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30 >> 2019年05月11日 星期六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以立德为根本 以树人为核心
共创一流本科教育工作新局面

——在中山大学2019年春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简版)

(2019年4月20日)

罗俊 校长


各位同事、各位同学:

上午好!

201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实施“三步走”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学校各项事业稳中有进,呈现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今天,我们召开一年一度的春季工作会议,就是要充分凝聚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共识,形成更强大的合力,推动学校继续健康快速发展。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立德树人与本科教育。培养人才是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最早、最基本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的功能也由最初的一元演变为多元。但是,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大学如何发展,培养人这一根本职能从没有变化。中山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现代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加速迈进。我们聚焦立德树人,就是希望全校师生在学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大学的办学初心,牢记大学的根本使命,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大学在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行稳致远。

今天,我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二是分析学校近年来立德树人的工作现状;三是提出加强新时期立德树人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涵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们大学办学必须明确的根本问题,它事关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这些论述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推动大学的办学实践。

(一)立德树人必须突出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为谁培养人。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大学发展要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同向同行,自觉践行“四个服务”,这既是我们大学的根本使命,也是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指出了大学要培养的人,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既是大学办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与标准,更是方向和路径。

三是明确怎样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关系到大学培养学生的方法和成效,是教育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高校培养人要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总书记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检验大学办学成效的根本标准就是“立德树人”,大学办学的所有体系、所有主体、所有行为,都必须紧密围绕“立德树人”开展,这为我们大学的全过程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立德树人和“双一流”建设之间的关系。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立德树人既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我们加快“双一流”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

(二)立德树人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落实立德树人必须坚持以下三大原则。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们的基层党组织要大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师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课程的作用;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人民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力军,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中大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中大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观念,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认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能始终坚定“四个自信”、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

三是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标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大学培养的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奋斗的精神状态,要有过硬的知识本领,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要有良好的艺术情操,是全面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这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符合相一致,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来构建,把五育并举的要求贯穿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

(三)立德树人必须抓实四大建设

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是新时期中大内涵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要抓实四个主要方面。

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团结师生、推动一流大学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通过优良的党风带动优良的教风学风班风,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和良好育人环境,为立德树人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做一名大学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热爱本职岗位,潜心治学、专心育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教学能力培训。其中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评价指标。

三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竞争性差距明显。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大纲、质量保障等多个二级体系。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时候,必须紧密围绕学校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始终。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内容,必须融合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贯通到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领域,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本科教育。2018年6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次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大会。会上,陈宝生部长明确要求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必须加强本科教育,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这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高不高,客观反映在考生择校时是否优先考虑、社会用人时是否优先考虑、科研院所招收研究生时是否优先考虑。这“三个优先考虑”应该成为中大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目标。

四是管理队伍建设。立德树人是全校性的系统工程,大学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来开展。一流的人才培养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队伍做保障,如教务管理部门要提供高效率的教学服务,统筹做好各项教学安排;学生管理部门要切实为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服务;后勤管理部门要为教学提供一流的课室、宿舍、校园、食堂等基本保障;还有其它各个部门,都要结合自身职责,围绕人才培养提供最科学、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管理队伍的每一名成员同时也是教育者,必须把教育融入对学生的服务之中,这就对我们的管理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上就是加强立德树人工作的四个主要方面,是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四个有力抓手。在某种意义上说,立德树人是以基层党建、教师队伍、人才培养体系、管理队伍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只要把这四大建设抓好抓实,立德树人就会落地有声,真正取得实效。

二、学校近年来立德树人的工作现状

2015年以来,学校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和思维方式,推动学校事业跨越发展,办学水平快速提升,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的学科格局,进入追求卓越、迈进一流的新时期。中大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立德树人开创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学校基层党建、教师队伍、人才培养体系、管理队伍四大建设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人才培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一)主要成绩

1.基层党建持续加强成效显著

一是抓党组织建设筑牢育人基础。2015年以来,学校党委推动每个院系建立独立的二级党组织,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对推进学校院系调整、新建、人才引进等工作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学校积极推进“双带头人”工程,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共有20个党组织在创新组织生活、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发展青年人才入党等方面获得教育部和广东省委表彰,成为学校基层党建与教学育人紧密结合的优秀典型。

二是抓领导班子建设引领育人方向。学校党委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二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保证领导班子始终团结奋进、充满活力。修订二级单位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决策制度,规范院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三重一大等事项的决策程序。坚持完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进一步加强二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意识、抓党建的主业意识、坚定政治方向的责任意识。

