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46 >> 2015年09月28日 星期一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你要和同辈人交流”

第四届全国中文学科博士生论坛在我校顺利举办

作者:本报记者 杨靖雯 卢旖维

全国中文学科博士生论坛旨在为全国中文学科博士生提供一流的自由交流的学术平台,到今年已是第四届。据悉,该论坛已有16年历史,其前身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自2010年起开始在广东省范围内征集论文,通过汇编文集、现场讨论,交流学术成果,探索出博士生培养的新途径。自2012年以来,中文学科博士生论坛征文范围拓展至全国。

摄影/张江毅

近日,由我校中文系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文学科博士生论坛在我校南校区顺利举办,来自全国两岸三地51名优秀的中文学科博士生济济一堂,交流切磋,共襄盛举。

论坛为期3天,8个常规分会场讨论和1个竞赛专场讨论依次进行。与会博士生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汇报展示,评委老师分别点评,旁听人员参与互动,认真探讨,气氛热烈而友好,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参与者纷纷表示获益良多。

本届论坛在收稿阶段共收到了来自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多所知名高校的三百多份论文摘要,论坛主办方采取“双向盲选”的评审方式选出了50余篇论文参加会议,又从中择优选出7篇优秀论文,参与今年新设立的“竞赛专场”。在这一会场上,来自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我校的优秀博士生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展示了我国中文学科优秀博士生的学术风采。报告结束后评审组经过审议和商定,最终决出本届论坛的3名优胜奖获得者,其余4篇论文获提名奖。

本届论坛在这一平台的搭建上可谓更上一层楼,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呈现了新特点和新发展。其一,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朴素专注的学术风范。在形式上尽量简约,把更多的时间都让给学术交流和讨论。其二,质量高,把关严。论坛收到全国53所大学博士生的论文提要309篇,其中北大、复旦、浙大、南大、川大及我校超过20篇,所收论文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超往届。论文评审环节采用双向匿名评审制,每篇论文的宣读、讨论时间规定为35分钟,确保公平竞争。其三,开放、自由的交流氛围。以交流为核心,为自由的学术讨论创造宽松的环境,参会人员精彩互动。

切磋琢磨,竿头日进。本届论坛在以往的基础上走得更远,为两岸三地的中文学科博士生搭建起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符合大家探讨切磋的强烈愿望,得到广大学子和专家学者们的大力支持,也为中大在全国中文学科中进一步树立良好形象做出了应有贡献。

主办方:

“严把论坛质量关”

论文质量高,把关严,是本届中文博士论坛的一大特点。

记者: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论坛?

林华勇(中文系副主任、论坛负责人):在学校研究生院和中文系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这次论坛就是为全国的中文学科的博士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要注意,我们说的全国,是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今年没有澳门学生参会,但有来自他们的投稿,而台湾和香港方面都有同学参会。

记者:今年论坛有什么亮点?

林华勇:一方面,今年对与会代表的论文及竞赛论文严把质量关;另一方面,从收摘要的情况来看,稿源非常理想,学校分布很均匀。我们希望把这个平台做得更好,现在是第四届,但我们相信,等做到第十届的时候,肯定跟今天的面貌又大不一样了。

张淑华(中文系研工办老师):我们在公平方面也做得比较好。我们采取“双盲选制",每篇论文由两位相关方向的导师把关。评审采取五分制,大部分文章都要达到四分以上才能作为代表参加会议。到了全文评审阶段,每篇全文再找相关专业的两位老师打分,只有得分高的文章才能进入竞赛专场。如果两位老师的评分出现两分或以上的差别,让第三个老师重新评分,最终决定成绩。

记者:是不是每一个方向的分会场都会产生一篇文章进入竞赛专场呢?

林华勇:这个不一定,我们选取文章是只看质量不看专业方向,进入这次竞赛专场的7篇论文中有3篇是古代文学方向的,说明我们古代文学的投稿质量很高,而个别专业则没有文章入选,那也很遗憾。

记者:论坛已经办到第四届,除了“严把质量关”以外,和往年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

林华勇:我觉得最根本差别还是质量上来了,除此之外,在会议的形式上也做了一些改进。往年,我们会在每个分会场选出一篇最优秀的论文进入竞赛,而今年我们直接在会前评审阶段把得分最高的论文选到竞赛专场,这样就解放了每个分会场与会同学和老师的压力。因为我们发现,往年的分会场现场都像答辩,只有老师提问,但同学们不仅需要有宣读论文的经验,同时也要有提出问题、平等讨论的经验。希望新形式可以多给同学们提问和讨论的机会。

记者:我们举办这个论坛对我们中大及中文系有什么样的意义?

