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 303 期>> 第二版
字号调整:
三十载沉潜浸润康乐情
—— 陈永生、丁文贞校友忆说历史系79级
作者:采写/本报记者 罗敏月  


历史系79级校友入学三十周年在当年宿舍楼前

岁月蹉跎,年华似水。时光无法倒流,青春亦不可重来。但每逢想起那曾经的激情岁月,峥嵘年华,依旧让人心潮澎湃。毓秀的康乐园,承载了一代代中大学子的青春与梦想。恰逢毕业三十周年之际,历史系79级校友资讯管理学院陈永生教授、广东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丁文贞先生与笔者分享了那些年,历史系同学们的青春岁月。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争分夺秒,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

回首悠悠三十余载,记忆定格于1979年的初秋。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文革”结束,万象更新。一群莘莘学子从工厂、从农村、从机关、从部队而来,齐聚于康乐园,95位同学组成了“中山大学历史系79级”的大家庭。虽然年龄参差不齐,小的只有十六七,大则接近三十岁,可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东14栋活跃着男生们矫健的身影,东16栋飘荡着女生们清脆的笑声。其乐融融,恰似亲人。

作为华南最高学府,考上中山大学并不容易,在当年更是难上加难。大家都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同学们都一心念书,掀起了一股拼命读书的狂潮。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争分夺秒,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是同学们常说的一句话。

当时,班长许光秋年纪最大,读书特别勤奋。每次锻炼或自习回来,走到二楼就开始脱外套,回到宿舍继续学习,出门上课时边穿衣服边走,珍惜时间可谓到了极致。硕士毕业后,他远赴美国马里兰大学求学,获得美国外交史博士学位,后来留美任教,可谓励志的典范。

 

二生斗晚,废寝忘食

古有石崇斗富之说,历史系79级则有二人,读起书来不要命,同学们称之为“斗晚”,看谁学得最晚。一是刘细牛同学,一是王毅同学。刘细牛出生贫寒,却不甘人后,没日没夜地读书,每晚啃书至深夜,大家熄灯睡觉了,他还要到路灯下看一会书,从不懈怠。王毅则常拎着一个大袋子,鼓鼓胀胀里面装的全是书,因而大家都叫他“大书包”。他在图书馆读书常常读得废寝忘食,乐不思归,直到闭馆时才被工作人员赶出来。当年的“大书包”后来考上中大国际法专业端木正教授的研究生,还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会议,可谓扬眉吐气。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回忆往昔的大学时光,丁文贞不由得庆幸感慨“我们遇上了一批用心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胡守为老师是历史系主任,主讲魏晋南北朝史,他潜心学术,睿智博学,讲课十分精彩;姜伯勤老师是研究敦煌史和敦煌文书的大家,治学严谨,思想敏锐,对于那些艰深晦涩的知识他常能深入浅出,直讲得满堂喝彩;陈胜粦老师长期研究近代史,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的急剧变革,在他激情飞扬的讲课中,得到完美的阐释;蔡鸿生老师则研究世界史和专门史,讲课观点鲜明,从不拖泥带水,阐述问题,往往一语中的。还有汤明檖、张荣芳、吴机鹏、林家有、曾庆鉴等老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见解独特,上课动听,听得令人不舍得下课……老师们对于执卷问难的同学们,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丁文贞回忆道,“当年的师生关系比现在更随和亲密,我们经常拜访老师,在老师家里饮茶讨教是常有的事”。师恩难忘,纵是曾经桑海,却仍记忆犹新。

 

课余生活,斑斓多彩

那个时代,虽然没有什么娱乐设备,可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依旧不乏精彩。平日里,穿越绿林,清新怡人,漫步江边,倍感安宁。空闲时,班级还会经常组织大家一起爬白云山,登高临眺,外出野炊,乐而忘返。每到周六傍晚,中区篮球场上都会竖起一块白色的幕布,七点,电影开始。《少林寺》、《海外赤子》、《归心似箭》等影片,是同学们最亲切的记忆。

丁文贞自己则最爱跑步,刚进大学的时候,他只有88斤,十分瘦小。后来坚持每天跑步,下小雨也打着雨伞跑,因而也练就出一身好体魄。他感慨地说道,“那个年代,相对少吃短穿,没什么娱乐设备,饭堂也多粗茶淡饭。日子虽然清苦,但同学们都活出了精彩。大学四年,教会了我们很多,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厚积薄发,勤勉扎实铸硕果

