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47 >>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共青团在大学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校团委 黄毅

9月25日,副校长颜光美主持召开了学工系统学习贯彻落实校长罗俊提出的“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的研讨会。校团委书记黄毅在研讨会上做了发言,阐述了共青团在大学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探索与思考。现将其发言全文刊载如下。

今年七、八月间,罗俊校长分别在毕业礼和开学礼上阐述了“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毕业赠言,罗校长期盼毕业生在迈向社会,为国效力的前程中,发扬中大精神,做一名合格的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新生寄语,他勉励中大新同学们在新的学习阶段,主动接受培养,努力“蜕变”成一名德才兼备,具有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的时代青年。这“十二字”真经,不仅让中大学子明确了自己在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同时也给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

下面,我想结合共青团的工作,谈谈对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和思考。

一、我所理解的中大人才培养理念的传承与延续

中山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可追溯到学校草创之初。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校训,便指出了读书人治学为人的途径,希望读书人尊德问学,完善人格,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阶段,把自己修养成“君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成为人才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国教育界对学生成长学习的普遍性趋向目标。迈入新世纪,中山大学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黄达人校长提出了“善待学生”的理念,并希望中大学生能够具备“知礼、诚信、勤奋、阳光、敢于超越、勇于担当、具有职业准备”七点素质。“善待学生”的理念在中大深入人心,然而何谓“善待”,我认为,善可分为“小善”、“中善”和“大善”,为学生创造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是为“小善”;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其提供充分的学术资源,是为“中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其拥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为“大善”。今日,罗俊校长关于“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十二字目标,进一步明晰了中大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大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有其显著特点,中大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脉相承的,是历史延续的,浸染了中山大学的百年传统与精神,更是与时俱进的,是与各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相契合的。因此,这十二字目标是中山大学人才培养的新传承、新延续、新时尚。

二、中大共青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工作经验

共青团归根到底是一个政治组织,“思想引领”是团工作的主业。同时,高校共青团也是当代中国大学整体的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共青团必须融入大学治理体系,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共青团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

我们可以将“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看做是修学三部曲,是人才培养的三阶段,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同时,十二字目标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呼应,缺一不可。

德才兼备是根本。我们认为,德才兼备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的底线是诚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社会学角度讲,就是让一个迈出家庭的青年人实现充分的社会化,学会“成长”,懂得“做人”。共青团的工作,都与“德”紧密相关。我们的经验是,在育人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思想引领”这一主业,将思想引领融入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术科技、艺术教育、学生社团等诸多方面。例如,我们从2008年起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迄今已举办7期,课程内容以“德”为先。“青马工程”一直是“精英化”培养,但每年100名学员的规模,是很难满足中大3万多学生的需求的,为此,我们推动46个院系建立学院一级“青马学堂”,形成校院二级联动发展,每年接受培养的学生马克思主义者逾3000人。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不理性舆论、不文明行为层出不穷,甚至演变为网络暴力。对此,我们努力建设新媒体“思想引领矩阵”,培养一批正能量的评论员,希望网络上能多一些“德”的声音,让校园氛围更优雅。在今年毕业季,我们制作了一个快闪视频,放在互联网上,通过手机新媒体的方式传播,用青年人最新潮的方式,展现中大学子风采,阅读观看量在很短时间内就超过了1000万次。这次视频传播,弘扬了网络青春正能量,提升了共青团的凝聚力与青年认同感。总之,我们在开展学生活动时,都会把“思想引领”作为权衡尺,来丈量我们的工作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引领学生,是否能让学生“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

我们认为,“才”的最低标准是学好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精神。更高要求是“成才”,培养“做事”的本领。我们通过逐渐加大学术活动在学生活动中的比重来引导和营造校园学术氛围,用第二课堂回哺第一课堂。从2013年10月份起,我们在校内主办了将近100场“学术与人生”系列讲座,吸引超过2万人次的同学到场学习。有一位经常帮助我们联系讲座的校外学者说,中大共青团的工作让她回想起了六、七十年代的思想进步、探索学术的大学共青团。又如,我们以“挑战杯”为龙头,“赢在中大”创业技能及策划大赛、“博学笃行”社会调查报告大赛为“两翼”,让学生有机会、有平台、有信心,将自己在第一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第二课堂的全国赛事相结合,在市场与社会中检验所学所得。现在看来,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很多积极参与校团委主办的学术活动的学生,不仅能比赛拿大奖,还能发学术文章,提高专业学习能力。