三是抓党员队伍建设凝聚育人力量。学校党委坚持政治标准,从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在高知群体、尤其是青年教师中大力发展党员。坚持党管人才,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申请入党专任教师制度,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政治引领、关心关爱,及时将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教师吸纳到党内。同时,学校党委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振干事创业精神。

2.教师队伍规模扩大素质提高

人才引进方面。生均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尤其是生师比过高,是长期以来影响中大立德树人质量的结构性矛盾。2015年以来,学校实施人才倍增计划,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有效降低了生师比,缓解了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

师德师风方面。2018年,学校单独设置党委教师工作部,着力加强教师思政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一是强化人才引进环节,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师政治素质;二是突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组织青年骨干教师赴延安、井冈山、喀什、澄江等革命老区开展红色培训,强化国情、校史与师德教育;三是引导学习先进典型,组织开展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校内典型人物推选、师德建设主题月等活动,引导教师学习先进楷模;四是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建立院系引进人才“书记、院长谈话制”,建立师德问题防范机制,从制度、源头上强化了师德师风建设。

能力提升方面。2015年以来,学校着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激励人才快速成长。一是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专门负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面向新建院系、青年教师开设岗前培训课程;举办主题培训、教学沙龙、工作坊、观摩课、“以师带徒”教研实习等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实施教师分类管理,设置教学研究并重岗、教学岗、研究岗三类教师岗位,积极引导教师发挥自身特长,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三是健全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坚持师德为先,加大本科教学和师德师风在年终综合绩效评价中的比重,引导教师更加重视立德树人。

3.人才培养体系重塑水平提升

2015年以来,我们确立了“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旗帜鲜明地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紧密围绕这一目标,创造性地提出建立学科与专业、德育与智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科研与教学“五个融合”为特征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在推进“五个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注意突出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三个标准。

一是突出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

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必须首先体现学科特点。中大是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不同学科的发展导向也各不相同。人文社科强调“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理科强调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工科强调技术创新、工程实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医科强调临床导向,服务人类生命健康。我们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必须首先体现这些学科特点。

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必须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一流大学有本硕博人才培养的任务,但本科教育是根基。过去几年,我们高度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不断增加本科教学的经费投入,积极引导教师重视本科教学,制定教学工作量考核标准,明确教师本科教学工作量要求,在院系年终综合绩效评价中,增加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比重。学校提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水平。

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必须注重学科和专业一体两面的关系。一个好的专业需要好的学科支撑才能越办越好。2015年以来,学校要求所有本科专业都必须有一级学科作为支撑,专业口径以一级学科为基本参照,强调学科与专业的融合。2016、2017年连续两年开展本科专业办学评估调整,优化招生专业;2018年又新设6个专业。经过调整,专业结构更加符合一流大学的普遍规律。

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必须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教育教学设计必须注意尊重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例如,我们取消三节课甚至四节课连排,而且中间间隔1-2天再排课,就是顺应青年学生的学习规律,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主动消化课堂知识,甚至能做到举一反三。取消三至四节连排后,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复习得到有效衔接,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二是突出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备性。

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必须首先体现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知识体系的完备性是由课程体系来体现的,它包含有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三个层次。2015年以来,学校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按照四个模块建设通识核心课;要求院系按照“脸谱”特征鲜明、综合化、国际化、程度高等高标准要求,梳理专业核心课程,初步建立系统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要求院系按照反映专业中最基本、原理性的知识体系、体现专业基本面貌的要求,初步建立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必须强化五育并举的育人标准。人才培养必须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培养标准的完备性。2015年以来,学校在教学体系上进一步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标准。德育方面,强调德育与智育融合,以德为先,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要求每个院系都要有1-2门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智育方面,注重提高课堂质量,打造品牌专业,集中优势资源。体育方面,引导学生加强锻炼,增强体魄。美育方面,学校成立艺术学院加强美育教育;建设美育通识课程增强学生艺术修养;注重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下一步我们还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必须有效衔接“两个课堂”。2015年以来,在“五个融合”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之下,学校强调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启动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经过优化,大幅提升第二课堂的思政性与学术性,与第一课堂一起,实现学生学习时间上的完备性。

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2015年以来,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与理论课程相配合的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研究训练、社会实践等实践课程,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或学时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鼓励支持学生到行业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学校还加大对学生科研支持力度,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突出人才培养体系的竞争性。

