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82 >> 2017年06月26日 星期一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难忘 那片晚霞

作者:师岑

最让我怀念的,应该是冬天的傍晚,在图书馆正门前能看到的晚霞。

我习惯在6点到6点半之间走出图书馆,在旁边的食堂吃饭,吃完后在图书馆正门前的广场上散一会儿步,再回馆里面读书。

广州没有春秋只有冬夏,夏天就算到了7点天依然很亮,这个时间点要看晚霞,只能在冬天。

图书馆正门朝北,正对着孙中山铜像、中大牌坊和珠江,视野非常开阔,朝远望还能看见灯光闪闪的广州塔——辨认夜色中的“小蛮腰”,恐怕是每位新生大一刚来的时候很喜欢做的一件事吧,在高处看见那座熟悉的建筑,确认了自己在广州的天时地利,那种大都市的新鲜感,在四年后,逐渐消磨。

7点钟上晚课,这时候馆前的广场上已经开始有同学往公教楼走,我所在的专业很遗憾从大三下学期就没有课,在准备考研的那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泡馆的我看着来往上课的同学,感到很有意思——应该统计一下每个人大学总共能上多少节课,不管翘了多少、睡了多少,真正听的又有多少,只是为了一个数字本身的有意思。

我也经常去南校图书馆,尤其是寒暑假停止馆际图书预约的时候,我几乎每个星期都需要跑去南校一趟。东图和南图不一样的地方,一个当然是在于南图没有可以眺望珠江的高台,另外一个,在东校借还书的时候,瞥见同学借还的书以计算机类为大头——而南图却总是文史哲。

南校图书馆的四楼、五楼是馆藏图书的宝库,但东校图书馆也有自己的特色馆藏。一个是在五楼的喜乐斯藏书,是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向中大赠送的一批英文图书,其中孤本珍本甚多,尤其是汉学研究著作充足,颇可补南校外文图书馆藏之不足;另外一个是六楼的刘国钧分类法藏书,主要是1949年到1979年之间出版的书籍,其中颇有一些后来不再版、或者再版了学校没有采购的珍贵书籍。

我有一次在刘国钧分类法藏书中借取一本50年代出版的图书,结果翻开一看,发黄的借书卡上竟然还有陈永正老先生的名字,借书日期在我出生之前。这也是一段奇妙的遭遇了。

无独有偶,前阵子我在南校图书馆借一本80年代出版的书籍时,也在旧旧的借书卡上看到了另一位老先生——蔡鸿生老师。因此我其实很希望图书馆能保留借书卡制度,而不仅仅是电子化的借书方式——纸质借书卡效率确实低,查阅借书记录也不甚方便,这也算是情怀和效率的一个矛盾了。

南校图书馆因为修建时间早,因此和校园里大多数建筑的风格保持一致,都是裸露的红砖与欧式的样式。而后建的东校图书馆和珠海图书馆一样,都以书籍本身的形状为设计灵感来源,有一种现代建筑的风采,不过都是书,东校图书馆的大书是摊开而页面自然弯曲的,而珠海图书馆则是两摞尚未修订的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书页。

东校图书馆还有一个特点,为南校和珠海所无,就是在三楼的休息区,有一块展示板,上面除了粘贴中图法说明等基本信息之外,还开辟了一块意见建议区,提供空白纸片和笔,如果对图书馆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都可以在上面填写。我看到的大部分意见都会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回复,虽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有些同学还会在上面调侃、抱怨,得到的都是严肃的回答,虽然未免时有官腔,但总体上还是客气的,十分有趣。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访谈,受访者是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老师,他说,他对复旦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每个厕所隔间中必须有厕纸,用完了要及时补充。这种和图书无关的细节,恰恰能体现一个图书馆的服务态度。中大图书馆在维护公共设施这一点上,还能做得更好。

和图书有关的服务细节,中大图书馆也还是有可以进步的地方,比如图书荐购周期相对长,荐购请求的答复较慢。据说暨南大学图书馆的荐购周期很短,而且大型文献的引进速度也很快,对学术研究很有裨益。请原谅我在这篇回忆文章中,出于对中大图书馆的热爱而说几句“爱之深、责之切”的话。

转眼四年已经过去,不过我还要在中山大学至少再待三年,图书馆依然会是我的常去之处,只是我的所在校区从东校转到了南校,东校图书馆将会很少去,这多少也算是一个告别。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