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01 >> 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东方之珠”更加璀璨——中山大学学者谈“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一文,我们邀请了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四位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解读香港回归20周年。

“东方之珠”更加璀璨

——中山大学学者谈“香港回归20周年”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举世瞩目的国际大事。香港回归2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在特区政府带领下,香港社会各界勠力同心,奋发有为,对“一国两制”能否确保香港繁荣稳定这一历史性课题,交出了令世人惊艳的答卷,香港以新的姿态继续闪耀在世界舞台。

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回归20年来的发展成就,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总结。

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我们邀请了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四位学者,围绕香港回归20周年,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角度作出深入解读。

正在加载...
  • 1/5

  • 2/5

  • 3/5

  • 4/5

  • 5/5

香港实施“一国两制”的成效显著

● 王禹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

香港回归20年,“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从战略构想变成生动现实,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第一,“一国”得到巩固和深化。我国已经完成从和平收回香港到依法治理香港的历史性转变。中央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行使全面管治权,已经不可动摇地树立起应有的宪制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做出五次解释,有效地解决了香港内部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二,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得以继续保留,各项事业和经济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对外事务进一步扩展,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得到不断充实。香港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连续20年被评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位列全球最大最先进的金融体系。东方之珠,风采依然。

第三,“两制”从原先的相互区隔不断突破制度壁垒,走向新的合作。香港与内地经济交往和制度整合进一步强化。《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得到有效落实。粤港两地合作取得实效。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正在形成。

第四,“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理论框架初步形成。在香港“一国两制”20年生动实践中,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成特区宪制基础、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具有全面管治权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得到明确,“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法理基础得到更充分展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愿景

● 毛艳华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

香港回归20年来,CEPA框架下的港澳与内地的经贸关系日趋紧密,粤港澳区域不断融合发展。“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一国两制”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没有变,自由港及其自由经济政策等这些固有优势仍然高效发挥作用,作为祖国内地对外开放的桥梁与纽带的角色得到强化。

面对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祖国内地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国家提出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既是粤港澳地区自身加快经济社会深度调整与转型的需要,也是助推国家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客观要求,对于构筑“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等具有重大意义。从集聚经济理论和国际典型湾区实践来看,内生于开放性、创新性和宜居性和国际化的湾区经济的动力机制,将推动粤港澳三地从经济区域向湾区经济发展,加快形成世界级城市群,重塑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域、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世界著名优质生活圈、多元文化交流荟萃地和“一国两制”实践示范区。在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核心城市的香港的国际化潜力将获得最大释放,依托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一带一路”广阔市场,拥有国际水准的香港金融服务、贸易服务、专业服务、旅游服务等支柱产业不断向高增值环节升级,进一步推动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功能向亚洲乃至全球价值链管理枢纽转型。同时,科技湾区和宜居湾区的愿景也将助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和青年一代创新创业,带动香港经济多元化发展,促进粤港澳三地紧密合作,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一国两制”实践示范区。

香港民主制度取得显著发展

● 陈丽君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

回归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港人真正当家做主,无论是行政长官还是立法会,均由港人选举产生,且选举制度朝着民主方向不断发展。

回归前香港总督由英国政府委派,港人无从参与,回归后香港行政长官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然后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香港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的选民按照香港社会构成分成38个小界别,按工商金融界、专业界、劳工基层界以及政界四大行政界别分类,每个界别的选委会成员由该界别选民选举产生,因此具有广泛代表性。回归以来选举委员会规模不断扩大,第一届由400人组成,第二届增至800人,第四届已经增至1200人,基本法确定了香港行政长官最终将由选民普选产生。

香港前途问题提出之前,港英立法局议员由港督委任,直至回归前夕的末代立法局才取消了委任议员。而回归后香港立法会从第一届开始全部议席均由选举产生,选民直接选举议席不断增加,第一届至第四届总议席均为60席,而直接选举议席则由第一届的20席增加至第三届的30席;第五届总议席增至70席,直选议席增至35席,同时增加了5席由全港320多万非功能组选民普选产生的“超级”议席,使立法会70议席中普选或类似普选议席达到40席,传统功能组议席由50%下降到39%;基本法确定了香港立法会最终全部议席普选产生。此外回归后香港区议会民主程度也不断提高,第一至第三届有102位委任议员,第四届委任议员减少了50%,第五届全部区议员选举产生。

可见回归后香港民主制度取得显著发展。

香港青年学生对内地的

认识深化、参与增加

● 黎熙元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港澳历史文化与价值观研究中心主任)

回归20年来内地与香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透过两地民间组织合作和两地政府的制度支持,香港青年到内地升学、访问、实习和专题游学的机会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

内港教育机构协作组织香港师生到内地专题参观学习,项目参与人数不断上升,至今已达数万。报考内地高校的香港应届高中毕业生从2001年不足300人跃升至2016年近6800人;香港在内地升学的学生人数达2.6万人。

近两年内港相关机构合作组织香港高校学生到内地企业实习、或者参与义务工作、扶贫救灾等,反应也相当热烈。通过到内地升学、访问、实习等方式实质参与国家发展,使香港青年一代对国家的认知和认同显著提升。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2017年对内地升学的港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初步生成数据与香港的同类调查数据相比较,发现在内地升学的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香港升学的学生,对内地高校的评价显著提高,对国家发展方式的认同度增加,更愿意在毕业后留在内地工作生活,把个人生活与工作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不少香港学生更进一步建议,内地大学有许多学科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很高,但香港中学对内地和内地高校了解仍然不足,内地高校与香港中学合作进行宣讲活动,能够更有效推动香港中学毕业生到内地升学,也更有利于推动香港与内地融合。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