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3、要诀
3.1 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教育倡导21世纪的人才标准注重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创新能力creativity, out of the box,学习能力learn, unlearn, relearn的创新拔尖人才。相应产生的教育新常态给教师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首先是互联网的发达导致“学习型社会”的出现,为“实体课堂”的存在方式,“课程”的体系与设置,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教师的功能作用提出了一系列的全新课题。教学方法改注入式、传授式、讲解式为自助式、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产出式。“慕课”,“微课”,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出现,导致未来对学生学业的考量会超越本校本专业甚至本国,这对本校教师和课堂教学自然形成竞争态势。国际教育界对“学校”的物理空间未来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学模式以“难题”“问题”“任务”“项目”“思维”“研究”等多种“干中学习”的形式。国际教育界预言2030年的“教室”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会议室”,师生各自带着自己的思想来研讨探究。
事实上,我们面临的教学对象“90后”“00后”学生对学校、课堂、教学、教师以及师生相处的方式也提出前所未有的不屑和挑战。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国教育的质疑和行内业内的反思,都在敦促我们要做新时代新教育新常态的建设者,做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教育者,做教学创新的开拓者。要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化,与学生同心,否则,学生“不跟你玩”,老师“玩不转”,社会“拒收”“合格的废品”。教师职业身份与价值受到威胁。在这样的形势入职的大学教师如何看懂现在,明确未来?
3.2 只争朝夕,苦干巧干
新入职的人往往有激情,有冲劲。但据了解,经过千辛万苦读博毕业的青年人不乏“歇口气”“不想动”“博士后倦怠”状况。青年人如果一旦松懈,“明日歌”就会不自觉地伴随慵懒。人生苦短,时不我待。有位老专家说过,学术是一座山,理工科人才30岁就能往山上冲;文科人才要在山脚下转悠找路,直到50岁才能厚积薄发,开始上山(青岛海洋大学杨自俭教授)。事实上,不论文理,学术精神,学术追求,学术干劲,都要只争朝夕。有心动才有行动,但心动不如行动。把心和行放在: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干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为行动而学for action,在行动中学in action,靠行动来学by action,来自行动的学from action,作为行动的学as action。有 action才有reaction,经过 more action才会有 better action,最后 the action that counts。
行动有“苦”和“巧”的讲究。“埋头苦干”不能不问路,不看路,瞎干傻干,要抬头看路,要选对路,要东张西望看看同行同事同伴在干什么,干了什么;要回头望望定期反思,及时觉悟,有所发现。“投机取巧”得不偿失,适得其反。学术没有捷径,不会每一次努力都有收获,但每一次收获都必定努力过。建议大家在“潜”字下功夫。有 “潜在危机”意识,来自竞争、选拔、晋升、比拼、淘汰的危机感;有“潜在需求”观念,时刻关注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潜心做学问。每个人的“发展潜力”要及时表现,尽量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硬指标:学历硬件,学术成果,评教分数,奖项,发表。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特别是在高端研究型大学的青年教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拔尖创新人才,其富有青春活力的“发展潜力”应该实现出:别人在思考,自己已尝试;别人在困惑,自己已跨越;别人在争议,自己已证明;别人在模仿,自己已创新;别人在跟进,自己已跃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证明潜力的唯一途径!知道不等于做到,做过不等于做好,做好还要做得更好。
3.3 身份构建,技不压身
大学教师的身份是faculty,有学术含量的身份群体,属于高级知识分子intellectual,高等教育者educator,专业人士professional,专家expert,学者scholar。大学教师的专业身份构建目标有:1)学习型教师:终生学习,学在前位。要做Learn的先生,讲究学习方法,保证学习投入和学习效益:“会学”“活学”“自主学”“合作学”“探究性学”“干中学”。要做unlearn的模范,即吐故纳新,更新知识:“开拓地学”“创新地学”。要做relearn的代表,“可持续学”“学无止境”。2)研究型教师: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知特征,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成长条件;研究学材,不是研究一本教科书,而是研究所有身边能接触到的各种相关资源。有人说,“中国把教材当作整个世界,西方把整个世界当做教材”,我们新教师将用行动证明这是错的。其他还需要研究的是研究学法,研究测试法和评价法;研究专业领域;3)领导型教师:教师要有领导力,是指能影响他人完成共同目标的能力,即促进学生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影响学生的认知、思维、参与课程建设的领导力;还有教师的自我领导力。4)淘宝型教师:用心掏课堂里的宝,学生中的宝,教学活动中的宝,反思中的宝,同事身上的宝,信息资源文献资源的宝,学术会议的宝,学者交谈中的宝,微信qq有价值的宝,有心处处皆学问。