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 319 期>> 第1版
字号调整:
九十周年校庆巡礼 附属第六医院专刊
附属六院:七年成全国专科最佳,走真正“大专科、强综合”之路

七年,对一家有着50年历史的医院来说,只不过是非常短暂的时光。然而这七年,新成立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以下简称附属六院)从一个原来默默无闻、连年亏损的市属二甲医院,抓住发展机遇、捷足先登,借助成建制移交中山大学的契机,发扬其胃肠肛门专科优势,创建“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品牌,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的优势,纵身一跃迈上新台阶,成为了一家以胃肠肛门专科为特色的大型综合医院。
这是不断奋进发展,高扬“大专科、强综合”战略的七年之战;这是实现拓展新思路、构建大品牌、探索新发展的七年振兴。七年来,附属六院在首任院长、著名胃肠外科专家、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组长汪建平教授和同为国内胃肠外科著名专家的现任院长兰平教授的共同带领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国内胃肠专科领域牢牢占据龙头位置;生殖医学中心妊娠成功率在省内乃至整个华南地区遥遥领先;引进国内首批动态容积640排CT;肾内科仅用一年时间即建设成为省重点专科;呼吸内科在国内首次以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难治性哮喘;七年来引进各学科带头人近40人,多学科齐头并进,综合医院品牌逐渐显现。广州市内最大单体医疗大楼顺利落成并投入使用,学术研究阔步跨越,2013年医院科研经费达2300多万,SCI论文发表也连年取得突破,业务收入是七年前的20多倍。
附属六院的发展,是中山大学和上级领导部门重视关心的结果,凝结着全院员工的奉献和心血。从七年前起,附属六院就开始了对“高峰”的征伐,热望就在附属六院人心中萌动、胸中燃烧。
让我们翻开附属六院的前身和过去七年的发展历程,真实地感受附属六院全体员工艰辛踏出的这条“光荣的荆棘路”。

矗立在员村地区的新地标

2007年医院挂牌后新大门

1965年员村工人医院成立

2007年2月7日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成建制移交中山大学

1983年医院大门

2007年6月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肛门医院)挂牌成立

1989年医院大门

前身: 曾经的辉煌与尴尬

附属六院的前身是员村工人医院,门诊部于1964年6月成立。当时全院职工仅有26人,病床30张。此后20年,在员村工人医院和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间三度更名。

员村工人医院的命运起伏,和大时代中广州的变迁紧密相连。上世纪70-80年代,员村地区有50多家工厂,十几万工人,附带家属近30多万人口。加上该区域远离市区,都是泥泞小路,交通极为不便。当时的员村工人医院在服务当地的医疗卫生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此,在上世纪80年代,员村工人医院的业务收入甚至达到3000多万,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员村周边工厂数量锐减,到2006年仅余两三家。在2009年,于1997年建成的员村热电厂也关停了最后一台发电机组。员村随即结束“老工业区”的使命,逐步演变成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后沿线”。

由于周边居民数量的锐减,加之当年市第六人民医院经营缺乏品牌特色,没有引入有实力的医疗人员,使得业务总量出现急剧下滑,甚至沦落到向社区医院靠拢的尴尬处境。

2006年底的数字显示,市六院诊疗人数为23万人,业务总收入4766万。2004年该院仍亏损345万元,2005年亏损684万元,2006年亏损1171万元,不计每年上级拨款,总亏损2200万元。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很多老员工还记得。

2008年初,汪建平院长在年度报告中打出了“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词,告诫全院职工:“接下来将是决定我们生死存亡的关键三年!”

汪建平教授曾沉重地提出:“2008年6月是警戒点,如能扭亏为盈,我们就可以继续生存和发展;如果继续亏损、下滑,加之2009年后市政府的财政补贴断粮断奶后,我们将面临医院关门的危险境地!”

