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85 >> 2019年04月11日 星期四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海洋科学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海洋科学专业立德树人一体化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供稿 海洋科学学院

编者按:“三全育人”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旨在把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统筹各领域、各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正在加载...
  • 1/8

  • 2/8

  • 3/8

  • 4/8

  • 5/8

  • 6/8

  • 7/8

  • 8/8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建设海洋强国再一次吹响了号角。根据国家海洋战略发展规划,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提出在珠海校区打造覆盖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海洋人文的“海洋大学科群”,以支撑中山大学加快跻身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成立于2008年,2015年更名为海洋科学学院。学院教职员工136人(其中专任教师59人),在读本科生435人,在读研究生185人;全院党员155人,其中教工69人、学生党员86人。十一年来,海洋科学学院始终以“协同”为主旨,以造就海洋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发展的推动者为使命,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把思政工作体系贯通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中,形成了海洋科学专业立德树人一体化模式,于2019年被批准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一、构建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贯穿育人全过程。

1、课程育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并实施了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按一级学科培养本科生→二级学科培养硕士生→三级学科培养博士生的思路,构建海洋科学专业“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解决本科、硕士、博士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体现全程性;在《海洋地质学》《海洋地图与测量学》等15门专业必修课程中,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从国家战略、民族复兴、大国责任、学术前沿等多角度,激发学生至诚报国、投身海洋的理想追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占比1/3;固化教学内容,编著出版海洋科学专业系列教材23部,突出前沿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强化知识引领。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10个教学专题,重点解决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诚实守信、能力提升、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编印《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形势与政策〉指导书》。

2、科研育人,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安排专门的实验技术老师负责引导、组织、策划和指导,保障低年级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训练,面向低年级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资源,鼓励和支持他们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本科三年级第2学期启动导师制,四年级学生全部进入导师科研团队;实施毕业论文研究方舟计划,投入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并鼓励升学深造;支持导师围绕学生科研兴趣和自身科研项目组建本科-研究生联合研究兴趣组,将学生置于科学研究的过程之中,培养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培养毕业本科生496人,学生发表研究论文87篇。推动本科阶段科研工作延伸到研究生阶段成效显著,本科毕业深造率从五年前的44.3%上升到75.38%。

3、实践育人,整合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形式,推动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合各类资源,已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0多家单位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聘任50多位行业专家、研发人员为兼职教授,通过讲座、授课、实习、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问题、关键技术难题;每年暑期开设《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等野外实习课程,实验实践类课时占比,从五年前的25.3%提高到40.3%。围绕第一课堂人才培养规律,设计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运营“海精灵志愿者协会”,每年举办1届海洋科技文化节和粤港海洋夏令营,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知与认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号召。每年开展“我的母校”招宣实践活动,每位学生均利用寒假回一趟中学母校,传递梦想,传递信心,感恩母校,回馈母校。出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学院实践育人》。

二、构建文化、网络大环境,聚焦心理障碍、经济困难小群体,覆盖育人全方位。

1、文化育人,以制度化实现规范化,形成以“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文化认同,营造出“宜教宜学”良好氛围。制定本科生事务委员会、本科生科研训练等工作指南,以及学生综合测评、推免、奖助金评选等细则,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机制;完善业绩核算、职员规范、行政运转等制度,构建以团队为单元的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制度的文件化,不断征求师生们的意见,取得共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师生们觉得有“尊严”,让师德师风、诚信建设“潜移默化”,让教风学风建设“深入人心”,营造了“宜教宜学”的良好氛围,每2年修订编印一次《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学院制度选编》。实施海·阳体育计划,学院学生男、女排球队分别获得2013年和2015年全校冠军,学生帆船队获得2017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帆船锦标赛乙组冠军,实现了竞技水平与团队精神的完美结合。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编印《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思践悟》等党建系列出版物。每年举办一期“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中山大学海洋科技文化节”,获得2016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2、网络育人,引入“微信教育”,抢占新媒体平台,把教学、科研、思想、安全等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整合优势。学院积极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制订《新媒体运行管理细则》,成立新闻中心学生社团组织,负责运营官网和官微,增强网络队伍。引入“微信教育”,打造正能量充沛的微信平台,及时发布海洋资讯和学院动态,畅通“学院-社会”、“学院-家庭”之间互动渠道,助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动力,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目前,学院官微每天坚持推送3~5条微信,打造海洋微课堂、海洋班风、海洋学子、两学一做、海院新进人才、海院师说、海院午餐会、海科院迎新、海洋科普、海洋资讯等精品栏目,单月推送文章数量已突破200条,单月阅读量已突破5万次,在普及海洋知识的同时,让党的声音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不断提升学院的美誉度。出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平台》。

