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一天的报告,有几个关键词让人特别振奋,一个是倍增,规模要扩大。一个对各个分管的副校长的领域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要深化,要综合改革。另外,校长提出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比较具体有挑战性,我想中大很多老师是比较“好战”的,听了这个目标后可能都会蠢蠢欲动,欲为中大的发展做点事。
我结合学院这两年的发展谈一下自己的感受,确实觉得校长说的倍增提法说到自己心坎上去了。在上一轮学科评估当中,我们公共卫生在全国排第四,但是在全国前十的公共卫生学院的规模里,我们中大的规模是偏小的,我们学院大概在90到100人,包括所有的教职工。而前十的其他公共卫生学院,应该在一百五到两百多,特别是排在前面的,像复旦,北大、华中科技大等,他们都是一百五六、二百多的规模。那么我们实际上是用较小的规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排名,但是未来的发展潜力就成问题了,因为你可能已经用尽了所有能够用的资源,你的规模如果不扩大,下一轮再比的过程当中就会吃亏。举一个例子,去年我们学院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数是26项,中标13项,中标率50%,算是高的,全国的中标率大约平均在30%左右。可以想象,假如我们增大,那我们的总量,就会排到前面去,而现在人们比的不是你的人均,不是你的率是多少,比的是你的总量是多少。所以我觉得,通过扩大规模的方式能够使得我们这个学科的竞争力得到加强。第二个,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也在不断进步,有很多政策在不断改善,我们学院应该是受益的一个学院。学校能不能这样,你给我政策,给我权力,你给我拨钱,给我任务,我来做。那么在2014年春季会议上就做到了这一点,多少钱你可以跟人才去谈,多少由你自己决定,也给你任务,你明年必须有两个青年杰出人才,其中要有一个青千。那么我就可以放心大胆去跟他谈。结果还真做成了。所以我觉得学校政策的改变对学院工作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作为一个学院的院长,一点权力都没有,只是作为一个传话筒和执行者,他的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成效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这是结合自己的感受觉得学校该做的改变,那么这样的改变未来其实是全方位的,比如北校区建设硬件环境、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学校各类介绍及文件的英文版等。
另外我还想说一点,关于人才引进的规模和层次方面,我们的讲师是不是招多了呢,我觉得需要辩证看,能被评上"青千"有时也有偶然性。只要讲师的素质过硬且按照学校政策,讲师是可以流动的。假如有很好的环境和起点,就算他将来不在中大工作,他将来成名成家,他依然会感念当年曾在中大。所以我们建设大学,不是光着眼五年、十年,我们要做千年,万年,所以这些政策观点要有转变。大家的发展是需要源源不断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