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 426 期>> 第二三版
字号调整:
胸怀家国 笃行致远
——走近中山大学红色三部曲之音乐话剧《笃行》
作者:本报记者 魏佳宁 黄琳  

编者按

11月2日,中山大学原创音乐话剧《笃行》在梁銶琚堂首演取得圆满成功。该剧通过讲述革命时期中山大学师生追求救国理想,自觉担负起国家民族大义,并为之笃行一生的故事,向全校师生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作为学校着力打造的红色三部曲之一,《笃行》旨在发掘中山大学的红色基因,继承光辉的革命传统。《笃行》的成功离不开主创团队的精心打磨、演员们的辛勤付出和全校多部门的配合。本报道将走近《笃行》,展示《笃行》的诞生及其背后的故事。

话剧演员阵容

《笃行》舞台剧照


邵思平误伤许求

学生在许求家中学习进步思想

罗钦掩护靳伟离开学校

东北流亡学生金嘉胜初到广州

学生参与游行

学生劝说邵思平随校迁移

邵思平与学生演唱《饿》

赖家姐妹

慷慨赴死前罗钦与靳伟在舞会中相拥

深入挖掘红色基因 精心打造红色三部曲

中山大学始建于1924年,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近百年间,中山大学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它的历史文化血脉中始终涌动着鲜明的红色基因。建校伊始,孙中山先生就为新生的中山大学注入了爱国奋斗的革命精神,烙上了与生俱来的红色烙印。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亦参与了中山大学的筹建工作,并在校开展了大量革命活动,使中山大学成为了华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宣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镇。1926年,中山大学由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山大学师生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不仅坚定不移地保有学人的理想,还积极投身革命,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2001年,原中山大学又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中山大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山大学师生始终坚持以学术报国,艰苦奋斗,不断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新世纪以来,中山大学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形成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办学特质的同时,制定了“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进一步落实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为了中山大学的红色基因能够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和发扬,2016年,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为契机,学校决定整合校内艺术资源,着力打造中山大学红色三部曲——《中山情》、《笃行》和《奋斗的岁月》。音画诗剧《中山情》于2016年创作完成,之后在各校区进行巡演,并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第二部作品《笃行》以音乐话剧的形式讲述1925-1949年革命时期的中山大学师生坚持读书报国、不断追求伟大理想的革命故事,体现进步青年的爱国奋斗精神和勇于革命的高尚品质,抒发学校师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大德大爱。尚在规划之中的《奋斗的岁月》将讲述1949年以来学校师生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接力奋斗的家国情怀故事。

红色三部曲的创作实现了对中山大学历史的全覆盖,通过深入挖掘学校的红色基因,不仅对于展示中山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教育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塑造“学在中大、追求卓越”新时代校园精神的重要举措。

赓续中大革命血脉 谱写战时理想长歌

音乐话剧《笃行》共有四个乐章,以中山大学师生罗钦、靳伟、许求等人物为中心,讲述他们不断追求伟大理想的革命故事。剧中主要角色虽为虚构,但其创作都参考了多位历史人物,延续先辈们为革命理想笃行一生的精神。剧情创作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依照真实的时代背景缓缓讲述,在舞台上生动重现了中山大学荡气回肠的革命历史。

理想之歌,昂扬奏起

故事始于1926年秋天,中山大学文科学生罗钦要求与同是中山大学学生的邵思平断绝未婚夫妻的关系,两人争执之中误伤了刚归国执教的中山大学经济系教员许求。罗钦由此结识了许家兄妹,成了许家的常客。许家常有不同党派的学生讨论政治,其中以医科学生靳伟最为突出。受共产党员许求的影响,罗钦、靳伟逐渐萌生了革命的理想。隔年在波诡云谲的政治风波中,许求遭到逮捕和杀害,已加入共产党的靳伟则在躲避追捕时因受到罗钦的帮助逃出学校,北上莫斯科。后罗钦成为中山大学的文科教员,同时经营着友联书店。

