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 72 期>> 第4版
字号调整:
海外交换——— 给人生换个节奏
作者:■文/管理学院2011级 闫虹羽  


最初决定去海外交换,是抱着最幼稚的想法——去外面看看世界的模样。我个人认为,大学四年的课业并不是很繁重,与其在同一个地方有规律地生活四年,甚至因厌倦而失去动力,不如中间换一个环境,或许是很好的选择。

去海外短期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参加海外志愿者、海外实习、海外交换等。其中,志愿者项目的时间一般是2-3个月,如果时间不理想,很可能占用学期时间,影响学业;实习项目则申请较难,范围可能只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有局限性;交换项目一般为时5-6个月,可以选择的国家遍布亚欧大陆、北美和澳洲,通常有奖学金支持,对学业的影响也较小。综合比较,我选择了在大三上学期参加学院的海外交换项目,赴瑞士交换学习5个月。

准备出国啦

海外交换的前期准备工作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参加学校(学院)的选拔;二是从择校到出发期间的准备工作。

如果是申请学校级别的项目,要时常关注学校学院网站和班级发出的通知;如果是申请管理学院的项目,选拔标准是综合测评分数和笔试面试分数,也就是包含绩点和课外活动加分。对于有交换意愿的同学,最好提前准备语言考试(托福、雅思),但是,交换学校对语言成绩的要求没有真正留学申请的要求严格,所以不用太担心。

一旦申请成功,就要马上开始更繁琐的准备工作:和交换学校联系选课、申请签证、解决国外住宿问题、订机票、买保险等等。虽然本校(学院)也有负责的老师,但更多还是要靠自己,所以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些硬性准备工作都完成后,离真正踏出国门就还剩两三个月了。如果去的是非英语母语的国家,可以学习一下当地官方语言,如瑞士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三种官方语言,而我所在的苏黎世属于德语区,所以我自学了一些简单的德语。除此之外,提前了解当地文化也非常重要。记得我初到瑞士,开学前有一个准备周,其中有一堂文化课,来自不同国度的同学坐在一起,老师让我们进行小组讨论,各自谈谈对各个国家的刻板印象。我们对欧洲人通常只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而不会具体区别,讨论的时候就有点尴尬。

生活在瑞士

适应新环境,遭遇Culture Shock,是出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但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难。中西文化差异是件显而易见的事,只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我在瑞士参加了欧洲学生组织ESN的各种活动,参加语言交换学习项目,并有两位德语家教。或许,在一些环境下的“奇葩”,在另外一些环境下就是生活常态,我有时候一周去三四个派对,接受甚至尝试一些在国内不会做的事,但也交到更多外国朋友。

旅行,也是“看看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边周一到周三上课,剩下时间大部分都是出去穷游,为了省钱我曾经坐夜车、吃面包、住青旅混合宿舍,但是也会花200法郎从欧洲最高峰上背着降落伞勇敢地跳下。在德国慕尼黑啤酒节上,我们站在桌子上和大家一起跳舞;在苏黎世,我们跟着几个乐团大哥从后门进去听交响音乐会;我们还会每周徒步旅行从一个城市走到另一个城市。正是因为不同文化的渗透,我的思想也在渐渐发生改变。

很幸运,我没有碰到民族歧视的困扰,但这并不代表歧视不存在。对于侮辱性的歧视,不要理会就好;对于民族偏见或者对我们国家制度的疑惑,我会去维护和解释。身处异国他乡,总会让我们格外爱国,甚至变得过分敏感。我的原则是,千万不要有民族自卑感,客观做判断,宽和理解他人。

且行且珍惜

身在异国,有时候看到国内的同学在忙作业、忙考试、忙实习,感觉自己的人生好像停滞了。但其实想想,我并没有停下,我们Culture Shock只是换了节奏。路怎么走其实无法区别好坏,我们边旅行边做着人生的各种选择,走到哪里,看到什么,边吃苦边享受。

来瑞士已经一个多月,深深被这个小小的国度吸引。走到哪里都是风景,习惯了之后,偶尔闭上眼深深呼吸秋天的味道,很感激,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