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92年毕业于当年的图书情报学系(现资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然后进入广州图书馆工作一直至今。从图书采访员的岗位开始,当过主任助理、副主任、主任、副馆长、2011年起被聘任为馆长。回顾自己的成长,并无特别之处,只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经历,或许只是比身边人更多一些专注、也更注重团队合作。
我的从业经历,大概代表了一部分校友:专业对口、“从一而终”。代表的这部分人有多少、是更多还是更少我并不知道,但就个人而言,这真是一件幸事!
我所服务的广州图书馆,现在有两个世界第一:一是在世界的城市图书馆中建筑规模最大,二是在世界的公共图书馆中服务量最大;它也是这两年来广州市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和城市窗口。我们知道,一项公共事业要发展得好,一定要有天时地利人和;而其中实际工作者的工作要做得好,一定要有专业修养、国际眼光、社会视野、机遇意识、策略方法等诸多条件。我的体会,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视野、机遇意识和策略方法。要有专业修养、国际眼光相对容易,但要有社会视野比较难。社会视野从哪里来?从一个人的社会理想中来,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中来,从对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中来。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确实比较难,但这是一条必经之路。我们也常说,机遇可遇不可求,要有机遇已经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能抓住机遇,顺应大势,顺势而为,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就我所从事的公共图书馆行业来说,目前在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广州市还有一位特别有文化自觉的市长,所以这些年我们有更多的机遇,我们也很好地抓住了这些机遇,使我们自身以及整个地区事业的发展无论格局、气象都焕然一新。我们利用新馆建成开放的机遇,推动新馆跻身国内国际一流;利用市长重视的机遇,以人治推动法治,完成地方立法。当然做好工作一定还要有好的策略、方法。我的策略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尤其是善用母校资源,紧紧依托母校、依托自己的老师。我们的母校有全国最好的资讯管理学院,有最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授,如果不善加利用,岂不是资源浪费?
往回看十年,我和母校一起做了哪些工作呢?2006年我们组织举办了全国第一个专业高级研修班。这是公共图书馆运动引入中国一百年后,我国举办的第一个以传播现代公共图书馆理念为主要目的的研修班,推动广州成为全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镇,此后全国各地群起效仿。2006年我们启动了广州市图书馆立法研究与立法进程,历经十年完成立法工作,这是目前国内水平最高的一部地方图书馆法,如果全部实施到位,我们将建成具有世界水准的服务体系。2009年我们一起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这个规划与广州图书馆新馆这个建筑互为表里,让新馆在开放服务以后成为国内外最好的公共图书馆之一,两度入选“广州市入载地方志十件年度大事”,就我所知,这个规划也已经成为国内图书馆界推动战略管理的一个经典案例。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目前我们还有“十三五”规划、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等8个合作项目。
所以说,我觉得非常幸运,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作为职业,选择在广州发展自己的事业,让我可以如此充分地利用母校丰富的资源。所以我对同学们、校友们最主要的建议是,只要有可能,充分利用你的母校,而母校也会因此而获益。
从社会的层面看,大学和她的校友、以及所在地的各种主体已经越来越成为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区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今年4月30日,广州市政府在广州图书馆举行《广州大典》出版座谈会,当时郑德涛书记、罗俊校长、陈春声副校长及多位教授应邀参加,非常充分地体现了学校与地方紧密的合作关系。
作为一个中大人,很多时候,我会想到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校训。我想这十字校训还可归纳为“学”、“思”、“行”三个字,其中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和笃行实践,也就是知行合一。当今时代,我觉得更多的是一个知易行难的时代。我想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个人梦想、社会理想,但一定不要空谈理想;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这个国家、社会还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不要局限于做一个旁观者或批评者,做一个积极的建设者,这也一定会让你自己、让他人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