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科的问题,我也提几点。让中大名次往前走这个方向我是非常拥护的,至于是第一方阵还是第二方阵,顺其自然,努力到了就自然会进去。但文科的发展有一些特点要充分认识,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一个成果是否属于世界前列相对比较容易辨别,因为它有一个学术共同体认同的、可以客观测量、通过重复试验加以检验的标准。但文科在许多学科中很难做到的,所以文科的学术影响力要靠积累,这个积累当然首先是先有东西放在那里,同时也需要时间。我最近看到一个浙大27岁的博士刚回来就当教授的报道,“985”学校的文科可能很难有这样的事,因为文科大概不会有数学领域那样破解了一个什么世界性难题就成大师的事情,用一篇文章去决定终身。积累当然先要有东西出来,但要给一定的时间,还有一个如何让你的东西和人产生影响力。
现在经常提到学术团队,文科的团队概念可能和理科不一样,文科的多数研究基本上是个体式的,而且越偏人文越个体。即便是团队,可能还是在一个大的方向下聚集了一批基本还是各干各的人,很难在他们之间建立一个稳定的,有分工分层的团队结构,而且文科的学术刊物与教育部的评价体系还是只认第一作者的。有意思的是,文科学者在一个系内往往很难形成紧密的学术合作,但在跨学校的同行之间却不难看到。所以在文科领域,形成学术合作,提高一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是需要举办学术活动的,而且这种学术活动不是越大越有影响,而是你能把某个领域最优秀的几十个学者请来,然后我把自己的学术观点亮出来,产生思想的碰撞,如果水平够高,没有文章发表别人也会觉得你人才难得,影响也就出来了。当然学术会议不能办烂,要让高水平的人聚在一起进行思想碰撞,这会给我们年轻有为的老师提供一个与校外该领域有名的教授在一起交流的机会,打破辈分籓篱,也能帮助他们展示自己,尽快走上学术前台。所以我还是认为要给学院自主办会的权利,但是要加强对会议质量的管理。
文科还有一个问题是出书写著作。一般来讲,越科学化的领域,文章越重要,越不看重著作,越人文化的领域,文章固然重要,但著作的分量很重。如果把文科分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那么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是非常看重著作的,社会科学领域中可能经济学、管理学是科学化水平最高,其他学科未必。当然著作不能有钱就烂出,但是院系要有规划,有前瞻性,弄清楚在什么方向上去支持,并且由学术委员会把关,也可以在学校层面建立一个出版委员会把关。但在出版规划上要给院系权利,只有这样,教师们才有动力去写,否则辛辛苦苦写了出来,不知道能否申请到学校出版基金,写作的动力就没有了。
这个会上谈得最多的是引进人才,但如何制定引进标准要客观可行。例如各个大学的权威刊物与我们标准可能不同,虽然这个人很有学术影响力,可成果列出来不一定符合我们的教授要求。而且作为人才引进,尤其是领军人才引进的人,一定是已经建立了学术影响力的人,这些人可能在发表上已经不太在意刊物,所以不要太过强调五年,还要看他们过去在学术界的发表,形成的学术威望和地位。在自然科学领域,你给他最先进的实验室,领军人物就可能过来,有了实验室就有能力进一步吸引人加入团队,但文科不是这样的,这也决定了文科人才引进更困难,需要有相对独立的一些考虑和评价。
人才引进固然重要,但让现在的教师充分发挥作用是基础。我们国家的一级学科分支很细,有些一级学科不是按学科来设立的,例如我所在的社会学一级学科下面有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工作,可能除了民俗学,在国外这些二级学科都是独立的学科和院系,我们国家是把一些小学科拉在一起方便管理。这导致一个问题,相应的一级刊物非常难定,定出来也不公平,造成教师发表论文相对困难,产生浮动,由于这些学科有的很年轻,甚至在大陆连一本正式学术刊物都没有,例如社会工作专业,二级学科的社会学也长期只有两本杂志。所以在制定教师聘任标准时要符合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