同时,共青团不仅仅服务于学业上的“才”,还努力培养学生的“多才多艺”,让课外实践与专业学习相得益彰,碰撞火花。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中,不少学生提高了演讲能力、组织策划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他们有的玩魔术,有的善舞蹈,有的做公益,有的勤创业,各有各才,各领风骚。

领袖气质是核心。我们认为,“领袖气质”源于一种内在的“自信”,外在体现是一种社会担当的精神。一个人拥有“领袖气质”,不一定要做领袖,但必须有开阔的视野与豁达的胸怀,要“有理想、有担当、有勇气、有舍我其谁的气概”。我们的经验是,提供菜单式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并且喜爱的活动,在其中找到乐趣、找到自信。我们看到许许多多青涩腼腆的新生,刻苦排练,在“迎新晚会”舞台上展现舞姿的那一份自信;我们看到讲话也会颤抖的学生,勇敢迈出脚步,在“挑战杯”答辩展示的那一份自信;我们看到初次参加社团“百团大战”的学生,努力推销社团活动争取外界资源的那一份自信;我们看到一个个受助的学生,参加“公益文化节”,去服务社会,做志愿者的那一份自信。这样的一点一滴,汇聚在一起,铸就了学生的自信。而当一个人有了自信,他的领袖气质就渐显了,也就有了担当的勇气。而我们,也不断为他们创造更多实践平台,让学生去深化这份担当与领袖气质。我们把“做一名志愿者”,作为中大学生的一种时尚,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走向社会,如每年开展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平均每年支持200多个社会实践项目,累计1500多支队伍到全国各地。又如,我们推动“有爱慈善商店”、“蓝信封关爱留守儿童组织”成为国内首批成功注册转型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校园公益组织,进一步走出校园承接社会服务,推动学生在体验与成长中培养青年领导力。“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这份在校园里潜移默化,慢慢成长的自信,形象诠释了作为中大学子的领袖气质。

家国情怀是追求。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家国情怀,基于其是否懂得尊重和感恩,能否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并对母校、社会、国家、民族葆有一种感恩的情怀,进而为民族的复兴和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心智。我们的经验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努力营造一种高雅、和谐、友爱的校园民主氛围和文体艺术氛围,让这样的氛围浸润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大学时光中孕育美好,在步入社会后逐渐形成一种人文情怀。比如,我们通过“校园十大提案”,“校长午餐会”等活动让校园内的“吐槽”声变成具有建设性提议的“点赞”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用实际行动去爱校。又如,我们把体育锻炼添上了时尚的味道,让难以坚持的体育与医学、公益、新媒体、创业相结合,推动“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主题活动,让校园充满青春向上的运动氛围。再如,我们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为艺术类活动提供环境、提供条件、提供支持,让他们能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进行艺术表达,让学生提升品位。我们创新草地音乐会,用草地做舞台,用夕阳霞光做灯光,让学生与艺术零距离。我们用毕业“快闪”,点燃学生深藏内心的那份情感认同。润物无声,在军训期间,我们邀请几位将军与新生探讨人生,让新生感受到军人对祖国的那份忠诚。我们刚刚举行了以纪念抗日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晚会,让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心生自豪。中大也是一个有情怀的地方,多少学子,愿意放弃优越的工作岗位,选择到军营去,选择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研究生支教团如是,西部计划志愿者如是,他们在遥远的西部边疆,撑起西部孩子的另一片天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具有家国情怀的祖国建设者。

我们亲身感受到,校园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每一位学生都要呼吸这里的氧气,感受这里的温度。当这里冷酷时,学生的温情与温度也必定被拉低。当这里充满高雅、温情、向上时,这里便不会缺氧,便不会缺少家国情怀。