3、心理育人,优化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升预防干预水平,健全完善心理危机应急预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面向所有学生讲授,引导学生认识个人心理状态及行为特征,正确面对生活事件和负面情绪,妥善控制个人行为。学院每年发布2次学业与体测情况报告、每学期组织3~4次学生干部例会、每月开展1次宿舍检查,摸查作息不正常、旷课、挂科、体测不合格等学生,通过团体辅导、个体约谈等方式,分析、识别心理行为问题。针对特定潜在问题学生,深入分析具体问题成因,联合家长沟通反馈信息,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将“心理危机干预”前移为“心理问题预防”。学院认真做好学生安全教育、考试纪律教育和考试前后心理健康教育等节点工作,健全完善学生安全及非正常死亡事件应急预案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五年来,学生因心理及学业原因非正常身亡事件零发生。

4、资助育人,精准帮扶,引导学生正视困难、自立自强,激发使命担当。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院本科生事务委员会负责统筹构建“物质帮助→精神支持→发展推动”的资助育人方式:综合家庭背景资料、学生谈话描述、校园生活情况等,评定学生经济状况,精准识别经困学生,坚持“四有”原则,做到一人一档案;新生入学前,广泛宣传国家、学校资助政策及办理手续,逐一联系贫困专项、高校专项学生,指导有需要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和绿色通道,扫除入学障碍;入学后,组织经困生参加勤工助学,培养自强自立精神,引导他们正视困难,靠勤奋摆脱贫困,激发使命担当;五年来,学院从未有一名学生因交不起学费失学,所有经困生100%获得学位授予,100%升学或就业。一批经困生刻苦学习,脱颖而出,2017~2018学年,经困生中45%获得各类奖学金,全院本科生党员16名,其中经困生8名,占50%。

三、组建思政教育大团队,完善思政教育制度框架,实现育人全动员、全参与。

1、管理育人,引入“目标管理”,强化科学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功能。学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实党委工作责任制和安全管理责任制,严把入职政审关,严把教师选聘考核师德关,严明纪律,确保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以良好发挥。制定了目标管理方案:在严格考试考核要求的前提下,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考试不及格率5%以下,大二学生参与课外科研训练80%以上,大三参与课外科研训练90%以上,大四学生100%进入导师科研实验室并完成毕业论文,深造率80%以上,就业率98%以上,体测达标率98%以上,学生因学业因素非正常身亡事件零发生。每年分别发布2次学业与体测情况报告、科研训练分析报告、升学就业质量报告和微信运营质量报告,紧盯目标,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卓越。五年来,学院师生意识形态事件零发生,师德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零发生,师生引发舆情事件零发生,实验室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师生非正常身亡事件零发生,学生考试作弊行为零发生。

