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15 >> 2018年04月16日 星期一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坚持中国特色遵循教育规律
努力开创我校双一流建设新局面

——在中山大学2018年春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8年3月31日)

罗俊


各位同事、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每年春季工作会议,看到参加会议的各类人才逐年增加,中层管理干部焕发新面貌,青年学子济济一堂,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这就是中山大学的新气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山大学也进入发展新时期。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大学的使命击鼓催征,激励着中大奋楫扬帆,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努力开创新局面、实现新作为。这就是今天我想要和大家报告的主题。我主要谈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一是与大家分享我对中大新时期的理解,二是谈一谈对今后三年加快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考,最后结合将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一点要求和希望。

一、理解和把握中大发展新时期

中山大学历经九十四年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学术积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大抓住全国高校扩招和广东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历史机遇,建设珠海校区和大学城校园;抓住高校调整合并的历史机遇,重新建设属于中大自己的强势医科;抓住广东“双高”大学建设和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开辟深圳校区,率先布局“双一流”建设的各项改革举措。由此,学校紧跟党和国家前进步伐,办学事业得到了大发展,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传承创新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重要贡献。

去年底,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总结过去五年发展经验,作出中大进入发展新时期的重要判断,明确“扎根中国大地,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步伐,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奋斗目标,作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和有关工作部署。这是新时期我们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行动纲领,“一纲举”方能“千目张”,必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推进落实。

大学发展是赓续创新的过程。2015年3月春季工作会议的时候,我讲规划的“两点一线”,曾经谈到过中大要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要加快跻身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事业创新发展,办学实力和水平快速提升,大家都有目共睹。中大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之上,这所大学要企及的战略定位,具备的发展格局,展现的观念和文化,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恰恰构成了我们中大新时期的核心内涵。

首先讲定位。大学是一种社会存在,只有把握住时代脉搏,立足于国家需要,遵循着教育规律,才能更好地确认自身发展的定位。新时期,中大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作为战略方向定位,将“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为战略目标定位,将“三步走”作为战略路线定位,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作为办学特质定位。这些定位,有着中大对所处时代、我们伟大祖国和广东发展要求的深刻认识,也有着中大对办好一流大学普遍规律的准确把握。

关于新时期的新定位,我有三个体会。第一个体会,中大的定位要有更宽广的视野。“岭南第一”“南方学术重镇”不是我们这所大学的发展定位。我们的教授不能满足是南方最好学者的名气,我们的同学更不能满足是广东最优秀学生的那份自豪。正如中山先生创校时所期望的那样,中大要担负起“振兴中华”“建设中国”之重任,努力成为“国内一流,世界上也不落伍”的大学。现在的中大,在五大国际公认的大学评价体系中稳居前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我们要学习清华和北大,追赶第一方阵兄弟院校,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大学。这是我们应该有的气魄,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第二个体会,中大的定位要有更迫切的使命感。党中央强调“四个服务”办学根本,作出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决策,本质上就是要满足现今国家发展对科学知识和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讲广东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要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大是广东高等教育的排头兵、金招牌,加快“双一流”建设,努力走到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排去;尽早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更好扎根广东、服务广东、支撑广东的使命任务更为紧迫。

第三个体会,中大的定位要与党和国家的事业保持同心同向同步同行。党的十九大吹响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号角,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安排。我和春声书记多次讨论,认为现今国内“双一流”建设竞争白热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要抓住大好发展机遇,占得发展先机,实现跨越发展。“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学校领导班子一直在思考:到本世纪中叶,中大应该在全国、全球大学中排在什么位置?那时候,我国高等教育将再一次跨越发展,具备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实力和水平,国内将有7到10所高校进入全球大学前20位,中大必须要位在其列。中大如果没能在这个战略机遇期中加快发展步伐,实现跨越和赶超,就会与时代发展脱节,就会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拉开距离,中大在广东也将会失去利好的生存环境,学校的长远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我常和同事们交流,“双一流”建设,抓住了就是机遇,失去了就是危机,不发展肯定落后,发展慢了也会落后。因此,我们中大人要只争朝夕,争分夺秒,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坚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其次讲格局。俗话说,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未来,一所大学的发展亦是如此。中大跳出岭南,就会看到国内高校第一方阵目标;跳出全国,就会看到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目标。不满足在岭南“称霸”,追求走到全国前列、世界一流前列,是新时期中大发展应该有、必须有的眼界和格局。2015年开始,学校提出科研创新一定要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后来上升为整个学校办学的战略之一。“三个面向”,本质上是突破眼界和观念的局限,使得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在更大的范围内去审视和思考学校办学的定位。

