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33 >> 2015年03月30日 星期一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张辉教授(中山医学院、人类病毒学研究所):


针对大团队、大平台,和大项目(“三大”)谈一下我的个人意见。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喜欢小团队,喜欢“小而精”,PI加十几个人就好,国外产生原创性很强的大成果的实验室几乎都是如此。诺贝尔级的工作也绝大部分是由这样的团队做出来的。当然科研基金要足够,实验室要能活得下来而且产出不断。但目前国家的资助体系的大部分资金都是针对“三大”,因此我也主张在哪个山头唱哪首歌,必须努力去争取资源。理工医的科研就像打现代战争一样,打的主要就是后勤。电影《坦克大决战》里德军的虎式坦克锐不可当,可最后德军因为后勤没跟上、因为缺油只好遗弃优秀的坦克步行回家,输得很惨,也很冤。

“三大”讲究合作和协同,讲究相互交流和沟通。不要畏惧与同行和官员经常沟通。其实在美国做教授和中国类似,也要认识人,了解立项策略,找小伙伴“强强”合作等。就是说IQ和EQ都要好,要善于推销自己的工作。在决定给予谁资助时,美国NIH的官员在10%-15%资助线外有高达5%-10%的决定权。与他们有良好的沟通,让他们了解你的工作就非常重要了。因此能在美国做到正教授都是从枪林弹雨里头打出来的,相当多的时间也是在争项目和资源。

在中国申请大项目的时候,院士数目不够的话就没有话语权。这几年作为全职回国的“千人”专家,我参与了一些大项目的立项和评审。知道引导资助方向和参与评审的重要性。在现有游戏规则下,中大努力增加院士数量是很有必要的。谁都想安静地做学问,但往往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可是太依附于战略科学家,又容易丧失独立性。因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底线要守好。但必须研究和了解游戏规则。我们的战略科学家或学科带头人要有育才、惜才的心,不要有老板心态,把青中年学者当成是大项目的打工者。应该在大项目的大方向下,多采取分进合击的组织策略,要支持和鼓励他们独立发展和壮大。

中山大学小项目其实自有优势,医科在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的自由竞争的项目数全国排第二/第三。钱少但产出高,其实也很好。“小而精”也可以做成中大特色。冲击世界百强大学,没有一个诺贝尔级的工作,总还是名不正言不顺。但强调原创的诺贝尔奖级工作一般不是大项目协同出来的,是从一大批“小而精”的团队中脱颖而出的,一开始只是突破现有“范式”的非主流工作。战略科学家加大团队完成工程式的国家级大项目,有可能因为太强调应用性而无法做很好的原创工作,让优秀的学生也跟着砸了进去,所以也有它的问题。但中大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应该允许“三大”和“小而精”和谐并存。

目前我们的医科总体科研水平来说其实已经达到美国中等医学院的水平,高质量论文数量跟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杰弗逊大学医学院和坦普尔大学医学院这些中等医学院相比已经不相上下甚至更强。所以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我们已经不是吴下阿蒙,我们应该有一份自信。我们的5年近期目标应该是达到美国中上医学院水平。做成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就应该有全球视野,应该在全世界范围定位我们的坐标。我们的科研要对人类有重大贡献,要有更多的标志性成果。像厦门大学戊型肝炎疫苗的研发就是世界首创。十几年的不懈努力,这个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他们的长期临床观察的结果,证明了疫苗的成功。可谓十年磨一剑。

我们要注意扶持尖端前沿和颠覆性的工作,研讨可能出重大成果的方向。希望设立校长基金,对独一无二的东西要重点扶持,尤其应该支持资金有可能短缺但又极有才华的中青年学者的成长,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术。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