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46 >> 2015年09月28日 星期一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入主流 立潮头 走出去

——罗俊校长在文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9月8日怀士堂)


诸位同仁:

为了召开今天这个会议,我们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到各个文科院系就学科建设做了调研,征询了不少文科的专家、教授的意见。我个人一直在思考和学习,深切地感到,文科之特殊、之重要,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文科把人自身当作学问来研究,专门探讨那些过去没有解决、今天仍未解决的精神难题,无法速成,难以量化,甚至还常被称为是“无用之学”——但无用之用往往是有大用:文科的强与弱,它的影响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一所大学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采,它塑造大学的灵魂,诠释学者的良知,为千万学子奠定如何才能安身立命的精神基座。对于大学四大使命之一的文化传承创新,文科相比其它学科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可以说,文科带头守护着我们这所大学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因此,发展文科的学术研究实力、扩大文科的社会影响力,让中山大学出更多思想成果、出更多文化大师、出更多传世之作,并在世界上具有更强的学术影响力,这是我们文科发展的基本方向。

文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要有上下看千年、至少上下看百年、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和耐心。不要指望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就能立见成效,更不能用那些僵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一管到底,从而忽略甚至扼杀那些有思想的学术、有个性的学者。因此,举行这次文科工作会议,以我个人之见,最重要的还不是研讨我们怎么做的问题,而是首先要重新明确我们对文科的认识和期待。“得文科者得天下”,也就是说,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一流的文科。下面想具体谈谈我的认识。

一、现状

召开这个会议之前,除了调研,我还特别请教了春声常务副书记,他是中大的“老文科”。他给我讲了中大文科的历史,足以令人骄傲和自豪。我们的文科有着勇于创新、开拓的传统,如解放前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的创办、民俗学科的奠基,解放后东南亚研究的开拓,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以及创设历史人类学学科,等等。中山大学的文科历史悠久、风格卓然、大家辈出,一直是我们的强项。我们这所大学的精神气质,很大程度上也是那些文科先贤们的言行所塑造的。几十年来,中大声望渐隆,恐怕也受益于文科者最多。这样说,并无轻看别的学科的意思,中大发展到今天,早已是文理医工齐头并进,这是不争的事实,无须我再强调。

刚才,春声常务副书记已经对我们学校文科的学科发展现状做了详细的介绍,我就不再重复了。总体而言,中山大学的文科有着良好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学术积累,近年来,更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我们的文科汇聚了一批年富力强、潜心向学的优秀学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十二五”期间科研经费排名全国第五。今年,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立项4项,并列全国第一;年度项目立项37项,居全国第三。在社会服务方面,我们也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推进智库建设,为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今年,国家治理研究院提交的《深化医改的关键问题与对策》获得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从调研情况看,文科可以改变、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假如我们真把文科放在历史长河的视野里来看,真从一所大学的精神高度上来认识,我们文科的发展就可以步子更大一点,进而通过建设一个更强大、更具人文关怀、更有道义影响力和精神感召力的文科,来重塑中山大学在世界大学之林的形象和地位。

二、目标

在物理学界,一两百年才出一个大家,让我钦佩的物理学家有许多,其中最著名的有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物理学领域作出了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有思想的科学家,他们的学术贡献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我想,我们的文科也是如此,就是要激发可持续的创造力和可持续的思想创新,我们文科的目标就是:“出思想”,因为有灵魂的东西才能传世。