5)建设型教师。6)创新型教师。7)助力型教师。8)“星范”教师。9)“口碑”教师。10)魅力教师。总之,卓越的大学教师一定是明师(明理之师),经师(经验之师),慧师(慧人之师),导师(指导做人做事做学问之师),名师(学生心中的名师)。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角色身份有motivator, activator, facilitator, organizer, manager, coordinator, enabler, learning partner, communicator, leader, participator, stimulator, model, thinking being, emotional being, creative being, productive being, social being, cultural being, global being。有了这些身份意识和目标,才能实现身份构建。除了自我构建,更重要的是他我构建。教师的身份价值是通过学生的成长,同事的需求,领导的调用,社会的评价来反映的。身份还需要共建。“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一起走”。专业团队project team,学习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单位文化institutional culture,同伴互助peer learning,都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是专业人士,也是专业技师,一技旁身,技不压身。术有专攻,博学多才。技能技术不是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精不精的问题。讲、谈、论、解、辩、问、答、读、写、研、思、干、展、评、观、创、演、画等十八般才艺,不达精通,至少有模有样。大学教师的能力包括:1)演讲能力。吸引力强的演讲注意开头和结尾,可以用叙事,案例,问题,疑点,热点,悬念为手法,可以少讲,精讲,甚至不讲。近来研究型高校调查学生评教意见就有“喜欢不讲课但有才有料能答疑解惑的老师”,对照本宣科的老师极度反感。2)组织能力。组织课堂讨论有多种方法,其中分组法有:同质,异质,同题,不同题,自选题,自由组合,就近组合,男女搭配。角色分工:主持人,桌主,秘书,汇报人。讨论方法有:轮流发言,限时发言,不同观点,相同观点,不同视角,不同立场,不同经历,不同发现,同题不同组,互补,竞赛,辩论。时间调配上有:隔堂讨论,当堂“讲议对分讨论”,自由随意,半自由控制。讨论结果公布方式有:墙报展示,即场汇报,集体评价,即时反馈,成绩评定。更多值得借鉴的“讨论法”有:企业盛行的“咖啡馆式”讨论,自由选题,自由组合,“桌主”与“话题接龙”“贡献想法”(2008 The World Café. http://www.theworldcafe.com);公务员选拔考试常用的方式,“无领导讨论”“联合国式”“答辩式”“听证式”“问题导向或问题引领式”。不论什么种类和形式的讨论,要保证功效和期待的效果,都要注重讨论的组织:目的,任务,专题,角色,汇总,评价。教师的功能在于设计,分工,协调,观察,指导,参与,收集,反馈,评论,总结。3)应对能力。应对课堂状况,例如应对学生表现迟到,睡觉,不听课,不回答提问,不提问,不作为,不做作业,不预习,不用功,不参与活动,不买课本等等常见问题的应对策略;又如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直接回答,给“正确”答案,还是给多种答案,给不置可否的答案,保持神秘感,留有余地,留给自由思考的空间。例如,美国大学老师对提问“为什么”进行反问“你先说说为什么”,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中评委专家涂磊对一对大学相爱四年毕业各奔东西父母不赞成婚姻的大学生的求助回答:“两情相爱不在乎距离,两情不相爱同床异梦”,都不是yes/no或具体做法的答法。应对问题,还可以采取“有待共同查阅”或指导阅读的方式。例如,一个本科四年级做毕业论文的学生想对作品富有创意去请教导师,导师要她读一本权威专著,她一开始认为与她的疑问“不搭界”,但读完之后豁然开朗,为能从“根源”上找到答案而欣喜不已,感激不尽。4)关系能力。处理与学生,同事,领导,导师的关系。处理“宽与严”,“施爱与受爱”,“利用与被利用”,“奉献与吃亏”,“外行与内行”,“专长与短板”的关系。
3.4 创新拔尖,成功密码
大学要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教师队伍有“千百十”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项目有35岁以下青年项目,要努力成为培养苗子,发展对象,出类拔萃,成功“密码”是: 1)智慧领先。教育是开启智慧的行业,“脑矿开采业”, 是“脑势力”比拼的行业。教学上要将“制造人力”变为“智造人才”,自己首先要成为talent,善于开脑洞,烧脑力,补脑汁。2)教学与科研两手都要硬,双腿都要稳。教研相依,互利双赢。具体而言,拔尖创新在教学与科研的表现:课堂要有活力,建构“生态课堂”,开发“生态因子”的活力;教学要有“温度”,温暖学生学习的心灵,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种,燃烧学生的脑力;科研要有维度,理论,实践,数据,案例;思考要有深度,高度,向度(横向、纵向、顺向、逆向、多向),信度,效度,延伸度。只有不断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才有可持续性,专业水平才有不可替代性。
4、常见疑难问题
4.1 不变还是应变?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以不变应万变”也对也不对。对知识的渴求探究,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对问题的研究精神这三点不变,可以说得通。如果出于人的本性,惰性,惯性,随众性,叛逆性而产生以下情况则不合适。有的人不想变,出于惰性;有的人不敢变,源自畏难;有的人不按要求变,因为叛逆;有的人不会变,由于迟钝无能;有的人坚决不变,顽固不化,或者自有一套;有的人变而不通,没学到家,不善变通;有的人有变无化,有姿势无实质,缺乏变化的质化;有的人有变无新,换汤不换药,缺乏更新。其实,应变是必然和必须的,态度上适应变革,顺势而为,行动上还要讲究应变的时机、方法、效果,学会“变化管理”management of changes,变化即挑战。
4.2 教与研,孰重孰轻?
