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14 >> 2018年03月30日 星期五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徐亮:关注个人成长,培养时代新人

作者:本报记者 郝 俊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一年多以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课堂主阵地建设等方面取得新成效。近日,记者对2017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徐亮进行了专访。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徐亮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一两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课堂主阵地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成效?

徐亮(以下简称“徐”):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思想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的总体要求,通过“思政调研计划”,充分总结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经验,以问题导向为原则,形成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新思路,全面完成“思路攻坚”的任务。通过“思政提升计划”,深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依托学科建设,以规范教学管理、集约教学资源等措施,聚焦思政教学的顶层设计和教材、教师、教学等关键环节,在“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全校各部门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作战,努力构建“思政大格局”,探索出“机制攻坚”的新路径,进一步改善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记:在完善贯穿全过程融入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学生管理服务体系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徐:作为一名普通的思政课教师,我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政治教育要有对内容、形式、场合、时间、对象等全方位的把握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如果灌输式的政治教育无处不在,反而让人心生反感,甚至会弄巧成拙。教育本身有其规律性,而知识教育、技术教育、博雅教育等方式就千差万别,政治教育与价值引导则是更为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弄清楚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特色,是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起点。如若连学生的基础价值或倾向都不了解,就单方面、一厢情愿地灌输书本的价值理念,则无异于对牛弹琴。教师引导学生的价值观,首先要获得大学生们的信任和认同,和大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心从学生的需要、立场和观点出发,对其进行引导和规劝,而非强制性的灌输。其次,教师自己也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学术能力和思想魅力,如此在应对学生的各种质疑时才能游刃有余、从容坦然,用知识、思想、德性和人格征服学生并促使其进行反思和改变。古往今来,能够影响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往往是那些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这也是不断促使老师自身成长、进步的动力因素。

在学生管理服务体系方面,我是一个保守主义者,认为有规则就尽量沿用传统,不要轻易变动。例如在教学课程的时间和节数安排上,其涉及到教材内容与课堂主题的设置和展开,应该有其稳定性、长期性和科学性。教师们准备一个主题教学,两节课和三节课的内容安排截然不同,而准备一个主题教学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形成教案后,又需要反复在课堂的实践中去摸索学生的关注点来进行过程控制、时间分配、互动环节等。因此,教学安排的变化应该非常谨慎,且做出充分的调查、提供完整的依据,不然就尽量沿用之前的做法,避免管理政策上的频繁更改所带来的不适。

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坚持“大思政”工作理念的背景下,如何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徐: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计划,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马克思主义学院计划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调整和提升思政课的品质。

第一,突出问题导向,系统开展思政课调研,找问题,厘思路,形成思政课建设的新路径。第二,启动“思政提升计划”,成立“中山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在协调小组的领导下,大力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加强思政理论课的顶层设计,形成完善的思政课程体系。以教材、教师和教学建设为抓手,通过建设思政课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记: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徐:年轻人的世界日新月异,关注的热点也变幻莫测,这就要求老师们能够与时俱进,了解当下大学生们关心的事物、社会热点与所思所想。新媒体下成长的一代人,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更为多元且复杂,他们受到更多信息的干扰和影响,这使得他们本能地趋向于怀疑和困惑。因此,新媒体时代也给我们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技术固然可以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同时也容易弱化了课程的核心与本质。在我看来,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形式背后的实质,有时形式多了,连教师自身也迷失在各种技巧之中。如果课程本身的理论和逻辑经不起推敲和质问,那么再多样的形式也于事无补。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不够新颖,但直达内心、逼近本质。上课本身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花样,每个案例背后的分析方法、角度大致就那些,只是不同的案例有不同的运用而已。因此,抛开技术带给人们的新鲜感与不安,正面、中立且不偏不倚地看待技术、并适当地使用,一方面避免成为技术盲,但同时更要避免成为技术控。时代日新月异,技术产生的道德问题从不罕见,而思政课要有好的效果,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教师的水平与能力,这就包括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内容的探索、对学生的关爱、对职业的敬畏,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引导青年学子把个人的全面发展融入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记:从事思政教育教学岗位的工作以来最大的体会与感受是什么?

徐:我自2012年9月开始从事思政课教学,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已有30多遍。即便如此,每次上课前我仍然诚惶诚恐,深感“上好思政课之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涵盖了思想、道德、法律与修养,它无所不包又宏大主观,从理想信念到成家立业,从大学生活到爱国主义,从道德学说到法律制度,从个人情感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它囊括了一个人成长道路中将遭遇的外部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全部人生哲学。就目前大学这种专业化的培养体系来说,几乎没有人可以参透、把握和驾驭这门课中全部的主题。

在从事教学5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尝试了30多个不同的主题教学,每学期末都会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有收获的一讲。事实上,同一个主题,例如爱国主义,解读方式可感性也可理性,解读角度也非常多元化(文化认同或国家主义),内容和案例或正面或反面,而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教师自身擅长用哪种方式进行解读。并不是每一种方式都适合自己,这些都需要老师们自己去摸索和尝试。

教学效果还取决于学生们关心什么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有很好的沟通。我自己的经验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在讨论中,学生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并且敢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来,而学生们的观点又往往不尽相同,他们或反驳或自辩。在这个公共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说的可能是真理,也可能很快意识到自己观点的有限性与片面性,而课堂就是一个观念的检验场,学生们摆出各自的观点,再逐一进行讨论和梳理。在课堂上,我们不怕学生提出问题、带来挑战,关键是自己能否回应他们,有没有做好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而足够的研究和准备就使得我们可以非常从容地运用我们的知识、理论解释对他们予以引导。凡是对讲课内容提出“挑战”的学生,我相信都是好学生,说明他们有想法,用心聆听、敢于表达、并对自己的观念负责。

要使思政课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最需要突破的仍是理论的解释力问题。思政课教学若要效果良好、影响深远,首先就是课程本身所宣扬的价值和立场经得起理性的反思和时间的检验。换言之,这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有足够的说服力,而能否具备说服力,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穿透力。如果理论有利于学生们认识世界、分析社会,并提升他们自己的安身立命的能力,思政课自然就容易被同学们接受。二是教师自身的学术素养及其对课程的投入程度。老师们如何做到对相关问题有很好的研究,只有做好了研究,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对理论的把握讲好课程内容,并做好研究与教学的衔接,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仍然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而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思考、探索与改进。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