起点: 历史重新开始

当年的市六医院其实地理位置极佳,座落于广州市中央商务区核心地带,毗邻天河区政府、天河公园、珠江新城,与琶洲会展中心隔江相望。紧靠科韵路、华南快速干线,临近黄埔大道和花城大道、临江大道,距地铁五号线-员村站也仅有80米,交通十分便利。

广州市卫生局意识到,仅靠市六院自身的努力,按其逐渐成为二级二流医院的趋势,这与周边的迅猛发展、与珠江新城地区未来CBD的定位是完全不匹配的!

这时新的转机降临了!根据市校战略合作框架,广州市政府与中山大学做出了一个当时看起来非常大胆,而今却被证明是符合医院发展要求的决定——将市六院成建制移交中山大学管理。

2007年6月6日,广东省政府副省长雷于蓝,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广州市政府副市长陈国,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校长黄达人等领导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揭牌。从那一刻起,附属六院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

正如汪建平教授多次说到:挂牌初始,幸得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的胃肠外科精英及管理团队62人鼎力相助,舍原单位之高薪、高待遇;老六院员工弃原生活之稳定、安逸,为医院、为学科之发展,甘为勤勤恳恳的“开荒牛”。

挂牌七年来,医院在收入、临床、科研、手术、人员构成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炫目的成绩。2013年底,较2007年医疗业务收入增长894%、手术例数增长953%、住院人次增长700%、开放床位数从246张增至1026张。职工总数,2007年在编职工仅402人,正高职称仅1人、副高职称仅26人,全院研究生仅13人。发展至2013年,附属六院在职职工达1467人,其中正高职称31人、副高职称75人,拥有博士学位人数110人、硕士学位138人,在读研究生121人,其中外国留学生7人。科研经费从2006年的3万元激增到2013年的2140万元,增幅超过700倍。国有资产总额较2007年增长了6亿元,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快速增值。发展之快,实属罕见。

附属六院在七年之内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的是什么?兰平表示,附属六院的定位是大专科、强综合。取得成功靠的是全院职工的团结努力、对人才的求贤若渴、对软、硬件设施的大力建设。跨入“中山系统”伊始,附属六院就启动了“外引内培”的人才战略。七年来,引进学科带头人近40人,大量聘用高学历、高素质医务人员,从海内外引进各学科人才特别是胃肠专科高端人才百余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附属六院的崛起也激发了老员工的上进心和自豪感。虽然工作量数倍增加,比如仅手术量一项,2006年一年不到2000例,现在是一年1万多例,且都是大手术,工作量增加了五六倍,奖金增加才不过一倍多,工作节奏快了,生活没以前舒服了,但他们无怨无悔!并且还主动积极学习、进修,写文章、评职称,不断地提高自我,以跟上医院飞速发展的脚步!

道路: 坚定不移的专科化

众所周知,在广东省及广州市,肛肠疾病是常见病,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攀升可见一斑,2014年广州CDC发布数据中显示,广州市结直肠癌发病率已达34/10万,十年间发病率上升了50%,成为广州市居民癌症第二号杀手。

然而在2007年,广东省及广州市的胃肠肛门病医院还是空白,仅有两家医院设有少量的胃肠肛门病房,一些大医院也仅仅是将胃肠肛门病人纳入到胃肠外科或者普通外科进行诊治,市场存在对胃肠肛门专科医院的需求。中山大学医科系统一直以来具有优良的专科化传统,1964年,我国外科先驱王吉甫教授将胃肠外科从普通外科中独立出来;1998年,以汪建平教授为首的肛肠病专科团队又另辟结直肠肛门外科,还成为全国学组的挂靠单位;2007年,又迎来了一次真正的契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附属胃肠肛门医院成立,这标志着广东省、广州市终于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胃肠肛门病医院。该学科领域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汇聚在附属六院,也为附属六院走肛肠专科化之路奠定了技术实力。

历经七年,附属六院从一家在社区和三级医院的夹缝中苦苦经营的二级中小医院,发展成为开放床位1200张、业务收入突破7亿元的三级综合性大医院。2012年,附属六院普外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其重点专科里面最强的当属结直肠肛门外科。“这个我们敢拿到全国去比!”兰平教授自豪地说。这无疑是走专科化道路成果的最好体现。