人才培养体系的竞争性必须首先体现在基础扎实。2015年以来,学校按照高标准组织编制课程教学大纲,提高专业课的难度,并要求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学分,在源头上挤“水”。学校要求教师严格按教学大纲上课,强化教学督导;要求院系梳理本科培养方案,规范平台课程建设,对平台课程实施“教考分离”;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考核,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到过程中防“水”。

人才培养体系的竞争性必须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2015年以来,学校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提出本科人才培养必须做到“五个融合”;提出第一课堂是主渠道,第二课堂必须服务于第一课堂;提出科研要为教学服务,科研的最新成果必须第一时间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学科与专业一体两面,通过加大学科建设投入促进教学进步;单独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教师能力培养提升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措施,有力推动了本科教育工作的发展。

人才培养体系的竞争性必须面向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引领时代潮流。2015年以来,学校面向国家战略,在珠海校区建设“深海深空深地”大海洋学科群;在深圳校区发展新工科、倍增医科。学校根据国家、社会和时代需求,不断凝练学科方向,通过打造特色引领学科发展。学校还根据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的学科格局成立新学院,设立新专业,使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更具竞争性。

四年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得到重塑,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呈现上升的良好态势。中大本科录取分数线保持连续5年增长,本科生毕业深造率逐年增长,教学事故大幅度下降,教风学风显著转变转好,“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学风逐渐浓厚。

4.行政管理机制完善能力加强

2015年,我们提出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有依据、有流程、有记录、有效率”的四有规范,要求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都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转变工作方式,要重视制度约束。二是转变思维方式,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通过一系列改革,使行政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四年来,学校全面启动管理制度“废、改、立”工作,这学期将完成2015年以前所有规范性文件的专项清理。现已逐渐形成“有规则按规则办,没有规则建立规则,规则不适用修改规则”的行政管理氛围。

二是深化机构改革。2015年以来,学校推进职能部门定岗定编,建立了科学的组织架构。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学校建立党委学生工作部、科学研究院、教务部、研究生院等大部制,优化了管理结构,明确了责任边界。

三是强化管理培训。学校以院系办学、教学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管理人员培训。在推进职员职级改革过程中,学校组织全校管理人员上岗培训,实现了管理人员全覆盖。学校还连续举办中层领导干部红色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强全员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高水平、高强度培训,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断加强,管理水平迅速提升,为学校立德树人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二)差距与不足

总结这几年立德树人取得的进展,我们必须承认,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还要进一步再塑,目前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要求、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我们可以参考国内外高校教学质量的排行,对中大人才培养情况做一个可量化的比较分析。

2018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雇主声誉”主要考察国际顶尖用人单位对各高校毕业生的评价,这一项,中大排名第7,与第1名的清华、北大差距很大。“师生比”中大从2017年的排名21提升到2018年的排名12,进步显著,但得分与清华、复旦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

THE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教学”评价中, 2018年北大排名第1,清华排名第2,中大排名第9。这些排名数据显示,中大在教学方面虽然相比往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标清华、北大这些国内第一方阵高校,还有着断崖式的差距。

今年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了首个“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清华、北大、南京大学位列前三,中大排在第19位,成绩不容乐观。以上这些排行比较虽然无法对我们立德树人的成效进行全面评价,但也客观反映出中大人才培养能力,尤其是本科教育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加强新时期学校立德树人的工作思路

各位同事、各位同学,中大已经进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新时期,已经迈向从一般向一流、从优秀向卓越、从前列向引领转变的事业新征程。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懈努力,牢牢抓住“双一流”建设这个总纲,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我们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为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要重点做好以下四大工程:

第一,铸魂工程。坚持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是铸造新时期中大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是我们办学的最大优势、本质特征和根本保证。有三件事尤为关键。

一是落实党委主体责任。要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使我们的大学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是加强基层党建。主要是面向教师党支部,深化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以及面向学生群体,全面实施党团班一体化建设。

三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是大思政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课堂教学、教材选用、网络安全、讲座论坛、学生社团、境外项目等阵地建设管理。二要建好大思政工作队伍。一方面是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建设,主要包括学工部门,院系的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另一方面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马院的教师。三要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完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相得益彰。四要促进思政工作和党的建设有机融合。思政工作是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展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五要抓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尤其是全员育人工作体系要加快建立起来。

(下转第三版)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