中大的格局是什么?我理解是两个方面:一个办学格局、一个学科格局。三校区五校园的基本办学格局、文理医工的学科发展格局,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共同决定了中大未来必将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

三校区五校园的基本办学格局是事关百年根基的谋篇布局。三校区五校园,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共同支撑,确保作为一个整体支撑中山大学永续发展。2015年学校作出建设深圳校区的决策并最终能落地,显示出广东省、教育部对中大内涵发展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三极之一的深圳市办校区,不是为了扩大办学规模。事实上,我们本科生的招生规模继续保持不变,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会有大幅度增加。深圳校区的建设,是为了利用增量来补齐工科短板,强化医科优势,从而为突破内涵发展瓶颈,实现长远发展目标,赢得战略空间和战略资源。在我看来,中大办学要有更长时间跨度的谋篇布局,建设深圳校区是百年基业,意义深远。我经常讲,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事,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深圳办学是中大的必然选择,是中大发展的大机遇,更是历史使命。学校过去三年实现快速发展的主要贡献在广州校区,今后三年发展的主要增量在珠海校区,深圳校区开始贡献发展力量的时候,学校长期持续高速的发展就有了保障。深圳这样一个在全国发展格局中有着重大战略意义的城市,未来一定会有一所好大学,如果这个大学不是中大,将来“岭南第一学府”可能就不会是中大了。

深圳校区加入,中大在广州、珠海、深圳扎根办学,形成基本办学格局,从四个校区转变为三校区五校园,学校办学空间和资源投入更充足,校区发展从定位仅承担部分人才培养功能、不同校区之间“割裂”发展转变为每个校区都有完整的学科发展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每个校区、每个校园既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也展现出强大的向心力。应该说,“三校区五校园”“一个中大永续发展”,是我们内涵发展的突出优势,更是持续发展的战略根基。今天我再次跟大家交流创建深圳校区的初衷,是希望我们老中大人能高瞻远瞩,敞开胸怀,拥抱深圳校区新引进的大批优秀人才,拥抱中大的美好辉煌未来!

文理医工的学科发展格局是遵循一流大学办学的普遍规律。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办学治校的主旋律。2012年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时候,中大就提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的学科建设目标,工科布局更是早在2001年合校之后就开始考虑并实施。这说明中大文理基础较强、医科优势发展、工科短板突出的问题,并不是最近才浮出水面,综合性、研究型的普遍规律也并不是最近才被我们视若为一流大学建设之圭臬。

与以往所不同的是,现在的中大更加明确了学科建设的导向、思路和任务,转变了发展工科的策略。学科建设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文理医工各自的发展导向更加明确;提倡一级学科“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学科建设的四个方面任务明确下来,校院两级的学科建设责任落实下去;工科发展模式不再依靠单个工学院,而是以突破核心技术难题、解决工程技术背后的科学问题为导向,布局建设符合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需求的多个工科学院,每个学院都有明确的学科建设责任。当下,文理医工的学科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后续虽然还会有微调,但工作重心已经从布局调整转移到加快新学科、新院系的发展上来,目标是实现文理医工交叉融合,打造出学科的高原和高峰。只有文理医工都能发展出一流水平,中大才能真正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大学,才能说真正具有了一流大学的气质和品格,才能在“双一流”建设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三讲观念。过去的三年,定位和格局的变化是促成中大实现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观念的转变则更为根本。观念既是主观的,也是实践的。大学的观念是我们立足中大办学和发展实际,所形成的价值理念共识,所呈现出的文化气质。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有对长期办学历史文化积淀的传承和坚持,另一方面也有顺应历史发展、现实要求、普遍规律的创新和重塑。