在剧中,许求是男女主角的精神导师,这一角色融入了时任图书馆馆长、教授张申府与经济学教授熊锐等中山大学早期教师共产党员的典型特质。靳伟则展现了当时探求救国真理的进步学生形象,其原型之一毕磊,最初为国民党领导的“民权社”的主要领导人,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加入了共产党。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高层开始在上海“清党”,逮捕和屠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4月15日,广州“清党”开始,中山大学二三百名师生被捕,当天中午,鲁迅先生回校召开紧急会议,提出以学校的名义保释被捕师生,遭到反对,营救师生无果。随后,熊锐教授、毕磊等被捕师生被杀害。同年,鲁迅先生也离开了广州。《笃行》第一乐章结束时罗钦说:“许先生走了以后,很多很多人都走了,包括鲁迅先生……从此,广州时时都是寒冬……”这反映的正是广州“清党”后的情况。剧中,许求遭到军警杀害,而靳伟则幸运地在女主角罗钦的掩护下顺利离开学校。

许求去世后,罗钦成了党的地下工作者,友联书店则成了党的秘密联系点。在“四·一五”清党事件后,中共党组织的斗争转向隐蔽,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下工作者有陈铁军、周文雍等同志。陈铁军,原名陈燮君,是国立中山大学的学生。为开展掩护工作,陈、周二人假扮夫妻,建立秘密联系点,1928年因被叛徒出卖而不幸双双被捕。临刑前时,陈铁军宣布“当我们就要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党的时候,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这在后来成为了广为流传的革命故事——“刑场上的婚礼”。

风雪飘摇,奋起抗争

第二乐章始于三十年代,国内正值水深火热之际,日军侵华,东北沦陷,大批流亡学生南下,金嘉胜便是其中一员。他来到广州,入学中山大学并得到罗钦的救助。为声援“一二·九”运动,金嘉胜领导了游行,因此被学校开除,遇到了组织派来送他去陕北的靳伟。靳伟因此在莲香楼与罗钦重逢,并认出她就是当年救他出校门的女同学。

这一乐章的历史背景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国内的抗日情绪持续高涨。国难关头,当年的中山大学师生以一系列行动显示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全校师生多次为援助抗日军队募捐、到广东各地演讲、组建抗日剧社等。但这些行动不断受到当局的打压,先是抗日救亡的学生被开除,接着积极宣传中共抗日政治主张的“文总”(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成员被捕,抗日剧社也被查封。

尽管如此,抗日的芒焰仍顽强地愈燃愈高。1935年7月,中共党员王均予自上海来到广州,发展进步学生并秘密成立“中国青年同盟”(简称“中青”)。剧中与金嘉胜在莲香楼洽谈的靳伟身上,正有王均予的影子。同年,在教授、中共党员何思敬的指导下,中山大学成立了“突进社”,拥护中国共产党,号召抗日。1935年12月9日,数千北平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新高潮。为声援“一二·九”运动,广州爆发了“一二·一二”运动。这次运动由“中青”和“突进社”等团体发出倡议,通电全国,停课三天,组织游行。剧中学生游行的口号“反对华北特殊化!”“反对法西斯专制,争取爱国自由”,正是“一二·一二”运动中最热烈的呼声。舞台上学生还遭到暴徒袭击,也是当时学生们受到阻挠、遭到逮捕的真实反映。之后,校方不准曾振声、李苏民(朝鲜籍)等一批积极参与救亡活动的学生注册。这就有了剧中金嘉胜被开除,而学生们奋起抗争的剧情——“385名学生上书校长,要求援助被捕学生,并维护学生上课的权利!”“社会系二年级全体学生联名上书,要求省会公安局查明失踪同学的下落!”这些台词,展现了当年中山大学师生为营救被捕学生和恢复几位同学上学权利所做出的努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和华北学生爱国运动的影响下,中山大学的师生们读书不忘救国,“本着孙中山先生的救国主义,读书、救国、抗日”,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中山大学也因此成为了华南地区的“抗日大本营”。