 

79级的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是时代的宠儿。毕业至今,同学们在各自的领域勤勉奋斗三十年,不乏才俊名流之士。读史使人明智,毕业多年,大家始终保持着历史系的共同特色:明智冷静,低调善良,守护着一份清醒坦然的人文情怀,内外兼修,于各个行业各放其彩。

 

不按常规出牌,铸就卓越人生

“年轻多吃点苦无所谓,尽最大努力把本职的事情做好,机会总有一天会降临。”

儒雅亲切、谦和幽默是陈永生教授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回忆起往昔,他说自己从小便喜欢工科,但由于没念高中,高考只能选择文科。他是当年全县的高考文科总分第一,历史考了最高分,因而报考了中大历史系。“当时觉得能考进华南第一学府,已经超出我的人生预期了,所以入学后没太多想法,一心只想把学问做好”,陈永生笑言。正是由于这份知足常乐的好心态,使得他在日后学术的路子上越走越远。1983年毕业后,他留在历史系工作,1986年恰逢学校要在历史系筹办档案专业,他担任筹办秘书并被派去中国人民大学进修,1988年回来开始从事档案学的教学。这样说来,陈永生教授可以说是中大档案学专业的资深专家了。1992年、1994年,由于他卓越的天赋加上踏实勤奋的努力,出色的科研成绩使其相继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档案学教授,书写了人生的传奇。

陈永生教授可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在历史系四年的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史学理论基础,而从小对工科的那份兴趣又使得其在应用层面上大有作为。从2008年开始,他受聘担任广东省委办公厅档案信息化顾问,并主持“基于党政内网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研发”项目。其研发成果在全省党委和政府系统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走在全国前列,并得到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正是出众的天赋才华和向来的踏实努力,并且懂得在机遇降临之时好好把握,铸就了陈永生教授的卓越人生。

 

脚踏实地,常怀向善之心

“少华这一路是一步一个脚印,特别踏实地走过来的。”

谈起昔日同窗,陈永生教授忆起当年同宿舍的好友,现任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少华比我大三岁,当年像大哥哥一样,很照顾我”。在陈永生看来,他有很多品质与精神,令人十分敬佩,“第一是少华他很有耐力,做任何事情都非常坚持。比如他每天坚持跑步,一直以来,从未间断,风雨无阻。其次是他与人为善,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必定全力以赴。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了躺在床上,九点多还没起来,他二话不说就把早餐打好放我桌前,至今想起仍觉感动。后来他从政为官,对老百姓、弱性群体依旧充满着人文关怀。在湛江为官十年,每年除夕夜都是在福利院陪孤寡老人和小朋友过的。此外,少华他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心态很好。当年他去封开当副县长的时候,把妻儿都带上了。封开地处粤西,较为偏僻,但他觉得能在县里为百姓服务做事,哪怕是当一辈子副县长亦无怨无悔了。他身上还有很值得学习的精神是他做事特别认真。读书的时候是这样,现在也是如此。2004年他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了十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把工作、社会与人生结合起来思考,一共发表了12篇文章。当年写作是他的强项,一直坚持,文风平实,文笔一流”。陈永生教授佩服而感慨地说,“少华这一路是一步一个脚印,特别踏实地走过来的”。正因为有了历史的厚重与深远,常怀一颗善良之心,使其在从政之路上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坦然、一份理想追求,一份人文情怀,摒弃得失之虑,沉浮之心,在更好的平台去为人民服务。

 

时过境迁,唯独同窗情永恒

时间真是很奇妙的东西。三十年前,一群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同窗共读,同室共寝,同台共歌,同场共赛,一起度过了最纯洁、最浪漫、最天真无邪的美好时光。曾经的田埂早读、澡室晚修,图书馆占座、运动场角逐,还有那多男追一女的“八王之乱”……师生情、同学谊,点点滴滴,如今想起仍历历在目。三十年后,回看当年青涩的小伙伴们,如今已经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面对人生的风起云涌,已笑看浮生,淡泊从容。当有一天大家慢慢老去的时候,仍会想起那些年,一起念过的历史系,彼此依旧会清晰地记得在一起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