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现阶段流行的“中国梦”说法,我把罗俊校长对中大未来的规划称作新常态下的“中大梦”。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规划体现的是一种全局观,是一种大谋略,好的规划、符合校情的规划能够带来活力,不符实际的规划也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解释“规划的内涵”的时候,罗俊校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三个问题:从哪来?到哪去?怎么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清自身是困难的,也是尴尬的。每当谈到中大的现状时,很多中大人往往就会陷入对中大以往情况的定势思维中,不能客观准确地看待中大现状。同时,在国内排名方面,“八九不离十”是对中大的一个通俗描述。而受制于情感,往往谈到中大与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高校的差距时,很多人也会感到尴尬,往往避而不谈。罗俊校长对“中大与第一方阵大学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属于第二方阵的排头兵”现状的描述具有客观性、准确性。
认清现状,摸清基础后,中大该往何处去?应该说,中大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高屋建瓴,把目标定在世界一流,这也是要实现我们的“中大梦”。然而,这个世界一流并不是一蹴而就地实行跨层次建设,而是应该有步骤地走,循序渐进。罗俊校长指出,“要进入世界一流,首先要进入国内高校的第一方阵,这是共同的目标,也是第二点共识”。目标定在世界一流,并非是好高骛远,中大人心中应该要有这份大气魄,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拼搏走向国内顶尖、国际一流。
确定好“从哪来”至“到哪去”这两个基本点,就需要勾画一条路径连接两点,使其效率最高,阻碍最少。罗俊校长指出实现的基本路径就是“三个转变”: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的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中国经济学领域泰斗厉以宁教授曾提出过“内生力量”和“外生力量”这两个概念,认为一个健康体制的发展,应该要让体制所具有的机制发生应有的作用,让外生力量的调控成为辅助性的。借用厉老的这两个概念,中大实现“三大转变”,正是要挖掘、建构自身的内涵优势,凝聚内生力量,辅以外生力量,由内至外,气质自发。而挖掘、建构内生力量的途径就是“三个面向”“三个大”与“学科建设”。
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可能像加特技一样,“duang”一下,中山大学就会变得很牛、很强、很棒。但是,如果能够充分了解“从哪来”,明确“到哪去”,懂得“怎么去”,那么中山大学的明天一定会比加特技“duang”还要更牛、更强、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