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44 >> 2015年09月08日 星期二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毋忘国耻 学以报国

哲学系开展新生校史系史教育活动


参与活动的师生在中山大学发源地文明路钟楼前

本报讯(哲学系)近日,我校哲学系举行2015级本科新生入学教育之“重温校史系史一日游”活动,这是哲学系在2014年6月28日、10月16日两次探索开展校史系史游的基础上,首次将该活动纳入院系本科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举办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熔本科新生入学教育、校史系史教育和哲学实践课堂等于一炉的同时,又使新生们切身体会毋忘国耻、学以报国的使命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2015级哲学、逻辑学专业老师、辅导员,2014级逻辑学专业老师、辅导员,100多名本科新生及个别2014级本科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的起点是哲学系楼锡昌堂,沿着逸仙大道,师生们依次参观并了解中山楼、怀士堂、永芳堂、中山先生铜像、惺亭、北门牌坊等多个校园建筑及其历史及现状,搜寻锡昌堂、文科大楼、今研究生院楼等哲学系办学旧址的历史轨迹。红砖绿瓦,南校区的每一处风景都有着属于它的校园故事。

离开南校区后,师生们前往文明路。1924年,中山先生亲手创办国立广东大学,创校本部就在文明路。这里的钟楼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和中大校徽的主体图案,西堂(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是中大哲学系最早的办学旧址。虽然时过境迁,但有关的校史系史的记忆依旧存在于大家的脑海之中,久久难以忘却。站在图书馆门前,思绪却仿佛穿越到几十年前,仿佛自己正站在学院的门口,看着那些在中国哲学史上书写了绚丽篇章的大师们正来来往往,亲切交谈,即使在风雨中,大家依然深深沉浸在幽思的氛围里。

雨过天晴,大家又一同前往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瞻仰了孙中山先生铜像原奉置地,参观了侵华倭寇在石牌校园穿凿的泳池、哲学系曾经属于的文学院以及国立中山大学正门牌坊等地。

1932年,国立中山大学开始迁往石牌新校址。1932至1938年,中山大学在石牌校址教学,并成为中国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哲学系所在的文学院于1935年迁到石牌,抗战爆发后,1938年又随校本部迁往滇南澂江,1940年再迁粤北坪石,1945年三迁梅县。抗战胜利后,返回石牌,直到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迁至康乐园。

孙中山先生铜像,为日本友人梅屋庄吉于1931年赠予我校,1933年11月,奉置在石牌校园。院系调整后,铜像随着中山大学迁至康乐园。1999年9月,华南理工大学师生在原地奉置新的铜像。铜像和奉置地虽然相隔、更新,但中山精神仍在并激励着师生们。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师生们特地参观了位于华工4号楼前的侵华倭寇在石牌校园穿凿的泳池,深刻感受到国家、学校所承载的伤痛与历史,激起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文学院大楼是哲学系迁到石牌后、抗战西迁前、抗战复员后、院系调整前的办学地,也是哲学系在康乐园之外历史最长、最曲折的办学旧址。这座中西合璧、美轮美奂的建筑,今天仍在使用,承担着教育功能,也成为哲学系师生抚今追昔的有形载体。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南门牌坊,是当时学校的正门,也是中大校园现有牌坊的原型,正面额刻“国立中山大学”,背面刻“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校内的仿制牌坊与原型存在若干出入,这个案例让大家切身体会到质疑精神和文献意识在哲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次活动在新生入学典礼当天进行,既是全校范围内的创举,于哲学系内也是四年在南校区的逻辑学专业和大一、大二在珠海校区的哲学专业难得的共同活动。哲学的孩童,去寻访多处从未回过的家乡,哲思盎然。未来,哲学系将总结、完善、推广校史系史游活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