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 69 期>> 第一版
字号调整:
短期支教 不负初心
作者:文/蒲公英潮州支教队队长 传播与设计学院2011级 卞筱灵  


关于支教的问题,问过自己太多太多遍,好些至今没有答案,唯独一个,是肯定的——这些问题不适合由未曾经历过的人来回答。

“短期支教”的“短期”是较之“长期”而言的。于山区的孩子们,是对比他们原本无所事事的暑假而言,增设的学习夏令营——我们试图帮他们夯实基础、激发兴趣、拓宽眼界、教授方法、留下资源。另外,通过家访和调研,发现问题、促进沟通、提出解决方案。教育非一日之功,需细水长流,而我们对他们最大的期待莫过于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把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理念化为一种习惯,受益长远;而对于支教队员而言,这必须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严谨培训、满怀敬畏的援助之旅和暑期实践。

虽然我从不认可大批量复制的支教行为,但由于学历、财力、渠道等各种原因,在读本科生并没有长期支教的能力和机会,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所有人都没有了短期支教的资格?有人质疑支教队员“只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而走马观花”。事实上,支教队员完全没必要否定这是段对自己而言独特的经历,也大可以承认自己是为这段经历而来。事实上,需要支教这段经历的是我们,更是孩子们——他们家乡的教育资源匮乏,以致求知无门;“读书无用风”盛行,父母忧心忡忡,却交流无方。支教队员在那样的环境中,普遍心怀悲戚、辗转难眠,会搜肠刮肚、竭尽所能,唯恐没能付出更多,何来“走马观花”之说。

一年乃至三五年的长期支教无可非之,是给孩子们雪中送炭。真正污了支教之名的,是只进行十天半月又不悉心准备的那些支教行为。值得一提的是,人人上疯转的文章《哥哥姐姐叔叔阿姨请你们不要来“支教”了》中的情况全无讨论之必要——初心不纯,只会祸乱田野,取缔便是。若论短期支教模式之改进,遴选与培训也好,教案与授课也罢,这些都可以通过规范校内外支教组织、统筹多方资源、学校统一开设优质培训课程、地方教育局监管等等各种手段试图提升和保障。

唯有“短”之一字,作为先天特质,在“情感”二字面前备受争议——支教队员的介入,打破了乡村原有的宁静,深入了孩子们的心灵,但不久就要离去,恐成伤害。尽管双方一开始就都知道,这种交集只会有15天,但在分别的时刻都会哭得无法自制;尽管支教队会有寒假回访,会有每年必去的约定,但孩子们的期待和我们的魂牵梦萦,却丝毫不会减淡。

或许加强返程后的跟进交流,同一批人反复支教,提高个人返回率,更能抚平心中的褶皱;或许,这半个月就是最美好的相遇,平淡过后各自回归本初,留下回忆和激励;又或许,这是个契机,是个试金石,帮助三尺讲台上年轻的志士,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变短为长”。我不知道。但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那群阳光般灿烂的孩子们,能更快乐幸福,因为他们配得上。

犹记得,我们在队旗和会旗面前许下蒲公英的约定,“有那么一群大学生,每年都会结伴背起行囊,踏上崎岖山路,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不由得模糊了视线。

所谓仁者爱人,宁静致远;不负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