颠沛流离,笳吹弦诵

第三乐章,因战争爆发,中山大学奉命西迁。已成为农科实验员的邵思平为保护试验田,不肯迁移。罗钦已随大队伍西迁,写信劝邵思平离开。在云南澄江,友联书店重新开张,罗钦偶遇已经参军的金嘉胜。随后中山大学迁回粤北,罗钦与靳伟又一次重逢,两人共同回忆起了许求先生。

这一乐章的场景从广州到云南,再转移到粤北,再现了抗战时期中山大学迁校的情形。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进攻广州,学校奉命西迁,颠沛流离七个年头。一迁澄江、二迁粵北、三迁粵东,三易校址,校舍、图书、仪器、设备等损失十分巨大。剧中罗钦劝说邵思平离开的信,化用自当时参与押运图书仪器设备的中山大学图书馆主任杜定友教授的《西行志痛》,文中“一百一十五天”、“一万一千九百七十余里”、“天堂地狱”等描述,真实记载了西迁的艰辛。澄江地处穷乡僻野,物资匮乏,教学设备极其简陋。尽管如此,学校依然有一批著名学者,如农学家丁颖、历史学家朱谦之等,为赓续文化命脉、培养急需人才而坚守着。《笃行》中“邵思平”一角,正是这些学者的生动写照。正是有了像剧中邵思平一样明辨笃行、执着坚守的学者,中山大学在那段国难深重的岁月里,才得以弦歌不辍、顽强抗争。

1940年秋,学校由澄江迁回粤北坪石。剧中靳伟和罗钦在粤北重逢,就是否送学生参加东江纵队起了争执。历史上,成立于1943年底的东江纵队,北上开展抗日斗争时,急需大批军政骨干,中山大学一批进步学生放弃毕业文凭,奔赴抗日前线,在各战线上发挥了骨干作用,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剧中跟随左权部队在太行山牺牲的金嘉胜,是万千参加抗日救亡的中山大学师生的一个缩影。

笃行一生,余音悠扬

第四乐章以充满喜剧色彩的歌曲《饿》开篇。赖淑文的幼妹赖淑琼,带领学生进行反内战反饥饿的示威游行。混乱之中罗钦将赖淑琼带入友联书店,得与赖淑文重逢。此时校方正筹划迁校事宜,派秘书游说邵思平去台湾。邵思平不愿离开,借机向罗钦求婚,仍遭拒绝。靳伟救下许季,也来到了友联书店,请求赖淑文帮忙送走许季和邵思平。罗钦则以邵思平未婚妻的身份,与假扮成邵思平的靳伟一同参加绥靖公署举办的舞会,遭到逮捕和杀害。

剧中的时间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学校已迁回广州复课。当时国内政治依旧不平静,“反内战、反独裁、抗议美军暴行”的呼声此起彼伏,对此,中山大学学生多次组织示威游行。如在1947年1月7日,中山大学学生同其他学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拟进入沙面美国领事馆抗议,受阻于国民党军警的刀枪及铁丝网,学生周岳森振臂高呼“不怕死的跟我冲”,带领队伍拉开铁丝网冲入沙面。舞台上赖淑琼喊出“不怕死的跟我冲”这句话,再次带来了直击心灵的震撼。

剧中赖淑琼有意参军,其姐赖淑文初时不肯,但最终放手,让她顺应历史潮流,追逐自己的理想。1949年,随着华南解放区迅速扩大,武装斗争力量不断扩编,参军参战成为当时许多学生的共同愿望。邵思平主要原型——农学家丁颖,在校方酝酿再次迁校到海南岛时,为维护教育事业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护校行列,反对迁校。

“选择了理想,就是选择了命运与人生道路。于是虽死未悔,理想便油然而生。”在中山大学的革命史上,多少师生选择了“要命”的理想,并为之无怨无悔、笃行一生!《笃行》以浪漫的艺术形式描摹了一位位平凡的英雄,回顾了中山大学革命时期的历史。中山大学的辉煌,不止于学术科研的成就,更在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对民族灵魂的塑造。对观众而言,《笃行》是一次精神熏陶,更是一次情怀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