2、服务育人,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心师生、服务师生。学院突破教师、行政教辅人员与辅导员的传统分工局限,全员参与学业辅导与学生成长,积极帮助师生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①实施双班主任制:除了教授或副教授担任专业班主任以外,另安排负责党务、人事、教务、科研、实验等事务的行政教辅人员担任副班主任。每学期开展3~4次班级活动,出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学院班主任活动系列》。②实施师生午餐会制度:每2~3周举行1次,推动师生互动,言传身教,以打破课室的空间局限,营造轻松自由的交流环境,出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大讲堂与师生午餐会》。③专设实验教辅人员担任团委副书记,参与学业辅导工作,负责动员、组织、指导、保障学生开展课外科研训练。通过上述途径,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3、组织育人,创新党支部设置,强化党组织的育人职责,把组织建设与思想引领结合起来。把支部建在二级学科上,实现党建与学科的有机融合,并按二级学科设置教师-研究生联合支部,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支部书记,促进师生互动,推动“组织育人”。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鲜明导向,每年组织1~2次红色专题教育培训活动,每年开展1次“两优一先”评优表彰活动,党支部活力持续提升,组织力不断增强。健全党员联系师生制度,不断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服务师生成长成才。三年多来,学院官网和官微推送“优秀学子”系列稿件380多篇、“两学一做”系列470多篇稿件,不断树立“学”的典型和“做”的楷模,彰显组织育人实效。编印了《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章立制》《廉政风险防控》《讲党课》《学思践悟》等6部党建系列出版物。学院党委2016年获评“中山大学先进党委”。

四、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成效显著,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强、知识运用水平高。

1、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成效显著

承担教改与质量工程项目85项,发表教育研究与教改论文23篇。

编印出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系列出版物15部。包括:专业建设与发展;学生论文集(2册);制度选编(3册);海洋大讲堂与师生午餐会系列;班主任活动系列(2册);优秀学子系列(2册);微信平台;实践育人;形势与政策课指导书;海洋大讲堂进中学与我的母校。

编印海洋科学学院系列党建出版物6部。包括:学习教育;建章立制;常态化制度化;廉政风险防控;讲党课;学思践悟。

出版海洋科学专业系列教材23部。其中已出版17部,包括引进国际优秀原版教材4部、理论课教材5部、实验教材6部、实习指导书2部;另有6部教材已签订出版合同,将于2019年出版。

本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专业,海洋科学学院被列入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五年来,学院师生意识形态事件零发生,师德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零发生,师生引发舆情事件零发生,实验室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师生非正常身亡事件零发生,学生考试作弊行为零发生。

2014年起,该模式已在中山大学各专业推广,在学校层面分享交流数十次,在全国性研讨会上报告数十次;接待国内外来访单位130多家、500多人次。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海洋科学本科教育改革与实践”,获得第八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知识运用水平

实验实践类课时占专业课程总课时的比例,从实践检验期以前的25.3%上升到40.3%。

培养毕业本科生496人,学生发表研究论文87篇,前往世界前一百大学深造61名,世界500强企业任职29人。

本科毕业深造率从五年前的44.3%上升到75.38%。

2009级万蕊雪,本科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博士4年期间,第1作者发表Science论文6篇、Cell论文2篇,入选2016年“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获评获评《Science》杂志和SciLifeLab颁发的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在万蕊雪的采访中,她这样提到“中大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刚上大一的时候,学校就安排了向低年级本科生开放的科研实验室资源,鼓励我们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可以说,我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前,就具有了良好的理科研究背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在中山大学的生活每一天都很有价值”。

2009级郑伟涛,本科期间担任SIFE志愿者团队副主席,带领团队在国际大学生企业家联盟创新公益大赛获中国总冠军,参加世界赛夺得世界八强。

2010级邓欣欣,作为中山大学排球队队长,带领团队于2013、2014连续两年斩获广东省大学生排球联赛女子甲组冠军。

2013级乐遥,本科期间发表SCI论文3篇,第一作者2篇。

2013级郭曼红、2014级孙昕等,先后走进麻风病康复村,与村民零距离接触。

2014级周于晴在2016年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斩获女子丙组长拳金牌、女子丙组陈式太极拳金牌。

2016级左皓晟等6位本科生,代表中山大学参加2017年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帆船锦标赛,获乙组全国总冠军。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