常听到“教学是软,科研是硬”,“教学是为他人,科研是为自己”。这里需要澄清对教育使命,大学意义,教学科研本质的理解。学校首先是教学之地,重研轻教何以担当办学的教育使命?近年来“教学即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的呼声很高。当然,真正意义的学术性教学才能算得上学术。大学教师自己首先要非常严肃认真地给教学尊严与地位,思考教学如何反映学术,是否为科研的教学;学术如何支撑教学,是否为教学的科研。例如,在教学设计上做到:1)研究性教学。在教学目的培养目标就加入研究目的,教学内容就加入研究课题,教学方法与考评方法就与研究方法相结合。2)创新性教学。理念,观念,方法,技能要掌握,操作模式有:难题教学,项目教学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TBL(task-based learning),研究型教学IBL(inquiry-based learning),成果导向的学习OBL(outcome-based, output-based),内容导向,创新导向CBL(content-based, creativity-based),自主学习,行动学习AL(autonomous learning, action learning),合作学习,协作学习CL(cooperative learn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有效学习,电子化学习EL(effective learning, electronic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CAL(computer-assissted learning),移动设备辅助学习MAL(mobile-assissted learning ),网络课程 iCourse(internet course),线上线下学习O2O(online to offline),慕课(大型公开线上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小型私播线上课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翻转课堂(Flipped-up class),混合课堂(blended class) 等。这些模式都有理念、环节、链条、评价标准,“做戏要做全套”。
4.3 课堂是“讲堂”还是“会堂”?
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改革的落脚点在课堂,课堂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课堂早已经不是“讲堂”,更不是“一言堂”。课堂是师生“学术共同体”共同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构建生态课堂、思维课堂、认知课堂、交流课堂、展示课堂,把已知、未知、在学三者之间链接搭桥,才有现代和未来课堂的教学质量可言。从大学学时学分来看,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依赖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由“三块基石”构成:问题、活动、评价。1)“问题”是指将知识点变成问题疑点。问题分类:热身问题,导入问题,启示问题,热点问题,思考题,卷入学生利益的问题,考核学生思辨能力的问题,训练学生分析推理的问题。2)“活动”方式。最好的参与是思想参与,最好的对话是思想对话。低层次的对话局限于信息,轮回,共知。高层次的对话是思想碰撞,探究未知,共同建构。有一种为了进行“再思考”的教学:对问题的再思考,对内容的再丰富,对知识的再加工,对方法过程的再论证,从而产生思维互动,智慧共生。当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重要体现在“让学生记住所学,不如让学生展示所学”(成果形式),展示是引发对话最富“刺激”的方式途径。3)“评价”。评价标准要权威,评价方法要适当,评价效益要明显,评价时间最好是即场评价,是激活思考的重要过程,是教师的重要功能和技能。评价人还包括学生参与评价,做到自我评价、相互评价、集体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评价也是反馈,是“学习的生命线”。
关于“课堂”的讨论,是当下教育领域最关注的课题之一。综合讨论结果,大学课堂是思想共振、情感交织的心灵会话室,知识共建区,智慧宝藏,学习成果展示地,而非知识仓库。有效教学的大学课堂里有思想火花,有智慧释放,有语言互动,有综合应用,有交际体验,有教学“脚手架”,是生命因子高质量生长活出精彩的课堂,是发展思维张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最新科学研究发现,科学家的“创意灵感”不是来自实验室或显微镜,而是来自“交谈讨论”talking“大脑风暴”brain storming。国际教育界预言2030年“教室”将变成“会议室”,英美发达国家在教室的空间设计上已经在朝这种形态呈现。除了传统意义的课堂,现代课堂种类大致可以分为六种:1)第一课堂:实体课堂,人际空间,启发创新,思想碰撞;2)第二课堂:课外课堂,社团空间,实践应用,兴趣导向;3)第三课堂:校外课堂,实习空间,实习基地,深入一线;4)第四课堂:线上课堂,媒体空间,网络资源,跨国跨校跨专业;5)第五课堂:院系课堂,助工空间,社会服务,情操品行;6)第六课堂:国际课堂,课程空间,海外研修、国际交流(清华大学2014新方案)。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常态课堂有:1)“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生是主角,而非听众或观众。老师要敢于善于赋权,把探究知识的权力交还给学生。2)“以学为主的课堂”,也称“自下而上”的课堂。教学计划中的知识由学生归纳,总结,分析,老师点评,从而做到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评教,学生有学案,学习档案袋,学习作业作品化。3)“翻转课堂”。学生课外学教材听讲座看视频,课内交流,是一种将讲授和其他传统课堂元素移至课外,以更多学生间互动、小组问题讨论取而代之的教学形式。这种课堂还体现了“干中学习”的理念,相信学生,放手学生,让学生在各种与专业相关的“任务”“项目”“课题”“探究”中学习,历练,掌握方法。4)动态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巧妙结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