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 307 期>> 第二版
字号调整:
校庆90周年巡礼·《中大童缘》
《中大童缘》序
作者:中文系 黄天骥  


作者之一容国濂与爷爷容庚

主 编 蔡宗周
副主编 吴行赐 李少娜 夏纪梅
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翻开《中大童缘》,读到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掩卷低回,不禁感慨系之,神为之越。

中山大学的康乐园,是一块美丽清幽使人向往的神奇土地。作为南中国的最高学府,这里培育过无数的社会栋梁,聚集着从事教学科研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俱兴,人们欢欣鼓舞,可是很快又受到“左”毒冲击。在康乐园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在时代的波涛里载沉载浮,晕头转向。他们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经历,实际上也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的一面镜子。

《中大童缘》的作者们,都是中山大学的教工子弟,他们在康乐园里度过了童年。和许多孩子一样,他们天真烂漫,读书玩耍,不知人间何世。但和一般孩子不一样的是,他们聚居在宁静优美、如诗如画的校园里,这比住在穷巷陋室的孩子生活要优裕得多。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父母亲朋,多是大学里的专家教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家庭的背景,让这特定的群体,从小就有良好的文化素质。

可是,就在如花似玉的童年,这批小孩的父母,却在思想上、生活上受到种种冲击,有些人甚至家破人亡。这一批孩童经受过种种切肤之痛,又是康乐园外的孩子们所不能体会的。也正因如此,在时代风云变幻之际,他们比一般懵懵懂懂的孩子更能敏锐地感悟到生活的落差以及人间的冷暖。现在,当年在康乐园里摸爬滚打的孩童,也已两鬓微霜,纷纷进入晚景。经过了生活的磨炼,具备了人生的阅历,他们回首前尘,童年往事,刻骨铭心,便决定把无法割舍的中大情缘,形诸笔墨,奉献在读者面前。这集体的记忆,朴实而活泼,也最能真实地、生动地反映中大历史的面貌。《中大童缘》的作者们,写到了他们童年时代在中大的许多见闻,但我最关注的,是他们对当年家庭生活和父母行止的描写。

在1949年以后,特别是在“文革”之前,中山大学和全国高校一样,在轰轰烈烈而又跌跌撞撞中前进。这段日子,从事教学科研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度过的?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复杂微妙的?为什么他们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虽九死其犹未悔”,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生?这些问题,常常引起人们的思考,许多人对此或有所认识,却嫌浅薄而抽象。加以随着时光流转,前辈们的业绩,也被逐渐遗忘。特别是当今在康乐园里学习和工作的年轻学人,也许知道陈寅恪、姜立夫、容庚、戴镏龄、龙康侯等教授的名字,但已无法想象他们当年是怎样的焚膏继晷,兀兀穷年,背负重轭,在艰难的日子里依然不懈地钻研学术。这一来,如果人们从来不知道前辈学人道德文章的具体面貌,如果从来不知道这历史名校的学统,又怎样说得上能够继往开来?更让人惋惜的是,本来这段时期康乐园教授们的命运,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甚至可以作为特定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的缩影,但这一切,都被历史波涛淘洗冲擦,显得空虚苍白。

难得的是,《中大童缘》的作者们,忽发宏愿,忽发奇想,他们把童年在中大生活的记忆,捡拾起来,写成文章。这些文章,有欢乐,有泪水,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20世纪下半叶康乐园的面貌。他们写到在幼儿院(园)和小学里的生活,写到大学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特别是写到他们父母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以及当年长辈一颦一笑的面影。由于他们在童年结缘于中大,对这片美丽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他们笔下的一幅幅图景,一缕缕情思,汇聚成集体记忆的河流,很能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通过他们所写的大事小事,趣事悲事,歌哭笑啼,人们也可以窥见当年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

我从1952年进入中山大学求学,到如今,在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也过了60年了。我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大童缘》的作者们的童年时代。康乐园这片土地,有一段时期,成了我和作者们生活的交集点。许多作者的父母,是我的老师和前辈;好些作者童年的形象,我也还依稀记得。因此,翻阅《中大童缘》,感到分外亲切,书中贯注着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常在我心中引发共鸣。我也记起了蒲桃园和北门的水塔,记起了在珠江边吃岭南木瓜,特别记起了许多老师的音容笑貌,记起了小楼里老师们深夜工作的灯火。当然,我也记得在那荒唐的岁月,老师们被批斗被剃头被凌辱的可悲情状。读着这本书,我深切地感悟到:往事并不如烟,真堪回首。“温故而知新”,只有把点点滴滴的历史真相记录下来、描绘出来,总结为经验教训,我们今后的道路才会走得更宽更广,教育事业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中山大学迎来90周年校庆的时候,先师们的后人,纷纷把他们在童年的所见所闻,连同一份赤子之心,献给学校。作为老中大人,我理解此中深意,所以不揣浅陋,写上一点读后的感受。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读于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和生活在康乐园的中大子弟们所写的回忆文章的结集。作者情真意切,用朴实的文字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中山大学的风物和风采,以及当年康乐园儿童透明的心怀,散发着那个年代特殊的人文关怀和温馨气息。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往事篇》,下册为《童年篇》,合共五辑。“父辈往事”,是对父辈们当年兢兢业业、满腔热忱地在中大从教和工作的追忆,对他们无私奉献的赞颂和缅怀,其中涉及陈寅恪、容庚、梁宗岱、王起、戴镏龄、陈序经、王越、刘渠、楼栖、端木正等数十位名教授鲜为人知的往事,且从儿童的眼光落笔,多了一层亲切和趣味;“难忘往事”,记述了中大子弟与父辈当年在康乐园生活时难以忘怀的人与事,在欢乐与泪水相伴的岁月,自然给人留下许许多多刻骨铭心的记忆;“童年趣事”,描写了这一群孩子当年在康乐园度过的幸福快乐时光,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冲淡记忆,反而增添了温暖和亲切;“校园物事”,记叙了中大至今保存或已经逝去的一些标志性风物,蕴含着一种历史的厚重;“附小轶事”,则是对培育自己成长的可爱学校与人生摇篮的回眸,当年的校园、老师、同学、朋友,牵动着心底难以割舍的童缘。

本书的作者大多已近花甲,有的已届古稀之年,如今星散于世界各地,在中山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他们拿起笔来写下心中的情愫,并编成此书,作为中大子弟们献给中山大学90周年校庆的一份礼物,以表达他们对康乐园深深的敬意和无尽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