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版面导航
74 >> 2015年01月23日 星期五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

——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作者:廖皇珠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除了正确把握其精神实质与内在联系以外,还应自觉结合党史国史,严肃思考以下三个问题:我们党历经90多年的风雨兼程和披荆斩棘,究竟是为了谁?从建党时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8000多万党员,究竟是依靠谁?在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究竟我是谁?作为当代大学生,思考好、回答好、解决好上述问题,对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谁——一切为了群众,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归根到底,它是党的根本宗旨之体现,即一切为了群众,对群众负责,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重温党史国史,我们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既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人民顽强探索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必然产物。鸦片战争以后,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凝聚起亿万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共同愿景,且为此不懈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为中国人民共同愿景的早日实现,提供了宝贵的政治基础、制度基石、物质保证和经验借鉴。事实亦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愧是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

重温党史国史,我们还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坚定的信仰者和践行者。1920年,陈望道蘸着“比红糖更甜”的墨汁吃粽子,连夜翻译《共产党宣言》;1935年,方志敏即使身在狱中也不动摇对可爱中国的追求:“目前的中国,固然是山河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绝不会的!”在探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上,像他们这样令人敬仰的共产党人举不胜举,比如,王进喜为打破“洋油”垄断,以血肉之躯力压井喷,“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为打破西方“核讹诈”,隐姓埋名大漠戈壁一辈子。他们熠熠生辉的名字,人民永远铭记。

依靠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倡导建设的是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依靠的是人民群众。

重温党史国史,我们深切体会到,人民群众无愧是真正的英雄。大革命时期,是“百万工农齐踊跃”促使革命势如破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十万工农下吉安”分田分地闹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依靠“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来自人民的“百万雄师”最终让“人间换了天”。这一切有力地证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今天,我们党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导向,归根到底,它来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概而言之,依靠的就是人民群众。“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但是,今天我们党立足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不是简单地憧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不是盲目地向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更不是消极地隐遁桃花源“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而是在对国情有着清醒认识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郑重提出来的。它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也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重温党史国史,我们还深切体会到,要建设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人民群众当中,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从安徽小岗村到深圳蛇口再到“温州模式”,从“包产到户”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再到“三来一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推动了一次又一次实践创新,成为了我国改革发展的“火车头”。

今天,我们同样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我们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之尺子和镜子。同时,我们还应基于这样的事实而自觉坚定信心: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总体实现了有法可依;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较之以往,人民享有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感受到了更多的公正与法治;我国不再是“一穷二白”,如今的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有更大的能力保障“蛋糕”做大分好,等等。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中国,“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

我是谁——党来自人民,当代大学生应当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模范公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明确“为了谁”、搞清“依靠谁”,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好“我是谁”。

重温党史国史,我们深切体会到,对我们党来说,它从群众中来,最终要到群众中去。解决好“我是谁”,关键是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正是因为如此,共产党人不惧翻雪山过草地,吃野菜挨饥寒,闯枪林冒弹雨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正是因为如此,毛泽东主席告诫全党时刻保持“两个务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解决好“我是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肌体就不会得“软骨病”,就能经得起“四大考验”,最终克服“四大危险”。

重温党史国史,我们还深切体会到,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党员大学生来说,应当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模范公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做“有钱任性”的一代,而要争当脚踏实地的一代:自觉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敬业理念;“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友善心态;在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上下功夫,在了解基本国情上下功夫,在学习与实践上下功夫。比如,从细微处入手,扎实学习理论知识,带头示范文明用餐,严格做到诚信考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等,以此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总而言之,通过重温党史国史汲取“营养剂”,认真思考并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中应有之义: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和目标方向;弄清“依靠谁”,才能找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弄清“我是谁”,当代大学生才能正确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定位。只有这样,我们才是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者、宣传者和践行者。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