比如人才培养。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的讲话,使得国内高校对立德树人的认识普遍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标尺。中大将“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从这个目标出发,重塑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重新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体系,治理“水院、水师、水课”;努力打造“德育与智育”“科研与教学”“学科与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五个融合”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知识引领、思想引领、价值观引领和文化引领,用严格要求来实现对学生的最大关爱。这些价值理念,现在看来已经不仅仅是中大人的共识,更是高校同仁、全社会的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和导向,三年来,我们的本科生生源质量、培养质量都在稳步提升。

大家都知道,学校现在非常强调本科生继续深造率的提高,希望更多的本科生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博士生,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大家都去做学术研究,而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更好地迎接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虽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世界第一,但国家的发展对科学知识和创新人才的需求异常迫切,社会发展迅速,创新人才竞争激烈异常。中大的学生都是高考前1%—2%的学生,都是栋梁之材,在大学多学习3到5年,可以更好地积累知识、积蓄能量。多学习,我们的同学适应性会更强、竞争性会更强,未来的发展空间也会更广阔。我们现在已经有超过55%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希望未来三年可以达到80%,这是现在清华北大的水平。到那时,学校的学习风气、同学们的精神面貌也会有根本性的转变。我希望,将来中大的毕业生都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崭露头角,大展身手,涌现出更多世界前100大学的名牌教授,更多国家和地方治理的政界精英,更多世界前500强企业的商界领袖,更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不同领域都是佼佼者!我对中大有信心,对我们的老师有信心,对同学们有信心!

观念转变带来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双提升,在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得更为显著。我记得,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要“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要“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我们的“三个面向”可谓是紧密契合。崇尚学术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与统筹学科规划,与加强学科建设是不相冲突的,大学既是学术共同体,更是责任共同体。大学的责任包括学校自身发展的责任,以及应该担负的服务国家社会的责任。三年来,学科“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奠定的创新基础,“三个面向”激发出来的创新动力,“三大建设”催生的创新活力,使得我们的科研实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学校科研经费三年增长了近2倍,国自然、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发项目表现尤为抢眼,科技成果转化也有了新突破。

学校科研发展如此迅速,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基础雄厚,另一方面我认为,也是因为我们的教授渐渐在思考、在做“三个面向”的事情,敢于到全国、到全球去竞争,也是因为我们的科研管理干部有思路、有办法、有组织,动员会开得多,评审会开得多,申报书看得多。今年我们的国自然申报已经截止,3521项,比去年增长17.4%,医科2225项继续占了大半壁江山,占申报总量63.2%,附一477项,附二322项,肿瘤286项,附三282项,还没有开业的附七申报了86项,让我们一起为诸位卓有成效的努力点个赞,鼓个掌!

再比如人才引育,我们之前面临高层次人才队伍、专任教师队伍体量小与高质量人才培养之间的突出矛盾。要转化这个矛盾,中大如果不可能减少招生规模,则只能转变人才引进观念,创新人才引育方式和政策,打造“人才蓄水池”,加强人才第一资源的战略储备。过去三年,我们着力推进人才引进工作,截至3月29日共引进各类人才3311名,“人才蓄水池”已经初具规模,并展现出很好的集聚效益和发展效益。今年,我们已经可以在这个“池子”里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我们的专任教师队伍、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里来。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对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性再强调也不为过。中大提出“人才倍增”计划,建设“人才蓄水池”在国内高校可能是第一家,大规模搞青年学术论坛也比别人早走一步,很多高校甚至广东的地方政府也在借鉴这种做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中大创业,到中大建业,越来越多新中大人展现出不俗的实力,没有他们,中大的发展不会如此迅速。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我校2017年新引进人才申报项目立项,面上项目占11%,重点项目占25%,优青项目占57%;今年有约四分之一的项目申报来自于他们。把这些优秀的人才招聘到中大来,我们的人才发展部门、人事管理部门和各用人单位均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还有就是学科建设,三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突出学科建设主线、科学规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每次在全校性工作会议上发言,谈到学科建设,我总喜欢把三年来ESI统计结果的曲线拿出来说,这样大斜率向上的发展表现,以及由此带来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充分证明了我们抓学科建设,方向准确、方法可行。对比2016年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结果,我们也不难发现2017年“双一流”建设评审结果已经又有了较大进步,1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位列全国第八,学科水平可以说是到达了一个新的历史高点,这是中大硬实力的一次充分展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加强基层党建、维护校园安全、规范党政管理、推进后勤改革、加强总务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和成效也都是如此,中大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靠的就是这些观念的转变和改革的举措。虽然一开始适应新观念会比较迷惘,甚至会比较痛苦,但令人可喜的是,用改革去促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观念逐渐被大家所认同,并成为我们的共识。因为有了共识,因为大家齐心协力,三年来学校的文化气质正在变得更具先进性和竞争力,学校的发展才会取得众多可喜成绩,才会有现在的厚实基础和良好局面!