林华勇: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论坛,把全国最优秀的中文学科博士生未发表论文都集中到这里来,把中大中文系的口碑传播出去,让来参会的全国各校的同学们把对中大及中文系的良好印象带回自己的学校去。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现一些优秀人才。还有一点很重要,虽然这是一个博士生论坛,但我们也非常鼓励对学术感兴趣的硕士生和本科生同学参与进来,来听会,看看读博士的师兄师姐们在干什么,把中文学科优秀博士生的面貌展示给大家。

评审老师:

“你要和同辈人交流”

为有着共同学术追求的年轻学者创造学术交流的优良环境和一流平台,是该论坛的最大价值所在。我校中文系教授黄仕忠老师在与记者分享本次参会观感时说:“(这个论坛)最重要的还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很多年轻人在这里交流,我在求学期间,第一次跟着我的老师王季思先生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他对我说了一句话,‘你要和同辈人交流’,我们现在当然也要拜见名家名师,但是拜见名家名师,更多时候只是作为一个‘粉丝’去瞻仰,而同辈人则是你一生的朋友,一生的同伴。这样想的话,现在会议中的这些博士生,都是在学的学生,也是未来十五年、二十年学界的主力,那么在未来还要走的几十年的学术路中,这些同伴就会非常重要。”

记者:黄老师您好,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这次参与这次中文博士论坛的一些观感?

黄仕忠:首先,我们中文博士论坛是每年都办,在国内也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原因其实就是为中文学科的博士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以博士生为主,让各个学校的博士生来一起交流,方式是学术的方式,把大家都“拉出来遛一遛”,因为以前的大型学术会议都没有给博士生专门提供太多的机会,我们这个会议上博士生展示的空间则更大。第二呢,通过展示和比较,学生也会学习到在这个讲台上该怎么做,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哪里,有助于成长,可能原来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而在会议上自己讲一遍,又听别人说,这样体悟就会不同。这一点我刚才在会上也讲了,演讲要怎么讲,可能你以前演练的机会不多,那么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锻炼,你就会知道未来要怎么讲。

记者:这个中文博士论坛您也参加了好几届了,您感觉今年的论坛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黄仕忠:现在我看到的是,我们的规模越来越大,论文集越来越厚,以前与会者是要邀请来参加,现在是他们申请来参加,我知道有很多学生,非常希望参加这次会议,但是也很遗憾没有获得资格,因为我们有竞争非常激烈的评审环节,我们现在投稿的人越来越多了,当然也说明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记者:您担任了我们这次竞赛专场的评委,能跟我们说说您作为评委的一些感受吗?

黄仕忠: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和思考的话就会发现,在这个竞赛环节中每一位同学的表达和表现其实都体现了他的学校、导师的风格,大家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也要从这些差异中去学习,就像我们刚刚最后一位报告的同学(注:香港中文大学张齐迎同学),他的表现都得到了老师一致的好评,还有我们那位做方言的同学(注:中山大学姚琼姿同学)表达也很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就可以思考,他们在台上如何展示、该如何去表达等等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与会学生:

独学则无友,孤陋则寡闻

老师们作为学术前辈,向大家寄语“要和同辈人交流”,参加论坛的年轻学者们也是这样践行这一理念的。本次论坛竞赛专场的优胜奖获得者、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张齐迎同学谈到为何来参加此次论坛,“我希望和这些特别高水平的学友一起切磋,学术讲究‘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所以还是要多和大家交流。”

记者: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参加竞赛专场的感受吗?

张齐迎:当然是忐忑啊。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文章还有很多问题,一方面希望自己得到认可,又希望得到很多有用的批评和建议,心情非常矛盾。我本身不是研究汤显祖的,但有我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古人定位的问题,所以把我的观点跟大家讲,尤其是在竞赛专场,还是有一定的压力。

记者:在会议上有什么收获吗?

张齐迎:一方面,在与同龄学友的交流当中得到了宝贵的收获,大家的文章都很优秀。另一方面,大家的文章有一些提高的空间,老师的点评都非常到位。通过听别人的报告会学习到如何能够继续改进自己的文章,同时也认识了很多同龄的学者,我发表了一个见解,就会有人来一起讨论,抛出他自己的想法,建议也都很诚恳。

记者:老师们对你在专场上的表现都评价很高,请问你的突出的表现是因为平时做了额外的训练吗?

张齐迎:这要特别感谢香港中文大学,那边有一个“讲论会”的制度,就是我们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每年都要在同级的同学面前报告自己的论文。我去年入学第一次讲论会表现并不好,但是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点,在讲论会之后我也会再做练习。

记者:能给我们说一下你为什么会来旁听吗?

张江毅(旁听学生,中大博雅学院硕士):因为我本身对古代文学专业比较钟爱,参加这个论坛可以让我了解到这一专业的博士生都在做什么,还可以找到一些看问题的角度,认识几个朋友。

记者:那么你今天旁听论坛有什么感受?

张江毅:这次论坛各个分会场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感觉很亲切,气氛非常好,大家研究的问题专业性、方向性都很强。我缺少一些大家共同的知识基础,所以听起来相对费力,但是对于思考角度的借鉴会非常有帮助。

读书寂寞,写作辛苦,也能自得其乐

提升学术水平,切磋交流不可少,但也离不开平时的刻苦学习和研究。本次论坛竞赛专场的优胜奖获得者、我校中文系博士生姚琼姿同学分享经验时说:“读书寂寞,写作辛苦,也能自得其乐。”

记者:你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经验吗?

姚琼姿:我资质一般,读博士读得吃力,目前也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成果来。但是我很喜欢方言学,享受做方言调查的过程,也很享受整理材料的过程,看着一个一个的音频变成汉字和音标,很开心。但做学术不单是整理材料,更要总结、分析、论证。我也曾经动摇,但没有放弃,吃一堑长一智,不断积累,也许有一天就走到目的地了。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