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观点:多点执业利大于弊
于莺:我方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一是目前中国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导致患者看病难。基层医院缺乏人才,大型公立医院医生负荷过重,前段时间甚至频频发生医生猝死事件。二是多点执业能够促进优质人力资源流动,促进多元化发展。三是有利于实现医生个人价值,提高知名度,增加合法收入,促进医生自发地提升医疗品质。四是有利于年轻医生的成长;五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能让患者享受更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六是医生从体制中走出来,利于缓解医患矛盾。在医生最终实现自由执业、成为一个自由人之前,多点执业是目前的过渡阶段。
操礼庆:我方认为,第一,多点执业,可能“倒逼”公立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医疗质量的好坏跟多点执业有多大关系?应该说没有研究的依据。第二,关于人才培养,名医出去多点执业,院内的年轻医生才有更多机会、更快地成长。第三,不能因为公立医院的管理难度加大了,而否定多点执业这项政策。如果一家医院的内部管理不好,所有医生天天留在院内工作,医院的效益也不会有所提升。反之,内部绩效、管理都能到位,多点执业可能促进医院效益。
于莺:难道只有会做“满汉全席”的厨子才能多点执业吗?城中小店的厨子就不能多点执业?多点执业的医疗形式是多样化的,除了肿瘤科,还有很多学科,如血管外科,医生多点执业时做不了心脏大血管手术,但可以做静脉曲张的小手术,能帮助不少病人解决问题。如果说医生趋利避害到收入较高的医院多点执业,那么,请问目前的公立大型医院不是趋利的吗?据统计,90%的公立医院都是自负盈亏的,公立医院不挣钱吗?公立医院的动机是什么?如果说公立医院是公益属性,那么请问对方:为什么这个公益属性要医生来背负呢?
刘爱国:远程会诊能够解决所有医疗问题吗?远程会诊只是多点执业的一种形式而已。请问三位院长,你们医院的专家周末都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不通过远程会诊解决病人的需求呢?
刘爱国:你们医院没有病人死亡吗?病人死亡是因为多点执业吗?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医疗事故或者医疗差错在全世界所有医院都会发生,这并非多点执业的错误,而是医疗管理存在问题,医生的技术水平存在问题。
于莺:所有制度不可能在法律配套齐全的情况下,才开始推行,很多改革必须走在前面。我们能因为偏远山区的人不知道法律是什么,就说律师不可以多点执业吗?正因为各家医院的专家周末要“开飞刀”,可能出现手术风险,才需要多点执业的法律来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远程会诊只是一种形式,真正改善基层医疗的一定是医生的行为。
于莺:这里我也谈一下公平性的问题,医疗本身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权利得到保障了吗?在当前体制下,公立医院医生和患者的权利,谁来保障,谁来维护?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商业是最大的功利化。”每个人,包括医生、护士、病人、医院的领导都是趋利避害的,这是人的本性。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反对多点执业。虽然现在医生多点执业的配套政策没有跟上,但在没有实践的基础上,谁能说好,谁能说不好?
反方观点:多点执业弊大于利
李耀平:多点执业的弊端:一是影响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二是不利于人才培养,导致人才的流失;三是不利于医院管理,影响学科建设;四是不利于科学研究,分散科研力量;五是优秀医生无暇顾及,而水平一般的医生不会被其他医院聘请。
陈明:第一,肿瘤是一种恶性疾病,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初诊病人需多学科专家,甚至十几二十个专家共同确定治疗方案,请问多点执业能够实现吗?显然是不行的。第二,大型医院,学科建设是摆在第一位的。多点执业是市场行为,具有趋利性质,这种趋利性会严重影响高层次的学科建设。
钱朝南:让优质医疗资源造福更多病人是没有异议的,但是政府利用多点执业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错误的。一旦像泰国那样,开放多点执业,优质的医生将不是去边远、贫穷地区,而是前往民营医院或待遇更好的医院,去服务更有钱的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对口帮扶5省11家边远贫困地区医院,这才是真正的优质资源共享。政府应该把对口帮扶的平台、远程会诊系统建立起来,省得医生在路上往返奔波。
陈明:医生多点执业,适合新疆这种幅员辽阔的地方吗?两个地方相距一千多公里,几天才能打个来回?
钱朝南:正是因为国家,特别是广东省,没有将远程会诊系统建立起来,专家周末只能偷偷摸摸地去做手术。出了问题,还要我们承担责任,扣大家的奖金。偷偷摸摸地多点执业是存在医疗安全风险的,责任该由谁承担?