各位同事,理解和把握新时期的内涵特征是下一阶段我们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思想基础。我用了很长的篇幅,与大家一起交流学校在定位、格局方面的思考,在发展观念上的转变,目的是希望大家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认同。思想认识到位了,行动才不会走样变形。新时期呈现出来一些新特征,譬如,党的全面领导显著加强,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初步形成,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办学进入新阶段,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大规模基本条件建设全面启动,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共识,治理结构和制度建设明显改进,内涵发展理念成为共识,全面从严治党走向深入等等。这些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外在的,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要强调的是,中大新时期的内涵更为本质的就是学校发展有了新的定位、新的格局和新的观念。

二、对今后三年加快内涵发展的思考

加快“双一流”建设是当下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学校发展的中心任务。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作了“八个坚持”的任务部署,去年学校也根据教育部的具体要求制定了“双一流”建设行动计划,接下来要认真地抓好落细落地落实。今天讲新目标,主要是指今后三年学校发展的目标。为什么讲三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发展速度在继续加快,内涵发展水平在继续提升,原先设定的“十三五”规划目标有的已经完成,有的已经不合时宜、不合要求,要及时调整目标设置,才能不让规划沦为不具前瞻性、约束性的“一纸空谈”。二是2020年“双一流”建设将迎来首轮评估,到2021年学校将努力实现党代会确定的“三步走”第一阶段目标,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在这个事关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时不我待,不仅要只争朝夕,甚至要争分夺秒。“双一流”建设不是终身制,有进有退,动态调整,首轮评估全国或将有四分之一的学科被动态调整,竞争激烈而残酷。所以,从现在到2020年的三年,必须要有一个整体的考量。

(一)安全稳定是第一要求

没有校园安全稳定,就没有学校高速发展的局面。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尤其是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是加快“双一流”建设的第一要求。一方面,党的全面领导、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是大学办学的根本所在,必须一以贯之地坚决落实下去。另一方面,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稳中求进,有稳才可言进,有进才会更稳。我们强调稳,就是强调发展局面稳定,校园安全稳定,综合改革平稳进行;进,就是强调核心办学指标要继续实现突破,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的短板继续补齐补强,学校高速发展的向上态势继续保持,综合实力继续不断提升。再者是落实安全稳定责任。抓好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首要政治责任,在事关政治站位、办学方向、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上,不能出现任何偏差;抓好正面舆论引导和负面舆情防控,保障不出现影响学校稳定和发展的恶性舆论、负面舆情;抓好校园管理、环境治理、实验室安全、食品安全等工作,保障不出安全事故。校园安全稳定是压舱石,说的严重一些,是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必须万无一失,否则一失万无!

(二)发展和完善两个格局

总的来看,今后三年工作的核心还是要盯住“两个格局”的继续发展和完善。既要统筹推进三校区五校园的基本办学格局,也要协调推进文理医工的学科发展格局,这是学校发展的政略,是集体意志,是共同利益。“两个格局”都已经初步形成,但与形成“错位发展、共同支撑”的稳固办学局面尚有距离,与打造以学科建设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内涵式发展体系尚有差距。发挥出“两个格局”的发展效益,尚须较长时间的努力。

(下转第三版)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