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教之前,我脑海里总会不自觉浮现出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双眼,可当我真正站在九村中学的讲台上时,才发现有一半是目光呆滞的,剩下的一半里面,又有一大半是东张西望的。
他们的条件要比我们印象中的山区孩子好很多,至少不至于食不果腹,父母大多数有稳定的收入,然而他们的成绩单让我心寒,我深谙很多人的命运往往被这上面的几列数字设定。可比成绩单更心寒的,是他们的学习态度,比如我上物理课,大多数人对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很感兴趣,却懒得去探究背后的规律,只有猎奇心理,却没有求知欲望。
但我知道,孩子生就是一张白纸,对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而言,被什么样的社会氛围渲染,就成了什么样的人。九村长期以来维持着单一的产业模式,即低端瓷器的生产加工,很多孩子父母都在瓷器厂工作,这类工作对工人知识水平的要求是很低的,孩子们从学校出去基本都可以在瓷器厂里找一份工,而不少女孩子甚至没能念完初中,就被送到深圳打工。社会氛围也好,家庭教育也好,并没有凸显出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自然,孩子们难以体会。“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口号不是喊一喊就能引起共鸣的。也许他们选择继续从事他们父辈的职业是出于自愿,但假如那是因为他们并不知晓自己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那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正因为如此,在与他们平时的交流中,我们谈了许多发展的问题,期待以自身的经历让他们体会更多。这次支教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一个地方的社会氛围会对教育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有一天如果自己能够参与教育事业建设,我会意识到改变产业结构、改变社会氛围和财力投入一样重要,会用更恰当的方式去帮助那里的孩子,因为体验过,所以才能设身处地。其实当你真正去支教了,你可不会费脑筋去想意义是啥,收获是啥。当你跟一群孩子们一起唱班歌,一起去爬山,一起用最简陋的东西玩最好玩的游戏的时候,早就把所谓的意义抛在脑后了。当我们离开九村中学的时候,好多孩子哭了,支教队的好多队员也哭了,泪腺不发达的我选择了沉默,坐在车上望着窗外的山峦,我想,一段经历值得哽咽与流泪,就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