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推出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备受业界关注,11月15日,主持打造该榜的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教授莅临第二十四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研讨会现场,生动而详细地解读了2013年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在演讲的过程中,高解春教授不仅回顾了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的策划与评比的全过程,分析了医院排行榜的变化趋势与内在原因,还就公立医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路提出自己的观点。
从公立医院发展的角度上看,提升整体学科实力是公立医院发展的必然之路,单纯扩大体量并不可取。在目前老百姓需求日渐增加的大背景下,不少公立医院特别是区域性公立医院的床位数在不断地扩张,这样做似乎是缓解了部分看病难的问题。但高解春教授认为,医院的规模是有限的,盲目扩大规模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导致管理效率的下降。高教授列举出美国排名前十的医院,其床位数均未超过2000张,同时高教授自己也做过相关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床位数在1200张左右的医院规模最为经济,超过这一规模会引起管理效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大型公立医院的过度扩张引发的虹吸效应,造成了医疗资源的进一步分布不均,医疗资源的可及性降低,反过来增加患者的就医成本。所以公立医院特别是大型公立医院,应当摒弃航空母舰式的发展思路,选择在学科发展上下功夫,增加优势学科的数量,使大型公立医院真正成为区域性疑难重症的诊治中心与医疗中心,提升所在地区的医学水平。
高解春教授还认为要正确看待专科发展、医疗质量与医院管理之间的关系。最佳医院排行榜主要是反映学科建设的成效,但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与管理服务水平并不能在排行榜中得以全部反映。谈到具体原因时,高教授指出,在中国目前的大环境下,要获取全国范围住院患者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等指标异常困难,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对专科的评价仅采用同行评议法进行,没有使用医疗质量的相关指标进行校正,这是与美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在评比方法上的显著差异。高解春教授同时也认为,如果今后全国各个医院的医疗质量数据能够进行联网,数据可信度逐渐提高,可以考虑将其纳入到评比的指标当中。
最佳医院排行榜对学科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每个医院应该正确认识排名变化的原因。随着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许多医院对于自己的排名非常在意,因此高解春教授也坦承自己面临许多公关的压力,但其实从医院的角度来说,了解排名变化的原因,针对性地做出调整才是王道。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比拼的是专科声誉和科研学术的总得分。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对医院专科声誉进行评估采用的方法是同行评价法,每年来自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的知名专家们会对自己所在专科前二十名的医院排序。从医学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上看,专科声誉主要取决于医院某专科的历史积淀,每年的排名相对稳定,且同行评价有一定的滞后性,即使某医院的临床专科取得比较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得到业界的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其专科的声誉度不一定马上会得到提升。因此,专科声誉往往在短期内保持稳定。而科研学术的分数主要计算各个医院每年获得的国家级奖项数量和发表的SCI论文总的影响因子。现在各个医院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较以前有显著提高,相互比较的意识也日渐增强,所以每年科研学术分数的排名的变化幅度远超专科声誉的变化幅度。另外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最佳医院排行榜,计分方式采用的是标准分而不是绝对分,这种类似快鱼吃慢鱼的评价方式体现榜单上是不进则退,少进也退,只有超过平均增长速度,才能提升自己的排名。
高解春教授的演讲严谨却不不失生动,其风趣幽默的语言频频获得现场阵阵掌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评分的来龙去脉。(胡献之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