大学不仅要有科学的发明、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还要创造新的思想、建构精神高地,这样的大学,才有自己的学术品格和人文传统。科学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更多的是创造“工具理性”,但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人文关怀等层面的需求,它难以提供人类所需要的“价值理性”,无法帮助人类“克服意义危机“。我们大学担负着神圣的责任,因为我们不仅输出人才,也输出价值,我们不仅传承知识,也创造思想。作为一所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大学,我们应该大声疾呼、大力弘扬人文传统,应该敢于在观念、思想、精神上引领社会,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为什么要谈我们文科的目标是“出思想”,大概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中山大学在这方面有着良好的传统。提起中大,我们都要说陈寅恪先生,他是位真正的大师。对于中大这位泰斗级的先贤,他的学问太高深,我所知甚少,只能说“须仰视才见”,到任后我专门去拜访了陈寅恪先生故居。陈先生晚年患了眼疾,在中大写出了八十多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他如此的坚毅令我感动。但让我更为钦佩的是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完成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两部著作奠定了中国中古史的解释架构。在这两部著作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考证、学术和历史,更多的是陈先生的思想。还有梁方仲先生,他是历史学和经济学的大家,在清华大学学的是经济学,先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岭南大学经济系和中山大学历史系。他的代表作《一条鞭法》在当时是具有现实意义指向的,他想通过对明代田赋制度的研究,为民国时期的田赋改革提供参考。随后梁先生以“一条鞭法”研究为中心,把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国历史研究,建立中国新史学的研究范式,构筑起关于中国传统经济运行的解释框架,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其次是中国特色的需要。新中国成立66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断探索,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目前的中国,已经到了该“出思想”的时候,是时候去总结“中国经验”了。马骏副校长曾和我说,他觉得,去研究持久经济和社会繁荣下的政治基础是什么,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很有道理,这个题目既有宏观视野,又结合当下,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总结“中国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发展,欧美多次出现所谓“中国崩溃论”,但中国经济并未发生任何崩溃,这是对传统经济学、政治学的挑战。我们谈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更要谈理论自信。中国近四十年高速发展的经济,就是很好的研究对象和课题,它的经验可以总结成理论,弥补源于欧美经验的经济学理论和政治学理论的不足。

第三,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现在已经是大数据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极大地推动了我们研究的发展。过去让学者孜孜不倦、可以贡献毕生心血的文献典籍整理工作,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变得更为容易方便。因此,当今文科学者的学术表达不能仅仅是做整理,“出思想”对于当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质量,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我们谈及研究成果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出了多少本书,而更应关注是这些书里面有多少思想。要更好地结合当代科技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好思想。

因此,从以上三个方面考虑,我希望文科的同仁们能够做像陈先生和梁先生那样可以开宗立派的学者。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因思想而被学界记住的学者,才是真正的大家,真正的泰斗。物理学最伟大的是思想,依我的理解,文科应亦如此。“出思想”,应该成为中山大学的文科学者们追求的目标。

三、路径

在新的形势下,谋划中山大学文科的未来,各个学科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第一,尽管我们身处岭南,但应胸怀天下。这个天下,首先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其次是全世界,是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第二,各个学科都应思考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目标太高。目前,我们学校有17个学科进入ESI前1%,若是回到十几年前,也许有许多人也会觉得是不可能的。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是有基础的,另一方面说明,只要我们认真谋划,提早布局,扎实推进,梦想就可以变成现实。中山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文科必须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也应当肩负起这个责任。第三,我们应该想得远一些,不要只想眼下三五年,应该从现在开始,为百年发展考虑,奠定基础,开创格局。

我们的文科如何能继承原有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发展,出大家、出思想,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我在今年的春季工作会议上讲了三个面向——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同样适用于文科。同时,针对文科,我今天想讲九个字——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

(一)入主流

我们文科有着优秀的传统和良好的基础,但是调研下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觉得,有些学科似乎已经开始自我边缘化,说得不好听些,有点儿自娱自乐的意味,这在中大是不合适的。我们已经明确了共同的目标——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批世界顶尖的学科。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应该处于主流学术圈,要知道学界在关注什么,国际同行在关注什么,我们对这些问题要有思考,要能够解决问题。我们还应该关注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想想我们能做些什么。中大的学者必须具有这样的学术追求与使命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地理上我们远离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但学术上我们决不能远离中心。如果学界同仁聚集在一起讨论重要问题的时候,如果他们讲到某个学科最重要学者的时候,没有中大的学者在其中,那就是不合适的,这就是不在主流。我所说的“入主流”,与“孤独的思考者”的提法并不相悖,我理解的孤独思考并不代表远离学术主流,而是对人文学者独立思考的一种比喻。

入主流,就是要思考大问题。有人给我讲过美国一位经济学家的故事。这个经济学家名叫Mancur Olson,他曾经说:“人生苦短,我只能将我的时间用来想大问题”。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版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八十年代又出版了《国家兴衰探源》,他去世后同行出版了他未完成的手稿《权力与繁荣》,思考的都是大问题,而且都是超越了经济学的关乎人类发展的大问题。所以,我希望我们文科有一批学者能思考一些大问题。当然,学术研究是分层的,不可能所有的文科学者都像这样只思考大问题,但是对于大学而言,我们的学科建设必须要抓住本学科的大问题来开展研究,并给予支持。

