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77 >> 2015年08月19日 星期三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子

——专访工学院2015届博士傅奕臻

作者:本报记者 李曈

每年的就业大军中,选调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大多名校毕业,学历出众,被选调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培养。随着国家大力号召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越来越多“985工程”高校毕业生走向基层,给基层带去了新思想新风气新作为,如仅清华北大在近5年中就有342名优秀毕业生选择到广西发展,且大部分都是外省籍。

选调生的队伍当中,不乏博士毕业生,来自我校工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的傅奕臻就是例子。到底是什么促使他放弃高校安稳的研究工作,转而投身基层建设呢?他又是怎样认识选调生这份职业呢?种种疑问,将在本报记者与他的对话中得到解答。

记者(以下简称“记”):选调生一般都是要去偏远地方的基层工作,条件可能相对比较艰苦,是什么原因促使你选择这一条道路呢?

傅奕臻(以下简称“傅”):读博期间,我曾任职校团委副书记,并作为2012年广东高校共青团干部的一员,到县级团委锻炼,挂任湛江市赤坎区团委副书记。基层的工作经历对我的影响颇大,慢慢地,对服务基层、服务西部这些看似笼统的概念便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觉得自己非常适合且有志于投身公务工作。一来,只有在基层,你才能够真正地认识中国、认识中国的老百姓。二来,没有人愿意去,不正代表这件事充满挑战么?我喜欢挑战。我是去过那些地方的人,完全了解当地的艰难和挑战,但也正因如此,我会得到更快的成长。因而,选调生于我而言,是一次非常不错的机会。

记:您读完博士,没有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任职,选择了下基层,是否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呢?傅: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读完博士好像都应该留在高校任教或者在研究院做研究。其实并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不同的志向,每个人都有他价值实现的方式。举个例子,民国的时候有一大批知识分子跑到各个乡村去,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尝试去推动民智的启蒙,以求重新改造中国。他们中也不乏海归硕士、博士,例如知名的教育学家晏阳初,他们何曾考虑过所谓“大材小用”,在他们看来,搞基层教育、是救我中华的第一大事,怎么能是“小用”呢?虽然说起来有点打鸡血的味道,但人生真正的价值是自己定义的,而不是靠别人来认可和给予的。

我的专业是工程力学,研究方向是工程结构 分析理论及应用,由于我被分配到南宁市城建委,专业比较对口,和工作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相信可以学以致用。

记:选调生一开始的工作是围绕调研、分析政策开展的,也许并不是您所擅长的专业领域,这个转型可能会有点困难,请问您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吗?您对未来的工作有什么展望呢?

傅:调研和分析应该是我学生阶段一直在强化和学习的东西,加上曾经的基层实践经历,对这方面还是比较熟悉的。当然,理工科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严谨的逻辑思维,这或许是一点点额外的优势。对于未来,其实我也还在不断地思索和寻找,能为他人做一点事情,就很好。

记:职业是人生的重要选择之一,师长、朋友和家人的建议和支持都很重要,可以谈一下吗?

傅:其实我的父母家人都很支持我,我的导师以及学院、团委的老师也给了我不少的建议。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说实话自己也犹豫不决,最终能坚持自己的选择,离不开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记:你会建议师弟师妹们报考选调生吗?关于职业选择、人生规划,您有什么建议想要告诉师弟师妹们的吗?

傅:选调生是一次比较难得的锻炼机会。尤其是研究生及以上的师弟师妹,选择报考选调生会更有优势。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没有对错之分,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能够长期坚持的道路。只要能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最佳生活状态,就是成功的人生。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