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82 >> 2017年06月26日 星期一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放棹车水马龙 自有桃源十里

作者:孔德淇

毗邻中大和广外的贝岗村,比之于大学城的井然有序未见高明,狭促的巷道,头顶乱飞的电线,规模不一的林立商铺杂存其间……12年前,古寂的村疃因大学城的横空出世而初显消颓;12年后也因大学城的存在,以商业之力涌入现代性的窄门,“离开的都想回来”。

渐近岁中,贝岗村挥别了冷湿的春愁,行道两侧的榕叶青中见白,仍在持续积蓄热力,稍不留神即沸反盈天,似极了那生猛如初的路边小摊。贝岗村养人,但从不发秧,五百余间大小门店涵盖衣食住行,在农事废衰的商业围城中积厚,构成了学生时代自然而不逾度的记忆之美。

2014年,我第一次产生职业焦虑,传统媒体行业已江河日下,眼见舆论空间的持续收窄成了登高的障碍,然却不甘不愿,反欲一头坠进这一汪深浅不测的水,在其中返潮而动。那一年,我向传设院提交了新闻学的辅修申请,开启每周往返于珠、穗两地的身体苦旅,也自然接触到了在新闻报道中被嵌以“落后”“荒凉”标签的小谷围和贝岗村。

一如这里隐失了泾渭之别的城与村,“城”中学习、村间生活,渐成了从那往后三年的标配。每次想起贝岗村,耳边都条件反射地萦绕《郭源潮》的“欲辩难言,忘言欲辩”,实为一种清明的提示,一切太真实,容不得一星虚造,反倒琐碎得无从话起。贝岗村远离主城区,却无时不车水马龙,露天广场的夜市、台风天的洗尘,几年间都悉数历尽。无数个午夜,小旅馆的霓虹暧昧地闪烁,就着稀薄的新闻理想,我梦见发花如锦。

记忆里的贝岗村,与此刻无甚二致,多半混杂着粘稠汗液和陌生的体味,蓝得发白的晴空,蒸腾盘旋的地表热气,自行车轮胎碾在石路上永远沙沙作响,树干的夏蝉撩骚地叫个不停,再放眼望去一路之隔的中大教学区,颇有用力不均之感。每周必有一日,要从整齐划一的彼端走向杂而不乱的此端,在廉价的饮品店度过晚饭前的间隙,返回住处前游走在灯影灼热的宽街窄巷,以满足内心不能被成人世界教条规训的野兽,屡试不爽。从文学转读新闻,似乎也代表了这样一种义无反顾的叛逆,注定在体制之外,却乐于接受有人花钱满足好奇心,在别人的故事里触碰跌宕人生的结果。

不似峻山,从春入夏,至于秋末冬寒,贝岗的沿路都可看到炽烈盛开的紫花,墨绿枝条形同肉身的困顿,思想和灵魂却若花体,满结其上。我想,用于概述彼时的自己是合宜的,心里不够笃定,行动却先于表率,从大二到大四,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了逾百篇习作,获得了大小奖项的首肯。谈不上勤勉,姑且可称之作早熟。

在媒体的修行上,隔着一条专业或者草根的分割线,自己分明徘徊在两者之间。就像贝岗村和教学区间相隔的马路,一边是车水马龙,一边是桃花源境,也许本就没有所谓的永恒圣殿,锋芒皆直指生命的柔软处,为的是通解物性,化归人心。

辅修结束后,我继续在南方报业的实习,少再专程回到贝岗村,但当沙沙声响起,那个青黄不接的少年又再次面目清晰,向自己阔步走来。这一刻,他的心跳平稳而有力。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