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78 >>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理性看待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安全吗?转基因会不会造成基因变异?国外对转基因‘零容忍’是真的吗?”……近来国内对于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上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以至于提到转基因,许多人甚至“谈虎色变”。2015年全国科普宣传周,专家来我校给师生开展讲座,藉此契机,带大家走进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转基因领域。

正在加载...
  • 1/2

  • 2/2

转基因时代

◆转基因是一项怎样的技术

◆国际上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态势

◆转基因产品与食品安全性

◆转基因环境安全性

◆转基因的安全管理

◆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答:通常所说的转基因技术是指人为将一种生物的一个或几个已知功能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安家落户,使该生物获得新功能的一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是科技进步的产物。1856年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揭示了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规律,1910年美国科学家摩尔根建立了基因学说,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973年基因克隆技术诞生,1982年利用转基因技术重组了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大肠杆菌,用于生产胰岛素,同年诞生了全球首例转基因烟草。1996年起转基因作物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种植。

◆ 转基因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

答:转基因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保、能源等领域。转基因技术首先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982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利用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人胰岛素商业化生产,是世界首例商业化应用的转基因产品。此后,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药物层出不穷,如重组疫苗、抑生长素、干扰素、人生长激素等。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的第二个领域在农业,包括转基因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培育,其中转基因作物发展最快,具有抗虫、抗病、耐除草剂等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推广,品质改良、养分高效利用、抗旱耐盐碱转基因作物纷纷面世。转基因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也有长久历史,如利用转基因工程菌生产食品用酶制剂、添加剂和洗涤酶制剂等。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如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以及利用转基因生物发酵燃料酒精等。

◆ 转基因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什么区别?

答:育种技术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发展,经过最初的自然驯化、人工选择、人工诱变、杂交育种,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技术,所以,转基因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一脉相承。

传统育种是依靠品种间的杂交实现了基因重组,而转基因育种是通过基因定向转移实现了基因重组,两者本质上都是通过改变基因及其组成以获得优良性状。转基因育种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跨物种的基因发掘,拓宽遗传资源的利用范围,实现已知功能基因的定向高效转移,使生物获得人类需要的特定性状,为高产、优质、高抗农业生物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这种基于对基因进行精确定向操作的育种方法,效率更高,针对性更强。例如,抗虫棉花就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杀虫蛋白基因转移到棉花中,从而能够专一性抑制棉铃虫发生,减少棉铃虫危害,减少农药使用,实现稳产增产、提质增效;抗除草剂作物就是将抗除草剂草甘膦的基因转入农作物,从而在使用除草剂(草甘膦)除草时就能够做到只除草而不危及作物,既增加了种植密度,有效去除杂草,又能降低劳动强度和除草成本,从而能够提高种植效益。

◆ 外国人吃不吃转基因食品呢? 国际上的转基因技术发展态势如何?

答:全球批准种植和销售转基因食品的国家达到64个。其中,在美国种植的90%的玉米和94%以上的大豆都是转基因作物,并用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食品。这些含有转基因作物成分的食品包括婴儿食品、烘焙食品、软饮料、冷冻快餐食品等。

现在全球转基因技术研发势头强劲,发达国家都在抢占这个技术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有很多也在积极跟进。全球批准种植和销售转基因食品的国家达到64个。

美国政府态度积极,方向明确,已经占据了全球转基因产业发展先机,在全球种业具有明显优势。美国是最早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转基因抗虫玉米和抗除草剂大豆的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玉米、大豆面积的90%。美国市场上7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包括婴儿食品、烘焙食品、软饮料、冷冻快餐食品等。美国国家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在其公开颁布的食品标签指南中明确指出:如果含有转基因作物成分的食品在营养成分上与非转基因食品没有差别,食品公司可以自愿选择在其产品标签上标注“转基因食品”,或选择不标注。同时明确规定:不可以刻意标注“非转基因食品”误导消费者。

欧洲转基因的研发水平曾一度领先于美国,但之后态度趋于谨慎,目前已大大落后于美国。如今,欧盟部分成员国也在积极推动政策调整,2013年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捷克和斯洛伐克等5个欧盟国家抗虫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4.8万公顷,其中西班牙种植面积最大,占其种植面积的94%。2014年2月11日,欧盟部长会议还通过了对杜邦先锋良种公司培育的一种新型转基因抗虫玉米TC1507的种植许可。这表明,欧盟的转基因政策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 我国为什么要发展转基因技术?

答: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递减的趋势难以逆转,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重大病虫害多发频发,干旱、高温、冷害等极端天气条件时有发生,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突出。据估计,我国约60%的耕地缺乏灌溉条件,7亿多亩农田常年受旱灾威胁,5亿亩盐碱地有待改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刚性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单纯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农产品需求。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必须突破耕地、水、热等资源约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既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是顺势而为,也是大势所趋。

全球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实践表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的广泛应用能够提高作物抗虫、耐除草剂、耐盐、抗旱等能力,防止减产,减少损失,从而达到提升品质,保护环境,提高产量的效果。如巴西、阿根廷等国种植转基因大豆后产量大幅提高,已成为全球第二、第三大豆出口国。南非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后,因虫害得到抑制,种植密度增加,使单产提高了一倍,一举由玉米进口国变成出口国。印度引进转基因抗虫棉后,由棉花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2013年,我国抗虫棉种植面积420万公顷,其中自主研发的抗虫棉占95%,不仅能减少农药使用,而且提高了棉农收入。

◆ 我国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战略是什么?

