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种单纯源于民众、具有自发性和内生性的思想观念,而是出自官方、具有政治性和外生性的意识形态,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民众之间有一定差距,需要一座桥梁嫁接二者的关系,宣传教育一直充当着这座桥梁。在长期的宣传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难免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了从整体上揭示和纠正这些问题,很有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进行理论反思。
当前理论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四要素说”和“六要素说”:前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分为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后者则分为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情景。之所以产生不同的分法,在根本上是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理解。个人认为“四要素说”“更能在系统层面反映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与复杂性”,[1]并具备一定的弹性,能够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因此在理论上更具合理性。以下将从“四要素说”的视角分析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四重问题。
一、 主体视角:主体是指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的工作者,包括学校党委、团委、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等。可以说教育主体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成败和实效。当前教育主体首先存在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系统接受思想教育的专业知识,更多凭借感性与实践经验从事日常工作,在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教育方法等方面较难适应新时期的思想教育状况。新时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靠以理服人,更要靠以学养人,教育者只有自己提高素质,才能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空喊口号和空洞说教往往难以达到教育实效。其次,不少教育者在理论认知上还存在一定偏差,对是否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教育、教育什么、教育效果如何评价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不同见解,在一定程度上还未形成较为一致的认知与行动共识,因此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显得有些各自为政,教育效果有时相互抵消,从而延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进程。再次,有些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际需求的关注度不够,往往从主观思维视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某种行为准则或道德要求强加给受众,从而脱离了受众的需求,这种方式难以得到受众强烈的反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内化于民众心灵。教育者应该认真反思这种主观教育思维的弊端,在今后的思想教育实践中力图改正。
二、 客体视角:客体是指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象,即受教育者。从广义上看,受教育者包括全体民众,但实际上受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青年学生,他们也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未来继续发扬的核心力量。经观察研究发现,青年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主要暴露出两方面问题:其一是政治意识日益淡薄,政治参与欲望日益衰退。不少学生误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党和国家维护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只见其浓厚的政治性,又把政治视为与自身利益相关性不大的因素,所以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国家越是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越是引发他们内心的反感和抵制。其二是知与行的脱节。学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践行,能否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教育成效的关键标准。长期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纳入学校德育或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最终以考试的形式检验学生掌握程度,因此许多学生了解甚至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却难以真正将其融入自身的日常言行,表现出知与行一定程度脱节的问题。现有教育方法失当固然是一方面原因,某些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上的自觉、自律、自教意识淡薄也是重要原因。
三、 介体视角:介体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式和手段,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就内容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基本已纳入教材并很大程度上成为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主题之一,但未真正“融入”其中,教育内容流于形式,即告诉受教育者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何表现、要求大家怎么做等等诸如此类教条似的规范,如此生硬的内容难以引发受众的兴趣,也难以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这种状况需要进行反思,今后应尝试以某种生活化的语言、情感化的交流方式改造教育内容,增加教育内容与受众需求的结合程度。就方法而言,有的教育者仍然沿用过去政治教育的惯用方式,对受教育者直接进行理论灌输,甚至只灌不导,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方法简单重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知识而不是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很容易导致受教育者知行脱节甚至言行不一。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方法创新要注意与现阶段受众多方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四、 环体视角:环体是指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的外部环境因素。目前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最主要的环体应该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还包括虚拟网络环境。在中国古代,家庭担当着化民成俗的主要职责,过去“由于家族成员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范围,为了维持家族内部的秩序,有效处理家族事务和纠纷,就需要家法族规作为准则对家族成员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2]而今家族观念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而淡化,家法已难以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趋功利化,有时反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某些内涵相冲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一定的不利影响。社会环境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也表现出巨大变化,过去人们崇尚道德并以此自律,以成为“道德的人”为努力的方向。而今,开放环境下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思潮大势泛滥,市场经济又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些因素恶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环境,也进一步显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目前网络正日益成为思想斗争的新型和前沿阵地,由于国内网络目前还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所以国外许多腐朽的观念利用网络迅速传播,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青少年对网络热传热议的事件尤为关注,又对这些事件暴露出的思想性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辨别能力,有时对网络观点深信不疑,而对学校教育却半信半疑,甚至完全怀疑。这些问题应引起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从整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克服。笔者认为,作为一种要求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思想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可操之过急,需要经历长期的努力宣传和教育,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时,应当正视问题,谨慎解决,由简到繁,从易到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力量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增岽,张再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的思考——“四要素说”与“六要素说”的对比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8(10):25-31.
[2]李腾凯,赖晨.中国古代化民成俗的方法及其现代启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9):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