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 397 期>> 第二版
字号调整:
评论
中大人的家国情怀
作者:本报评论员  

一所有着百年办学传统的巍巍学府,从呱呱坠地到根深叶茂,从一树一木到桃李满园,从一砖一瓦到三校区五校园,离不开党和政府源源不断如阳光般的照耀,离不开全校师生与校友只争朝夕孜孜不倦的奋斗,也离不开人民群众慷慨解囊,在每一次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只有汇聚了这一切,才有了今天矗立的中山大学。

中大人不会忘记历史。1924年,孙中山先生以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下令创办一文一武两所学校。“文”即是国立广东大学,也就是中山大学的前身。从那时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每一位中大人心中亘古不变的信念。然而,当时的处境并不乐观,建校不易,办校更不易。经费紧缺是一道横亘在学校面前难以跨越的坎。如非,当年全省总动员、各县城筹建,集全省民众之力滴水成河筹集办学经费,也许中山大学在成立之初便已命途多舛。

中大人不会忘记历史。1938年,正值抗战时期,战火纷飞,广州沦陷,中山大学被迫迁校。“前后7年,颠沛流离,几度迁徙,三易校址。先迁云南,复迁粤北,三迁粤东仁化、连县”。三次搬迁,给学校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承受巨大困难。如非当年各地人民在危急中慷慨接纳了中山大学,无私地为中山大学提供所有能提供的物资条件,这一迁徙之路怕是更为曲折不堪。

这样的历史还有很多,数不清道不尽。中大人不会忘记,在中山大学蓬勃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在中山大学面临的每一次大风大雨中,是谁用自己的双手护住了中山大学这棵承载着立德树人使命的树苗,使其昂首毅然地挺拔在狂风暴雨中。

大学之于社会,大学之于人民,是有特殊情怀的。这种情怀赋予了大学新的历史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证明,中山大学是值得信赖,值得期待的。

中大是务实的,更是感恩的,有担当的。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每一位中大人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胸怀祖国,心怀理想,坚持“三个面向”,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潜心科研,用学术创新带动产业转化升级。他们,建设国家级高端智库,为国家和广东省在粤港澳事务的科学决策提供决策咨询和支持。他们,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对广东的改革开放经验进行全面梳理,为国家和广东的科学治理贡献智慧。他们,筹建国家实验室,力争取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打破国际技术壁垒……他们,用自己的技术和知识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创造无限可能。

还有一些人,他们走进边疆,踏入山区,也在用自己的力量去实现理想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蓝图增添自己的一份色彩。

有一群年轻的老师,他们有一个口号,叫“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自1999年起,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他们甘愿用自己一年的宝贵青春,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十八年如一日,这支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历史的研究生支教团,为西部教育带去了活力,也为众多孩子带去了希望。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他们还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支援西部。这些年轻的老师努力充当起东西部的枢纽桥梁,为西部建起一座座艺术教育中心、医务室、梦想课堂、图书馆、饮水工程……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完成了支教任务,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依然关注贫困地区发展,投身国家发展事业。第一届的梅方权,主动到西藏昌都工作,扛起了昌都新区经济发展的大旗。第六届的廖杞南,放弃公务员身份,投身公益机构“美丽中国”,继续追求“让所有中国孩子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的愿景。第七届的韦慧晓,放弃都市的百万年薪,自荐参军成为辽宁舰上的第一位女博士军官,如今成为中国海军第一位女副舰长,守卫祖国。

有一群资深的医生,他们有一个信念,叫“缺氧不缺精神”。他们积极响应“组团式”援藏医疗工作的号召,放弃舒适的工作环境,踏上雪域高原,跨越八千里外,克服缺氧、饮食等种种困难和生活不便,投身到援助西藏医疗卫生事业中。他们秉承“抓管理、带队伍、传技术”的理念,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推动受援医院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为造福当地百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看到,中大附属医院的健康直通车开进了大江南北,附属一院为新疆培养急救医疗人才,为喀什乡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孙逸仙纪念医院翻山越岭万里救治藏族患儿。中山眼科中心走进广东、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地,实施免费手术近2万例。口腔医院对口支援广西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附属六院牵头推动广东省县级人民医院胃肠疾病相关专科建设,覆盖范围达省内62家……他们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边远山区带去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希望。

有一群可爱的扶贫干部,他们有一个坚持,叫“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他们离开大城市,扎根山村,与村民同生活、同工作。他们走出空调房,在烈日下解决村民的燃眉之急。他们开启“5+2”,“白+黑”的工作模式,希望在有限的挂职时间,能为村民多做一些事情。他们积极协助村委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协调镇政府处理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创造条件推进硬化、亮化、美化等各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发动学校各学院的资源,多途径帮助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产业,通过产业发展来带动村庄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村民脱贫奔康。

这些可爱且有情怀的中大人,还有很多,他们一直默默地在自己坚持的道路上前进。他们用自己的笃行,去改善他人的生活,服务社会。他们用自己的温度,去温暖人间,让平凡的世界多了舒心的笑容。

在中大人心中,“为社会福,为邦家光”不仅是一个信念,更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能时刻提醒中大人胸怀“天下为公”之心,以天下为己任。在中山大学又一次快速腾飞的今天,这股力量的影响力,也将众所瞩目,声驰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