三、共青团未来工作的若干考虑

以上提到了很多工作,是我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常规化工作,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还将重点考虑推进以下一些工作。

(一)继续坚持一个主业。“思想引领”是共青团的主业,我们将继续推进“思想引领”工作,并指导社会实践、学术科技、艺术教育等各项工作,让每一位学生在参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此外,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挑战,我们将继续推进网络新媒体工作,培养自己的青年评论员,开拓团属舆论场,清扫网络雾霾。在原有青年评论员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增加青年教师、青年辅导员力量,让青年评论员培养计划长期化、专业化、规模化。

(二)完善两项制度。一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化培养制度。在上一阶段,46个学院(含直属系)一级“青马学堂”经一年试行,已逐渐成熟,制度上有保障,形式上有创新,培养上有成效,已成为学院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接下来,我们计划制定深化培养制度,探索形成“班级-院级青马学堂-校级青马工程-省级大骨班-全国大骨班”的培养路径和梯队制度,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接受到马克思主义课程的熏陶。二是构建中山大学志愿服务体系。我校志愿服务氛围浓郁,志愿服务已成为中大学子在课外活动最能普遍接受的活动方式。我们计划打造层次丰富、覆盖面广、特色鲜明的志愿公益服务体系。开展志愿服务研究,优化公益志愿服务项目,推动服务研习和公益创新创业,让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宽广胸怀和宏大视野。

(三)创新三个课堂。领袖气质训练营、“学术与人生”系列讲座、志愿者学堂是我们重点打造的三个课堂。

我们将创新“领袖气质训练营”这一复合课堂。结合团校开创“领袖气质训练营”,组织开展全校班级团支部、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干部常规培训,并在暑假举行封闭式训练营,培养学生干部全面复合型能力,能带领一个团队向上,影响一个班级前进。战略目标是,让优秀影响优秀,让成长带动成长。

我们将优化创新“学术与人生”这一大众课堂。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学者,以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希望把“学术与人生”系列讲座打造成中大学术讲座的品牌,并沉淀成为人生激励课堂。奋斗目标是,未来每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学生会自发到“学术与人生”课堂,感悟成长成才的魅力。

我们将推进建设志愿者学堂这一专业课堂。设计志愿服务完整课程,做好课程顶层设计,让每一位有“德”的学生都能掌握志愿服务的技能与专业素养,使其有真正服务社会的“才”。努力目标是,未来学生社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都能接受到与活动相关的通识课程与特定课程,让学生有自信,有能力“为社会福,为邦家光”。

(四)开展四个特色活动。一是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我们将在近期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特别是通过班级团支部主题团日、学生社团专项支持等渠道,让学生参与到诚信教育主题活动中,从自己做起,做细节做起,弘扬诚信传统美德,营造诚信校园氛围。二是继续举办四校区草地音乐会等艺术活动。新学期,草地音乐会将继续在四校区同步举行,重点在进行活动组织上的改革探索。上学期主要以学生艺术社团筹备节目为主,下一阶段我们将把“我要上草地音乐会”理念贯穿其中,让学生能通过草地音乐会进行艺术表达,有舞台展现个人魅力,用艺术感染学生。三是开展关于“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学生的帮扶活动。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家庭条件稍差的学生容易缺乏自信,容易受外界非主流思潮影响,因而对他们的帮助也是极为重要的,这帮助不仅仅是在学费资助上,更体现在一个完整的大学体验上,如鼓励他们参加社团活动、走近社会,鼓励他们参与学术科技自主创新创造等,我们希望为这一类群体学生护航。四是开展青年研究。针对社会热点、青年成长成才开展专题研究,通过“经典研读”、“时事评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辨是非,明善恶,将深厚的理论底气化为一往无前的锐气,通过深度的思考“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从而真正形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乃人生幸事,而这一过程如护苗成长,缓慢而优雅。共青团的事业与大学的使命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将紧紧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思想引领”这一导向,与学校同仁一道,营造中大学子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为学校人才培养事业贡献力量。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