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洁若
●1960年8月生;附属第三医院内科(风湿免疫科);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免疫吸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副总编辑。
主要业绩:在本校从医从教31年,1997年破格晋升主任医师,对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SLE、血管炎、骨关节炎、痛风等各种疑难风湿免疫病诊治有丰富经验。尤其近年来在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和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等,发表了相关的系列SCI论文,多次被特邀在风湿学界国际学术大会,如美国风湿病年会、欧洲风湿病学术年会、亚太地区风湿病学术大会、国际强直性脊柱炎学术会议等多个专题的国际会议进行演讲和交流。她带领的团队2014年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Genetic(影响因子IF为36.377)发表了我国最新研究成果。
李刚
●1964年3月生;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二级主任医师/三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广东省医师协会肝病专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医院科教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医生》杂志副主任委员;《新医学》副主编(曾任);《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副主编(曾任)。
主要业绩:首届广东省十大杰出留学青年回国创业之星,广东省抗击非典二等功臣,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肝病专业主任委员。研究和开发多项传染病病原检测技术。承担课题28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1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主编全国规划教材4部,副主编4部。连续多年担任卫生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命题传染病专业负责人。指导硕士生17名、博士生16名、博士后3名。
陈规划
●1955年10月生;附属第三医院外科(肝移植科);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外科手术学组组长;中华器官移植学分会常委、肝移植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总编辑;《器官移植杂志》、《新医学杂志》主编;《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华普通外科文献杂志》、《循证医学》副主编;《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等杂志编委。
主要业绩:作为器官移植科学术带头人重点从事肝脏移植及联合器官移植工作,每年均有主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2项,对本专业的疑难病种有较高的诊治能力,已主持完成各类肝脏移植手术近1000例,诊治的肝病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我国肝脏移植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改良了“附加腔静脉整形的背驮式肝移植”术式,简化了手术步骤并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目前该术式已被20余家移植中心借鉴和推广。承担外科学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先后培养博士后12人,博士研究生30人,硕士研究生30人。
郑荣琴
●1964年2月生;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二级主任医师/三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腹部超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超声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超声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业绩:担任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在国内超声医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担任全国腹部超声主任委员。临床业务能力强,特别在肝移植超声诊断、肝胆肿瘤超声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得到患者及同行的高度认可。科研成绩突出,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30篇,主编及编写国内外学术专著20多部,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及省部级成果奖。
单鸿
●1963年12月生;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中华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学组组长;全国介入医师考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影像中心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总编辑;《介入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副主编。
主要业绩:建立的介入治疗专科在临床服务规模、诊治能力、医疗规范与安全和学术人才与平台建设进入国内领先行列(首批认证国家级介入技术准入培训基地);围绕晚期肝脏疾病建立的介入诊疗系列技术获得良好的临床应用与技术推广,并于2005和2010年分别获得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国家卫计委介入技术准入专家组成员直接参与和主导了相关卫生部颁发文件的起草与定稿,成为该领域技术规范、培训与考核的指导性文件。
翁建平
●1965年8月生;附属第三医院内科(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亚洲分子糖尿病学会副主席;中华医学糖尿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J Intern Med(影响因子 6.8)编委;Diabetes(影响因子8.29)编委;J Diabetes(影响因子2.9)副主编 ;《中华糖尿病杂志》总编辑。
主要业绩:诊治许多国内外第一例病例:如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MODY2、LMNA基因突变下颌骨肢端发育不良症等。先后开展了初诊断Ⅱ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特殊类型糖尿病和遗传性内分泌疾病的分子诊断、Ⅰ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等多项新技术、新业务。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系列研究中2篇论文分别获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和2008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研究结果被国内外权威学术机构作为糖尿病指南制定和临床路径修订的依据;研究所总结的初诊Ⅱ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已在全国37个城市100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已培养博士后5人、博士17人、硕士12人,许多已成为当地医院的骨干和领军人才。
刘奕志
●1962年7月生;中山眼科中心白内障科;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医院院长;亚太眼科学会(APAO)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Mol Vision(IF=1.87)主编;Current Molecular Medicine(IF=4.1)副主编。
主要业绩:从事眼科学白内障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30年,现任亚太眼科学会(APAO)常务委员,全国白内障学组副组长,是我国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最早的专家之一,已亲手为近20万白内障盲人复明。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6名,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2篇,已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一等奖3项以及5项专利(第一完成人)。为亚太地区白内障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
余敏斌
●1963年9月生;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二级主任医师/三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中华医学会专家会员、青光眼学组委员及秘书;中国医师协会广东眼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视光学学会视光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药物治疗学与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主要业绩:作为青光眼学科带头人之一,一直致力于青光眼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专科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个人的主要贡献为在国内临床上率先开展计算机视野检查技术在青光眼早期诊断的应用、激光小梁成形术和眼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近五年在本专业主要SCI杂志(Cell子刊Current Biology、Neurotherapeutics、 Ophthalmology等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20篇,总IF值71)。其成果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部分成果被中华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评为中国青光眼近五年十大研究进展第三名。作为主管教学的中心领导,重视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应用和人才培养,获得中山大学教学名师称号,是广东省高等学校《眼科学》精品课程和广东省《眼科学》研究生示范课程的负责人。
葛坚
