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53 >> 2021年05月31日 星期一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突出贡献奖!宋尔卫院士研究成果造福全球患者


获奖证书

本报讯(通讯员/林伟吟)近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教授获得2020年广东省唯一一项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会上,广东省委书记李希为宋尔卫院士颁奖。

“科学研究要坚持临床导向,推动研究成果造福临床患者。”宋尔卫院士是乳腺癌治疗研究领域的临床科学家。多年来,他立足于临床,从乳腺癌临床诊疗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并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自主创新了肿瘤的基础研究理论,为推动乳腺癌及其他实体肿瘤的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

提出肿瘤生态学说

提起乳腺癌,很多人会想到“切乳”治疗。宋尔卫和苏逢锡教授从临床问题出发,创新手术方式,在国内最早开展乳腺癌根治性保乳手术。他们提出的“改良腔周边缘活检法”与“改良整形保乳术”,显著提高了乳腺癌患者保乳的成功率,大大降低了二次手术率,并使乳腺癌保乳患者的10年生存率达91%。

宋尔卫带领团队研究发现,肿瘤诞生的“土壤”——乳腺肿瘤微环境,亦可为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等抗肿瘤成分提供活化和生存的场所。在保乳手术后,被保留下来的乳腺肿瘤微环境在后续治疗的影响下,机体的抗肿瘤免疫监视功能得到提升,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乳腺癌的复发。

在一系列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宋尔卫提出了肿瘤生态学说,强调恶性肿瘤与局部微环境及人体各系统之间的密切关系。肿瘤生态学说的提出不但推动了乳腺癌研究领域的发展,为寻找乳腺癌的新治疗靶点提供了方向指引,还对胃癌、肝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发生是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最重要的因素。宋尔卫团队去年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的研究,将焦点对准肿瘤转移前的微环境,发现了导致乳腺癌肝转移的“幕后黑手”——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Ts)中的DNA,并突破性地发现并鉴别出肿瘤细胞表面NETs-DNA的受体蛋白。宋尔卫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在肿瘤的诊断、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上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不忘临床导向

近年来,宋尔卫带领我校孙逸仙纪念医院取得了临床和科研成果“双丰收”。“做科研,永远不要忘了临床导向。”宋尔卫说,作为临床科学家,每个科学问题都应来自于临床实践;经过研究获得理论性的成果后,再用它来指导临床实践。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科研成果造福更多患者。

宋尔卫团队之所以能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与以临床为导向的研究密切相关。在他学成回国之初,我校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科便成立了实验室,有了专门进行基础研究的团队。研究团队和临床医生每周都会进行交流,前者所研究的内容围绕后者在临床发现的问题来推动。

“创新性和系统性是做科研最重要的两种品质。”宋尔卫说,研究者要有“科学家精神”,不计较名利,要能够坚守。创新性就是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并通过研究加以解决,推动科学的发展。如果盲从教条,就不会有突破。

目前,宋尔卫团队最关注的是乳腺癌的“两降一升”。“两降”即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升”即提升治疗后长期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宋尔卫提出建立乳腺肿瘤医院或大型的乳腺肿瘤中心,为患者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保障。他将致力于推广规范的乳腺癌筛查方法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乳腺癌早诊早治。

从普外科医生到乳腺癌专家

“我就是个广州仔,也是逸仙人。”宋尔卫热爱着广州,坚守着医学情怀。在当时的中山医科大学,他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后,宋尔卫曾是一名普外科医生,专攻肿瘤方向。

此后,宋尔卫在德国埃森大学攻读博士,随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工作,重点是移植免疫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领域。回国后,他“白手起家”,在我校孙逸仙纪念医院研究乳腺癌。

如今,宋尔卫有不少国家级的研究项目,但他最难忘的,还是年轻时做科研的第一笔资助。他利用广东省科技厅这笔给青年专家的科研资金,建立了重症肝炎的小鼠模型。在当时RNA干预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在整体动物疾病模型中应用RNA干预来治疗疾病仍是空白。宋尔卫将小鼠模型加以改造,应用小干扰RNA成功治疗肝炎,首次在动物疾病模型中显示RNA干扰的治疗作用,证实了RNA干扰的巨大治病潜能。

2003年,宋尔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据此整理成的论文。这使各国科学家看到了该技术应用于人类疾病的曙光,被《科学》杂志评为2003年度全球10大科技突破之一。

至今,宋尔卫仍对广东省科技厅给予青年专家的科研支持满怀感激之情。他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和激励,也展现了广东对医疗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他希望广东能够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鼓励和支持,培养更多的临床科学家,推出更多中国自主的理论创新,让中国的研究成果造福全球患者。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