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84 >> 2018年06月27日 星期三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筑免疫防线 攀科研高峰


王立富,中共党员,中山医学院2018届博士毕业生,获中山大学2017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专注于抗感染免疫与免疫调控研究,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总影响因子29分);参加国家重点研发项目、863计划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当我的论文得到同行的认可和引用时,当我的辛勤付出真正产生社会价值时,那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于是我对自己说,科研这条路,我走定了。

从曾经梦想战斗在手术台一线的热血青年,到如今立志献身于免疫科研事业的闪耀新星,在医学的道路上,他已经走了整整十年。如今博士毕业的他,毅然选择继续留在中大,进行博士后的学习与研究。“科研是我的人生追求,中大是我的精神家园。因此,我要继续‘学在中大,追求卓越’。”

我的梦想是当济世良医

“我从小就立志,长大后要么穿上绿军装,戎马一生,保家卫国;要么披上白大褂,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后来发现自己实在难以满足军校对身体素质的严格要求,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妙手回春的济世良医。”王立富说道,双眼中闪露出坚定和执着。

“其实临床医学才是我最初的梦想。填报志愿时,我一心以为自己能被第一志愿——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录取,所以没有太重视第二志愿。结果,造化弄人,被第二志愿——基础医学录取了。不过当时并没有太失落,毕竟还是学医嘛。”对当时的场景,王立富记忆犹新。

不过,学着学着,王立富发现,学习基础医学专业,今后到临床一线治病救人的几率很小。“失落过,迷茫过,困惑过,痛苦过。好在我小学时的恩师,在关键时刻点醒了我,让我及时走出了困境,沉下心来,刻苦钻研,并最终深深爱上了病原生物学这个基础医学学科。”回忆起那段时光,王立富感慨万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他下定决心,要在基础医学科研领域有所突破,推动我国医学的发展,用另一种方式守护人们的健康。

中山医,你好

随着本科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王立富愈发渴望毕业后到更高平台深造。“中山大学在我国南方地区首屈一指,中山医学院更是在业界闻名遐迩。中山医,这个无数医科学子心目中学习和成长的圣地,有着国内领先的病原生物学研究平台,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圆自己的中山医之梦。在报考前,机缘巧合,我有幸和到重庆开会的吴忠道教授进行交流,吴教授的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愈发坚定了我报考的决心。最终,我如愿在2013年成为吴教授团队的一员。”谈起结缘中山医的过程,王立富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对中山医的前世今生更是如数家珍。

科研这条路,我走定了

“本科期间,我就对实验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不同于本科生阶段被动接受已有的知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侧重于主动掌握新知识,甚至是探索未知的知识,这样的学习给我带来了无穷乐趣,让我得以迅速成长。研一这一年,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的科研思维得到了系统性的锻炼,实验技能有了巨大提升,对待科研的态度也愈发严谨认真。研二的时候,我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SCI论文。当我的论文得到同行的认可和引用时,当我的辛勤付出真正产生社会价值时,那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于是我对自己说,科研这条路,我走定了。”从最初的心向往之,到如今的乐此不疲,王立富对科研的认识,也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愈发成熟。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广东省优秀学生、中山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王立富参与许多重大科研项目并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也获得了诸多荣誉。而他对此却十分淡泊:“外在的成就并非我真正追求的东西。我想要的,是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成果能真正运用于临床中,能早日减轻甚至消除病人的痛苦。”研究生入学不久,王立富曾一度感到困惑,因为他发现许多SCI论文成果,能转化为临床运用的很少。“那段时间我非常苦恼。好在一个教授在一次谈话中点醒了我。”王立富说道,“他告诉我,尽管许多科研成果短期内没能在临床上得到运用,但从长远来看,它们潜移默化地推动着医学的发展。也许只有1%的科研成果可以在短期内运用于临床,减轻病人痛苦,但这1%是建立在其他99%的科研成果上的。那99%同样非常重要,不可或缺。消除了内心的困惑,我进行科研的劲头就更足了。我下定决心,要朝着行业领军人物的目标不断迈进,要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尽一份力。”

爱拼才会赢

十年医科求学路,拼搏是王立富始终如一的信条。正是由于这股“拼”劲儿,他从外校以高分考入强手如云的中山医学院,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正是由于这股“拼”劲儿,他笃行于学术研究的长路,在抗感染免疫与免疫调控领域声名鹊起,成为业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正是由于这股“拼”劲儿,他在紧张的科研攻关之余,还担任党支部委员、班长、助理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等职务,承担了许多党政管理、学生教育工作。“科研攻关工作强度大,时间不规律,有的实验一做就是好几天,有的甚至多达几个月。而在实验过程中,时间大多是零散的,如果能有效利用,可以多做许多事情。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多的,关键是要有效管理好时间,根据不同学习和工作需要,合理利用整块和零碎的时间。”王立富笑着说道。寥寥数语,勾勒出他的日常生活:奔波在宿舍、教室、实验室三点一线,在实验室一泡就是十几个小时,常常无法按时吃饭、休息;抓紧一切零碎时间阅读文献资料、处理工作事务;桌上贴满了便签,确保各项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处理……没有拼搏精神,是无法做到这些的。

“我会继续留在中大,通过博士后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提升自己。学校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为我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和上升空间。”面对未来,王立富有着清晰的规划,“当然,中大吸引我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一种中大精神。‘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感染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让我丝毫不敢懈怠。”

(文/本报记者 万永昊)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