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69 >> 2022年09月30日 星期五  共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破译古文字!中大诞生了中国第一个高校古文字研究机构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在中山大学有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群人,他们甘坐冷板凳,愿下苦功夫,破解古文字的密码,倾听来自远古的声音。

这里是我国高校第一个古文字研究专门机构,容庚、商承祚两位先生曾于此治学授业的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研究所2020年成功入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十二家单位,现已成为深具国际影响的古文字学研究重镇。

正在加载...
  • 1/6

  • 2/6

  • 3/6

  • 4/6

  • 5/6

  • 6/6

本报讯(记者/曹潇雨、涂文熙)“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不容易,《金文编》从着手编撰,到陆续出版到第四版。经历60余年,容庚先生一直锲而不舍地修订。今天的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继承容老的优良学术传统,青黄相接,后继有人”。中文系陈伟武教授说。

走过一个甲子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20年代,温廷敬、商承祚、黄仲琴、董作宾、戴家祥、丁山、闻宥、吴三立、余永梁等著名学者已先后在中山大学从事古文字研究和教学工作。

1956年,中山大学正式成立“古文字研究室”,容庚、商承祚二位教授开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为古文字研究所留下优良的学术传统。

1965年,“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正式获国家高教部批准,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古文字研究专门机构,1999年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2013年,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成为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十一家协同单位之一。2020年,古文字研究所又成功入选成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十二家单位之一。

1956年至今,中山大学的古文字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成为了深具国际影响的古文字学研究重镇,聚集了大量人才投身到古文字的研究当中。

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

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中山大学的古文字研究门类齐全,多点开花,在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文字等多个研究领域都曾做出很大贡献。

古文字研究以文献材料研究为主,同时也涉及语言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中山大学的古文字研究注重从语言学的各个角度入手观照古文字材料,在培养学生上很看重眼界和格局,强调研究不能独沽一味。“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只有练好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基本功,才能在古文字学的研究道路上行稳致远。”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所长范常喜教授说。

中山大学在古文字学人才培养上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本科生阶段就已开设有“古文字学”“文字学”“《说文解字》概论”“出土文献学概论”“汉字源流”“甲骨文选读”“金文选读”“简帛选读”等必修及配套选修课。近年来,研究所在强基计划本科生课程中设立了“学术考察”必修课,带同学们到湖北、湖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全国古文字材料的出土地、收藏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体验古文字原始材料的原状与“原境”。

2020年,由古文字研究所参与实施的“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专业”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开始实行,并实现顺利招生。古文字研究所正在尝试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一贯的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从事古文字学及相关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能力。

古文字研究所在不断推出学术精品的同时,也为人才培养编写了各种广受学界赞誉的教材。由古文字研究所编纂的《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编)和《汉字源流》(曾宪通、林志强编)均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近年来,古文字研究所的工作重心集中在战国文字研究成果的整理研究上。曾宪通和陈伟武两位教授共同主编了大型工具类专书《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1100余万字),已于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继《甲骨文字诂林》《金文诂林》等集成性工具书之后,第一部对战国文字考释成果进行全面收集、系统整理、精研按断的集成性著作。

甘坐冷板凳,愿下苦功夫

一个合格的古文字研究者,不仅要有对古文字学的热忱,更需要经得起严格的学术训练。

古文字学研究多赖出土文献材料的发现和刊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的进步会因材料不足而严重受限。一方面,在考古事业的发展下,出土古文字资料井喷式涌现,现有的文献材料数量十分庞大。另一方面,古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多样,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突破。因此,研究所将工作重心定位在对已有古文字原始文献与考释文献的全面整理上。面对可能会在实际研究中存在的材料不足的困难,范常喜教授认为:“不必担忧,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

当下的古文字学受到国家和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愿意投身到古文字研究的队伍中。古文字研究所历来关注学界优秀年轻学者的成长,重视培养并引进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希望打造出一支具有相当自我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科研团队。人才队伍的“提质增量”将是古文字研究所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以研带学,师生的良性互动

在研究所的老师看来,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古文字研究成果日新月异,每位老师都紧跟学界动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准确地转达给学生。近年来,研究所利用“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战国文字研究大数据云平台建设”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运作,吸纳本专业全体学生进入科研团队,让学生接触学术前沿,尽快地进入到研究角色,达到“以研带学”的目的,探索一条将科研优势转化成为育人资源优势的路径。

在本科强基班教学管理上,研究所除了“全程导师制”外,还推出了“学长伴读计划”,即为每位本科生安排一名在读的古文字学博士生作为“伴读”学长,“一对一”辅导学习。“学长伴读计划”与“导师”制互补配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快速成长,同时也实现了师生的良性互动。

研究所每学期都会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如“积健”读书会和“学术沙龙”。研究所还多次主办古文字学研究学术讲座,邀请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多位古文字一线学者专家前来作专题演讲,同本科强基班及古文字学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深入交流。

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下,古文字研究所为学界培养并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古文字学人才,多数已成为各校古文字研究的学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每一个古文字都是历史的见证,都是文明的丰碑。”中文系2021级硕士生张玮瑜说,老师时常教诲,“古文字的学问不仅在古文字中,更在古文字之外”,我们要向前走,就一定要向后看,学习前辈们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多读多思,久久为功。

在古文字强基班的2020级本科生翟文慧看来,古文字的考释过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不仅要懂同一字形在各个时代的演变,还要具有古汉语语法知识以便结合文例进行考释。这一切都基于扎实的古汉语、音韵学等知识,因此要把“打好根基”作为目前的努力方向。

适应信息化潮流,接轨新时代

中山大学一直都是全国古文字研究的重镇,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也一直是中大中文学科的特色和强项。国家和学校也在科研经费、工作条件、研究团队、文献资料建设等方面为古文字所提供了大力支持。此外,学校文史哲院系之间有长期合作交流的基础,信息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等也为古文字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文字研究只有适应信息化的大潮流,才能实现新突破。中山大学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团队与时俱进,根据学科发展形势和时代需求,对未来的工作有如下设想。

其一是将信息技术与研究相结合,搭建古文字数字化平台。其二是要依托战国文字文献资料,完成战国文字诂林工具书的编纂,并进行战国文字分域分类的研究。其三要重视古文字文化传承与体演研究。联合国内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各大出土文献收藏单位、私人文物藏家,在各地定期举办各个主题的汉字文化展览,提供客观真实的学习窗口。

目前,古文字研究所正集中力量开展,“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和“战国文字研究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充分吸取前作《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聚焦于考释文献的整理和数字化信息化的处理和研究。让古文字研究紧跟时代发展,最终实现“冷门不冷,绝学不绝”。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