陈明:我方反对这个观点。医疗安全涉及多方:医院的制度、职能部门的管理、多学科团队的综合……一个高明的外科医生在协和医院的手术室,在麻醉师配合下做手术是一回事,跑到一家县医院的手术室,在当地的麻醉师配合下做手术是另一回事。难道公立医院没有医疗事故吗?没有赔款吗?有!但是如果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合时宜地实施多点执业,有可能赔得更多、死得更多。
钱朝南:什么是公平?一家公立医院有很多高级人才,假如开放医生多点执业,护士开不开放,工程师开不开放,经济师开不开放?如果开放医生多点执业,整家医院立刻人心浮动,“为什么他可以而我不可以?”院内公平性做不好,很难服务于现阶段的病人。
大咖点评,字字珠玑,画龙点睛
曹朝荣: 30多年来,台湾有报备多点执业的系统,经母体医院的同意,并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备,才可到另外一家医院执业。多点执业有不同情形:一是用团队的力量去帮助另一个团队,通常一个医生或团队到同级医院或者低一级医院做服务,经济上有一些回馈,但对母体医院也有一定承诺,多点执业的收入不能高于本身收入的三分之一。二是在这家医院“出生”后,到不同医院执业,每周用一天回母体医院参加讨论会,或分享个案或请教以前的老师,顺便利用那个半天的时间出门诊。这样,有利于增加民众对他们的信任。三是一家医院去帮助另一家医院,甚至是引导偏远地区的医院。多点执业不仅是为了增加收入,在帮助病人的同时也可实现个人价值。
在大陆,即便医院的经营者没有很明显地表示不同意多点执业,医生走穴也不敢去报备,但如果不走这一环节,底下就很难开展了。个人认为,公立医院必须配合国家政策,这也是在履行社会责任。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规范地、有策略地从多点执业促进医改。
高解春:关于多点执业,我的观点是大势所趋,但是现在好事没干好。好事干好了,就是利大于弊;好事没干好,就是弊大于利。
若要形成医生多点执业的格局,必须要有很多非营利性医院、公立医院的崛起。中国的现状是,50多年公立医院一统天下,使得优秀的医学人才都聚集在公立医院。现在反对医生多点执业的是一部分政府人员和一部分院长。院长反对的理由很简单,本来市场、人才是我的,你们凭什么来瓜分?凭什么我的医生为你服务,风险由我承担?
这是中国特色,因为中国的医生都是单位人。举个例子,我家有个24小时住家保姆,现在她告诉我,每个星期三下午到隔壁家工作。请问你是东家你怎么想?现在东家就是院长,院长就是要动脑筋,你要出去可以,我就减你的薪。所以大家想一想,原因在哪里?如何使多点执业的医生变成钟点工?钟点工就是我们讲的社会人。
现在政府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居委会主任。保姆要出去打工,东家不同意,居委会主任到处宣传:保姆是可以自由打工的,不要睬东家。东家的政策只能是天天看住你,扣你奖金。扣你钱,医生痛苦,院长也痛苦。政府现在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绕着医院走,院长则想办法给多点执业的医生“穿小鞋”,那医生该怎么办?
所以我建议在医生还是单位人的情况下,效仿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模式,医院和医生摊开了谈。一周4天在单位服务,一天到外边服务,1/4的工资由对方支付,1/4的风险由对方承担。医院培养了你,不收转会费,最起码也应该有点交易费吧?
医生多点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风险共担。现在的中国政府说医生可以自由执业,但我最讨厌“自由”这两个字,鼓励多点执业是合理合法的,鼓励医生绕着医院走的路子不对,也走不通。保姆到隔壁家做钟点工,一定要和东家商量好,不然居委会主任再怎么鼓励也是白说。
赵平:多点执业和走穴是什么关系?多点执业就是从法律的角度保障了你到其他医院行医的合法化,不管院长同不同意,你现在去做这件事,已经不违法了。多点执业和安乐死一样,核心问题都是法律,没有法律安乐死就是谋杀,没有法律多点执业就是违规操作,偷偷摸摸赚黑钱。
多点执业的医生都去哪了?很明确地说,多点执业的医生都去了民营医院。民营医院最大的瓶颈就是没有人才,因此他们也向中央抱怨,“让我们掏钱可以,到哪儿找人?”建宾馆只要找漂亮的服务员就行,但是漂亮的服务员不能做医生,我们的政府就急急忙忙地放开了多点执业。
究竟应不应该多点执业,我们以史为鉴。台湾地区有一家医学博物馆,里面有一个“医”字的历史,最早就是一个人戴着斗笠在避雨。《黄帝内经》里的医生就是自由执业,医生本身就是自由职业者。
对于多点执业,我的意见是弊大于利,即便如此还是要去做,不想做也得做。我们为什么要搞医改,为什么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因为国家掏不起那么多钱,只好把社会资本拉进来。但民营资本不是傻子,比谁都精明。在这种情况下,多点执业是一个大变革、激烈的变革,某种程度上讲是割肉。而这种变革和医生离开一家医院到另外一家医院工作,不是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