发展: 科学管理,不忘公益

“守真”作为附属六院的院训,语出《庄子·渔父》:“谨修而身,慎守其真。”另一说则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其意为守护内心清明,守望院风纯正;为病患服务,为苍生解困。简言之,常怀赤子之心,保持纯真本性也。

一直以来,附属六院传承着中山医魂,“生命所系,健康所托”,始终追求真理,对患者真诚,用真情做事。医院领导班子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执行力,充分发挥院内各阶层队伍的力量。作为中山大学新兴的附属医院,实施专科主任负责制,努力营造专科专家创业的无阻力平台,汪建平教授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医者仁心”。附属六院挂牌以来,不仅追求一流的医疗技术,还强化员工的社会责任感。2010年3月,建立华南地区首个医务志愿者工作部;2010年11月,牵头成立广东省医院协会医院志愿管理委员会并成为首届主委单位;2013年3月,成立华南地区首个博士志愿者服务团,进一步拓宽了志愿服务内涵。如今注册志愿者已逾1000人,可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心理支持服务。医院还要求每个医生在诊治中用最合理、最低廉的方案给病人看病;院内还成立了扶贫救助基金,帮助一些符合条件的贫困病人。

南方雪灾、“5·12”汶川地震、银川泥石流、玉树地震、潮汕洪灾,附属六院都第一时间组织医疗抗震救灾工作,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附属六院的仁爱精神在灾难面前彰显出灿灿的本色。

发挥所长,积极下基层技术扶贫和义诊也是附属六院坚持服务社会的方式。七年来,附属六院发挥自身优势,组织除胃肠肛门专科的专家外,包括内、外、妇、儿、中医科、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科、康复医学科等多个学科在内组成的医疗队伍,奔赴花都、河源、惠州、雷州、从化、海丰、陆丰等省内多个定点帮扶单位,开展大型义诊、送医送药、技术支持、对口帮扶等活动。每次发放免费药品,派发健康宣传资料,受惠群众逾万人。

未来: 另辟新径,引资建院

“胃肠强院扬名中华,学科齐全福祉当地”一直是附属六院的办院宗旨。走过锐意进取的七年,附属六院为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未来五年或十年内,要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以胃肠肛门专科为特色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

基于此,2012年6月,该院兴建的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新医疗大楼正式启用,直接让医院床位达到1200张,其中胃肠肛门专科床位700张,一跃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胃肠肛门医院,更配备当前最高端的、唯一能实现真正动态容积的640层CT,配备全自动发药系统等大型先进设备,为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医院挂牌之日起,附属六院的领导班子就深刻认识到:不发展,医院就没有活路。在发展过程中“等、靠、要”,医院将没有出路。时间不等人,附属六院历史包袱重,发展速度慢,各种矛盾也会出现并激化。实践证明,在最短的时间内借债建大楼扩大了业务规模、大量引进各类人才,医院完成了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引入社会资本创造了更好的基础条件。经过充分调研,以及与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编制办、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等部门的积极沟通,并经多部门论证,附属六院提出了设置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引入社会资本的改革方案。

2014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引进社会资本建设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的方案获得省政府批准,在全国率先摸索大学附属医院的改制之路。该项改革方案在确保职工队伍稳定的前提下,创新改制方式,响应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关精神。1月24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廖新波宣布广东省政府批复同意附属六院引进社会资本。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汪建平、附属六院管理层和骨干等人见证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我们相信,附属六院提出的引资建院方案不仅有助于解决医院沉重的债务负担、确保职工队伍稳定,而且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亦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关精神,必将为附属六院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附属六院”的异军突起,标志着中山大学医科大品牌拥有了更加强大的力量。在新一轮医疗卫生改革大潮下,我们期待“附属六院”继续不断创造奇迹走向更大的辉煌!

七年风雨,七年历练,七年蜕变,站在新的起点上眺望未来,青春飞扬的附属六院充满自信和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