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62 >> 2022年02月28日 星期一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我校大气科学学院杨崧教授泛南海地区天气气候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团队风采

本报讯(通讯员/利佳瑶)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杨崧教授负责的泛南海地区天气气候教师团队成功入选。这是中山大学继2018年肖海鹏教授负责的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教师团队获得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后,第二次获此殊荣。

立足大湾区、深耕南海、放眼全球,泛南海地区天气气候教师团队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家国深情,倾情培养国之栋梁。我们一起走近该团队,走近团队负责人杨崧教授。

牢记“为国育才” 倾情培养国之栋梁

“他们就像一本书,你永远都读不尽。每翻一页,你都会发现一片新天地。”谈起杨崧教授团队时,一位学生由衷地说道。

杨崧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季风专家,是全球最广泛应用的动力季风指数Webster-Yang指数的创始人之一。在提到如何看待育人问题时,杨教授一改之前专注科研的严肃,眉眼间皆是融融笑意,目光透露出寻常长辈的和蔼。“我们现在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培养年轻人。桃李繁茂,则师道更兴。为国育才,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泛南海地区天气气候教学团队自2013年开始,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方式,逐步组建起具有优良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凝聚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1人。

团队的教育理念有大局观和系统性。教学方面,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且更注重授之以渔。

团队对学生的培养方针——“请进来,派出去”。“一有机会,我就会让学生去参加世界各地的学术会议,让他们去打开视野,从更宏观的视角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一隅。同时还达到了‘推销’人才的目的。研究气候变化的国际著名学者们,都对我们的学生赞不绝口,说他们的能力一点儿也不比美国培养的博士差。”杨崧教授语气中透露出自豪。

除了专心科研,团队还注重锻炼身体,时不时还会一起约着去爬山或竞走,常常一走就是七八公里。尽管学生们累得不行,但也为埋头科研打下了良好身体素质基础。

团队教师非常注重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承担着多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遵循大气科学教育的内在规律,团队教师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探索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块化课程”“本硕贯通课程”和“荣誉课程”。

年轻人才是未来。团队老师们在引领年轻后辈走上科研的道路时,倏忽折叠了光阴,模糊了年轮。师道就是因这种传承才显得意味深长,才令人谈之而不觉肃然起敬。

心系湾区建设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坚持科研与业务结合,为国家重大建设需求提供技术支撑。”这是团队一直恪守的信念。

季风的变化与预报,尤其是“春季预报障碍”,是季风研究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重大研究,攻坚克难,揭示了泛南海地区在气候变化认识与应对中的关键地位,取得了多项具有创新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一带一路”气候异常及我国旱涝灾害预测提供重要科学支撑,也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事务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水文灾害,团队成员自主研发的洪水预报系统,向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提供逐日精细化的业务信息产品,对重大洪涝灾害进行监测和风险评估,为我国汛期的洪水灾害预警提供了可靠的洪水信息,为减少我国气象和水文灾害做出贡献。

一系列突出的研究成果,源于团队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学术沉淀,更源于自觉服务国家重大建设需求的使命担当。杨崧教授经常鼓励团队成员:“不要把科研当作苦差事,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家解决问题,再辛苦也值得!”

团队的科研工作服务于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面向大湾区,团队通过发展资料同化与云分析、物理过程参数化优化组合、快速更新循环分析等关键数值预报技术,建立了区域精细化气象分析预报系统。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问题,团队发展了针对大湾区及南海地区的卫星雷达等多项技术,建立了区域高分辨率气象数值预报技术系统,为泛南海地区极端气象水文灾害的预报和防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同时,也为气象、民航、水利等多领域多部门提供了富有针对性的行业需求服务,为多项国家重大科学试验活动提供了专业的气象保障产品。

强化使命担当 打造一流教学团队

团队中的资深教授重视教学团队建设,致力于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将优秀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传承下去。他们在教学上的用心付出,也收获了学生的暖心回应。

“杨老师2013年回到中大,我也是自2013年8月起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胡晓明副教授是最早跟随杨崧教授的十人之一,见证了整个团队的诞生、成长与蓬勃发展。

“随着团队慢慢壮大,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有意识地把这种‘家’的感情传承下去。杨老师就是我们的大家长,我们也会各自担负起哥哥姐姐的角色,要让大家在这个团队里有归属感。心情舒畅、氛围和谐,做研究也会事半功倍。”几年的磨砺,让胡晓明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

“胡晓明老师备课充分、授课熟练、教态大方、为人师表,愿意与我们学生交流,能耐心解答我们的疑问。”

“杜宇老师对待教学一丝不苟,同时又充满活力与激情,他的课堂氛围感十足,时而高效输出知识点,时而冷幽默调节气氛。大家紧紧跟随着他的脚步,课堂时间就过得快而充实,收获满满。”

“王子谦老师讲课善于联系实际,案例讲解与理论阐述结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促进我们思考。”

……

团队的年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着自己的独特风采,他们乐于承担更多的授课任务,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的每个环节,不断改革创新,新老成员合力打造国际化一流课堂。

在团队的培养下,一批优秀的骨干脱颖而出:团队教师获得“全国气象教学名师”“广东气象科技杰出青年奖”“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宇翔海归青年英才奖”等教学科技人才奖项,并有5人次获得学院学生评选的“魅力教师”。其中,在“全国气象教学名师”简茂球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教师教授的《动力气象学》课程在2020年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13年以来,团队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杨崧教授2014年以来连续七年入选Elsevier地球和行星科学领域/大气科学领域“高被引中国学者”榜单。

团队教师们深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团队将不忘初心,执着坚守,矢志创新,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使命担当,争取做出更大成绩。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