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33 >> 2015年03月30日 星期一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张志安教授(传播与设计学院):


我们学院很年轻,但特别渴望建设和发展。所以昨天听了罗校长的讲话,是很振奋的。我到广东三年多来,逐渐熟悉和喜欢上这里相对温和、从容、内敛的文化,不过这样的文化特质也容易叫人放慢脚步。新校长的讲话风格有一些霸气,我倒觉得这对我是一种提醒,如何在做事中保持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霸气意识。结合学院发展,有几点想法提出来供讨论。

第一个是文科的实验教学。理工科的实验室建设比较成熟,实验教学也有特色,文科过去采用比较多的课堂教学加上一些野外实习、课外实践等。对新闻传播人才尤其新媒体传播和设计人才培养来说,开展实验教学显得特别迫切。最近,一部100多分钟的视频《穹顶之下》,引爆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激发全民对雾霾治理的关注,其中运用了各种技术手段和表现方式,这些技能的培养需要实验教学。在新媒体技术变革的背景下,我们这种具有文理交叉学科背景的学院,更加迫切希望在人才培养上强化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初步探索,比如和东校区实验中心成立了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又在计划和心理学系共建受众行为及心理实验室,希望能为文科实验教学摸索一些经验。

第二个是交叉学科研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山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开展更多的跨学科研究,比如科学传播,美国的不少科学家非常重视科学传播,因为创新成果通过科学传播提升社会及行业影响力之后,相关论文和成果的引用率会大增,这对科学家及其团队后续拿到更多资金赞助是很有帮助的;再比如健康传播,医疗纠纷不断、医疗报道专业性不足等问题,都很容易导致社会情绪引爆,因此既要研究包括医患沟通在内的健康传播的规律,也要为医院形象传播和声誉提升做健康传播服务。我们学院很希望筹建公共传播交叉学科研究院,联合多个学院开展政治传播、健康传播、科学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希望学校在这方面给予支持政策。

第三个就是慕课建设。我带领团队在教务处、网络中心的支持下,拍了中大第一门慕课《新媒体素养》,这个月就要上线了,给几个校区的同学选修。大规模的慕课建设,确实能够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和实现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不过,总体上看中大这方面的工作才起步不久,其实慕课对“反转教学”很有作用,应该成为我们在未来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我提议,学校教务处在现有的合作平台上,给学院增加慕课群建设服务平台,尤其对那些以公共教学为特色的学院来说,这也许是可以推动他教改的一个重要方式。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