(二)立潮头

勇于开拓创新是中大文科最优良的传统,我们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身处广东、胸怀天下,不能仅仅满足于广东最好、华南最好。我们可以形成岭南学派,但绝不只做“岭南一柱”,偏安一隅,文科的学者应该有大气魄、大眼界,摒弃身上可能会存在的“土气”、“酸气”和“俗气”。我们各个学科要努力发展,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争做最好,勇立潮头。

立潮头,就是注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现在十分关注南中国海问题,还有“一带一路”战略,从学术角度考虑,正是我们的文科学者发现重大学术问题,大展身手的好时候。学校现在在珠海校区组建一些学科,如设置国际关系学院等院系,就是从南中国海问题、“一带一路”战略考虑,提升学校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为国家战略服务。

立潮头,就是要唱主角,要使中大学者的声音变成国家战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国家的重大战略,中宣部也在上半年开始启动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计划。各高校纷纷抓住智库的建设机遇,通过智库建设积极争取各方资源,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智库机构,就其功能而言,并不是简单地向政府“递折子”、“出点子”的机构,也不是政府下属的政策研究室,它具有一定的研究独立性。充分发挥智库机构作为理论研究、战略研究、政策建言、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的功能,建设大学智库机构,是大学快速提升社会科学影响力的一个途径。

今年上半年,文科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制订颁布了《中山大学高端智库建设方案》。明确学校重点布局和建设国家治理研究院、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三大智库。这三个智库机构的目标,是建成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并有较大国际影响的高端智库。同时,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互动,与所依托学院密切互动、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同时促进相关学科发展。

除了战略需求的“潮头”,学校自2013年开始实施的“中山大学人文学科中长期研究与出版计划”,则强调的是立于学术前沿的“潮头”。力求整理、研究和出版具有传世价值的经典著作和丛书,也是希望能够涌现一批能够立潮头的学者和著作。这种创新性探索是符合人文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克服了当前科研项目体制存在的短、平、快的弊端,力求树立学术标杆,要求有百年影响,重在学术传承。但我们也注意到了,学校目前启动的项目,大多是以资料文献整理为主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非常重要。但我也希望这个计划要更重视思想性、学术性、前瞻性强的原创性著作,最终要通过创造性的研究,出思想、出文化,并通过一段时期的积累、酝酿,形成相关学派和学术高地。

(三)走出去

教育部之前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里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我以为“走出去”是我们在做好前两点的同时应该思考的问题,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实际,把握主动,深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有选择地、脚踏实地地 “走出去”。

首先,我们可以加强多学科的国际问题研究,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推进全球问题、国际区域和国别问题研究,提高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考虑到珠海校区的区位优势,学校准备以其为依托,做好南中国海问题的研究,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文科除了错位发展文、史、哲之外,还要建设国际金融学院、国际翻译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

其次,我们毗邻港澳地区,要发挥港澳在国际学术交流领域的区位优势。探索与港澳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的新机制,构建学术研究交流的新平台,共同推动中华学术“走出去”。例如,我们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香港高校合作,其“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预计该项目“对中国文明进程所提出的历史性解释有可能为研究领域转型作出重大贡献”。

第三,出现一些具有广泛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者和学术经典。在国际汉学界十分著名的《剑桥中国史》在提到陈寅恪先生时这样写道:“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作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对《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给予了极高评价。之前提到的梁方仲先生,以“一条鞭法”研究享誉学界,相关学术论著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被称为“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我们现在要努力再产生一些这样的在学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和著作。

第四,培养一批优秀的国际校友。在留学生培养方面,我们不能唯指标数量是从,仅教大量的汉语培训生,而是能真正地按照中山大学“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标准,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国际学生。

诸位同仁,我常和文科的朋友们开玩笑说,我们理科是研究物的,你们是研究人的。在我的认识中,文科是研究人的学问,探寻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研究人的行为,社会组织形态、现象和规律。我们都说大学是社会前进的灯塔,大学是社会文明的良心。诸位,作为塑造大学灵魂的工程师,要肩负使命,勠力同心,致力于世界一流文科建设,重铸中大文科之辉煌。

大学文科的发展亦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基础,而文化的复兴又是民族复兴的先声。同志们,90多年来,我们中山大学一直与民族共患难,与时代同行,树人格之典范,存高远之理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绵延不绝。我希望借着学校大力发展文科的良机,中大能再造更多思想传奇,再出更多文化大家,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