更彻骨,凤凰和木棉的红倒和家乡的相似。在中大期间,我获过国家奖学金,也加入了《中大青年》和青年志愿者协会。除开专业学习,我对学校的通识教育尤为倾心。两年里,我修读了《世界宗教与民族冲突》《医学人类学》《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实在把人的思维从专业里解放了,又和专业相得益彰,就算不去硬拔高它对人的素质教育起的作用,跨学科地获取和反思知识都是珍贵的。

学业外,传媒和公益一直是我热情不减的两件事,那时在中青编辑部里参与选题会、评报会,采访、写稿,再到报社排版、拿到印刷成品,也加入了由文艺副刊起步、如今独立为册的《后院》杂志,又跟了青协关爱自闭症儿童的项目和支教,如此种种,历历在目,后来也没停止对这两件事的付出。

大二上我曾赴台湾交换过一学期,那段日子是我后来到英国念书的一个过渡,好比一个适应新环境的训练。课程设置、师生背景、社团风格、饮食起居、风景线和中华文化的异同,在132天的时间,于太平洋的浪声、阳明山的星光和台北的夜景里,开了场相遇又告别的浪漫茶会。偶尔有偏见难以消除,但因我来自台湾海峡对岸,方言民俗同源,亦更觉亲近。接触语言学即是从台湾开始的,为日后在英国学习重心的转移做了铺垫。

在结束交换的前夕,我和其他几位学生到一对教授老夫妇家做客,学生们都叫他们阿公阿嬷(闽南语中的爷爷奶奶)。我修了阿公的西方哲学,又修了阿嬷的儿童文学。阿公阿嬷祖籍大陆,民国时期随父母到了美国,后来任教于台湾,阿公的父亲是民国著名法学家吴经熊。我们一起吃下午茶,谈论两岸人情,回忆青年构想中年,在他们身上确有中西结合下的文人风骨。交换之前,我总笼统地想,台湾和风景、美食、人的热情挂钩,到了在课堂上走一遭,才掘出了一二奇石珍宝,那么这正是大学教育不可替代的一份意义。

故事再说到现在,我已经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念完了最后两年本科,来年将在牛津大学修读应用语言学硕士。这是国际翻译学院和曼大的2+2联合培养项目,毕业时获双方本科学位。在曼大我读的是语言学与影视研究,两个专业的课相差不少,影视研究的学习出于我对传媒的兴趣,语言学仍是主业。

语言学是一门和人的日常生活、国际交流都息息相关的学科,它使我不被限制在教室里。在曼大的两年间,我曾和一个来自罗马的学Chinese Business的硕士姐姐成为语伴,练习我的第二外语西班牙语的听说能力(小姐姐的母亲是委内瑞拉人,说西语)。我也做过一个伊朗籍Airbnb房主的中文家教,还参加了曼大孔子学院一对一buddy项目与汉语角。海外学中文的热潮近几年有增无减,并且有一定的低龄化趋势。这让学习语言学(尤其是应用语言学)的中国学生看见了机遇,一些未来的可能性,同时又兼了自豪之情,使学术研究备受鼓舞。

毕业的这一年,我在大曼城区一所中文学校当助教,学生大部分是华裔,虽然他们的母语已不再是中文,父母们仍有意识地坚持中文教育,是双语及多语主义的实例,也是海外华人群体的一种共通意识。也是在做助教的过程中,我慢慢写出了二语习得里关于语码转换一题的研究计划,递交了牛津应用语言学硕士的申请,收到了录取信。其实学问并不尽是阳春白雪,它来自人的生活,又赖于人对自己心智潜力的激发,有平凡,有不平凡。

在曼大,社团活动也很活跃。我去过几个当地社团,最后还是对曼城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感情较深。加入曼城学联宣传部以来,和伙伴一起举办了中国文化节和全英春晚,这样人在国外,但是同胞联系一直没断,好像风筝节上用一只手同时放飞的风筝们,好风常来。也因为在曼城学联管理了一年的微信公众号,操练了一把新媒体主页君的技能,得以继续我传媒方面的兴趣,来年也将在全英学联下的《英伦学人》编辑部担任编辑。

在志愿活动上,所幸也能如此。Manchester Leadership Program是曼大的一个品牌项目,和大曼城区许多社区组织和志愿协会合作,鼓励学生对这座城市献力。参与项目的那一年,我把重心放在与绿化及环保相关的活动上,学了许多园艺与木工技能,对城市市容建设有了直接的了解,偶尔经过某条街,还能认出自己围出的花圃。打破象牙塔,大学与它的城市互助互进,是我体验到的这座工业革命第一城特有的高效与严谨。

在我即将离开曼城的时候,5月22日晚,曼城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人群中的恐慌立时淹没曼城,但更强地淹没过恐慌的是市民互愈与自愈的能力。警方于全城戒备、搜查,严防二次恐袭,献血的队伍排起,醒目的红色募捐箱挂出,市中心圣安广场上积聚起气球、花环、蜡烛和肃穆的默哀气氛,人们在皮肤上画了曼城市徽蜜蜂图案,英国老牌连锁书店Waterstones门口立起标牌呼吁团聚力量,正如参赛者们在恐袭事件过后如期举行的曼城马拉松上说,We don’t run away from terror. 这是这座城市的坚韧。城市气格对一个人的正面影响,自然也是大学的意义。

这四年我确实像苍耳,走了又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亚欧大陆的东南端跨过了英吉利海峡。如今回头看,没有完美的我,没有静止的我,只有更饱满的我,只有更加意会生命之可贵的我。(文/郭汝菁)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