●1952年1月生;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前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前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名誉主委;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青光眼学组组长;中央、广东省广州市干部会诊专家;《中华眼科杂志》及《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副总编。
主要业绩:在青光眼诊治、白内障超声乳化、干细胞研究、近视眼防治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相继获973计划、863重大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等多项基金资助,获国家、广东省及教育部科技进步等奖项十余次。单独或合作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培养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70余名。获“全国医院优秀院长”、“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亚太眼科学会“杰出服务奖”“最高学术奖”、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世界青光眼协会“高级研究科学家奖”和澳大利亚政府“杰出创新奖”等荣誉。
刘孟忠
●1955年1月生;肿瘤防治中心肿瘤放射治疗科;二级主任医师/三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理事会理事;广东省放疗质控中心主任、专家组组长;广东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
主要业绩:现任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主任、中山大学放射治疗学教研室主任、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副所长, 肿瘤防治中心目前资历最深的放射治疗学专家之一,从事放射治疗30年,尤其对难治疗的肿瘤如原发性肝癌、食管癌等的综合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SCI文章20篇,主编专著2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7名。
吴沛宏
●1956年12月生;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微创介入治疗与影像医学科;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 亚洲肿瘤消融治疗学会常务理事;亚太肿瘤影像导引下微创治疗学会现任主席、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细胞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业绩:现任肿瘤防治中心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主任,为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的创始人,曾担任世界肿瘤介入治疗大会共同主席,作为大会主席组织召开了多次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发表SCI文章30余篇。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课题、九五攻关、卫生部、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委等项目10余项。主编专著6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16名。
陈敏山
●1964年6月生;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外科学肝胆外科;二级主任医师/三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微创介入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医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专科医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专科医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业绩:肿瘤防治中心肝胆外科主任,在肝切除术、放射性血管介入治疗以及射频消融等肝癌的三大治疗方法分别有着几千例的临床经验。主持、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基金十余项,带领所在团队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等奖励共6项。曾获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已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10名。
傅剑华
●1965年1月生; 肿瘤防治中心胸科;二级主任医师/三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协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癌症防治杂志》荣誉编委;《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编委。
主要业绩:擅长食管癌、肺癌及胸部肿瘤复杂的手术治疗及胸腔镜微创治疗,完成本院首例上腔静脉置换手术及首例气管隆突重建手术。在国内首先报道“经口食管腔内置管术治疗晚期食管癌”,在国内首先开展术前放化疗并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参与全国《食管癌临床路径》、《肺癌临床路径》等规范的制订;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已被授专利2项。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5篇,参编学术专著4篇。已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9名。
张志光
●1955年1月生;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口整形美容分会副会长 ;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会长;广东省保健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保健协会口腔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口腔医疗管理分会副会长;广东省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兼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老教授协会口腔医学研究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主要业绩:为附属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诊治中心主任,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治卓有成效,病人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专家。拥有国家专利12项,发表学术论文168篇(SCI 18篇),专著10部;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1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共培养硕士、博士49名, 2011年被评为中山大学教学名师。
伍卫
●1957年10月生;附属第五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业绩: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认真负责,临床经验丰富,医疗技术水平精湛,熟悉本学科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临床综合分析与决策能力强,对所属专业疑难、复杂、危重病诊治的综合能力突出。指导本科生、研究生临床实践的能力强。曾任省级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在任附属五院院长期间,以个人优秀的医德医风与临床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引导和带动全院在医疗、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进步,提升了医院的声誉与社会影响力。
兰平
●1963年11月生;附属第六医院普通外科;二级主任医师/三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医学志愿者与社会工作协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结直肠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微创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副主编。
主要业绩:从事临床工作近30年,坚守 “病人第一”的理念,处处为病人着想。带领的科室业绩居所在医院前茅,平均每年接收外院转入的疑难病例约30-40例。由于临床上的贡献,获得美国外科医师学院国际学者奖、美国外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师奖、国务院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广东省丁颖奖。培养博士、硕士56名,其中多人入选国家、省及中山大学人才项目。带领科研团队获得2011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汪建平
●1954年9月生;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学术机构任职:国务院临床医学学科评议组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欧亚结直肠外科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主编;Gastroenterology Report主编;Cellular Oncology副主编。
主要业绩:作为结直肠肛门外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编了卫生部统编教材《外科学》第八版(两位主编人之一);牵头制定了《卫生部结直肠诊疗规范》及《痔、肛瘘、肛裂诊治指南》。在行业内制定标准,规范并提高了国内在相关疾病学科的整体诊疗水平。在对大肠癌的综合诊治水平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方向如直肠癌的单纯新辅助化疗及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及保功能手术在国际上处于前沿,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注:首届中山大学名医榜(56人)先后刊发于本报314期、316期,至329期(本期)全部刊载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