答:我国对转基因技术研究应用的基本政策是积极稳妥,也就是说,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一方面,要大胆研究创新,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家法规程序,稳步推进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商业化应用,确保安全。

2008年我国启动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9年国务院发布《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并促进产业化”。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大涉农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

◆ 有人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没有定论,是这样吗?国际上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是否有权威结论?

答:国际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权威结论的,即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都是安全的。转基因食品上市前要通过严格的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而一般食品根本不进行安全评价。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指南,是全球公认的食品安全评价准则和世贸组织裁决国际贸易争端的依据。各国安全评价的模式和程序虽然不尽相同,但总的评价原则和技术方法都是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制定的。

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和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均认为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同样安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目前尚未显示转基因食品批准国的广大民众食用转基因食品后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任何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广泛充分研讨后得出“目前上市的所有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的结论。欧盟委员会历时25年,组织500多个独立科学团体参与的130多个科研项目得出的结论是,“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并不比传统育种技术危险。”国际科学理事会认为,“现有的转基因作物以及由其制成的食品,已被判定可以安全食用,所使用的检测方法被认为是合理适当的。”英国皇家医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巴西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印度国家科学院、墨西哥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联合出版《转基因植物与世界农业》,认为“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食品,这些食品更有营养、储存更稳定,而且原则上更能够促进健康,给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带来惠益。”

◆ 吃转基因食品是否会改变人类的基因?

答: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某些生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使其在生产能力、营养品质等方面更符合对人类的需要。所有生物体均由细胞组成,每个细胞都含有控制和保持其物种特性的成千上万种基因。千百年来,人类繁衍生息,然而人们常吃的即使是最传统的任何一种动植物食品,也包含了成千上万种基因,从来没有人担心食物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基因会改变人的基因或遗传给后代。从生物学角度看,转基因食品的外源基因与普通食品中所含的基因是一样的,对人来说都是营养物质,最终都被人体消化吸收。

◆ 转基因食品现在吃了没事,能保证子孙后代也没事吗?

答:人类使用植物源和动物源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这些天然食品中同样含有各种基因。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转基因食品的外源基因与普通食品中所含基因一样,都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使用转基因食品不会改变人的遗传特性。再说了,狼吃羊有数万年的历史了,羊的基因并没有改变狼的基因,狼还是狼,也没有变成羊。

◆ 我国肿瘤发病是否与转基因大豆油消费有关?

答:2013年6月,在《转基因大豆与肿瘤和不孕不育高度相关》一文中,某省大豆协会负责人完全曲解了年初中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数据。该负责人称,河南、河北、上海、广东、福建等地,是消费转基因大豆油较多区域,而这些区域同时也是肿瘤发病集中区,致癌原因可能与转基因大豆油消费有极大相关性。

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流行病学证据,已被医学专家否定。事实上,癌症高发与消费转基因大豆油之间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像这样的曲线可以画很多条,但有相关性的事物不一定有因果关系。以小麦拔节为例,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每年小麦拔节的时候,也是麻疹流行的季节,但两者并没有直接关联。众所周知,人的寿命延长了,农药使用量增加了,这两者之间如果画一条曲线,肯定有相关关系,但如果得出二者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就太荒谬了。诱发癌症发生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等个体差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生活因素,水体、空气、土壤等环境因素,医疗水平和老龄化等社会因素,都是与癌症发病率有关联的重要方面。

◆ 种植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是否会产生“超级杂草”并破坏生态环境?

答: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不会成为无法控制的超级杂草,种植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也不会使别的植物变成无法控制的杂草。由于基因漂流,1995年在加拿大的油菜地里发现了个别油菜植株可以抗1到3种除草剂,因而有人称它为“超级杂草”。事实上,这种油菜在喷施另一种除草剂2,4-D后即可全部被杀死。其实,“超级杂草”只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超级杂草”的存在。同时,基因漂流现象也并不是从转基因作物开始的,而是自古就有。如果没有基因漂流,就不会有进化,世界上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种的植物和现在的作物栽培品种。当然,油菜是异花授粉作物,为虫媒传粉,花粉传播距离比较远,且在自然界中存在相关的物种和杂草可以与它杂交,因此对其基因漂流的后果需要加强跟踪。2013年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发表“转基因作物的事实与谣传”的特刊,认为在现代农业生产系统中,完全放弃化学除草剂并不可行,因为使用化学除草剂来控制杂草比传统翻土耕作更具效率。

◆ 我国对于转基因作物种植方面有什么样的规定?非法种植有什么样的监管措施?

答: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除了要遵守《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规定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外,还需要依法办理与生产应用相关的其他手续。如转基因农作物还要按照《种子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品种审定和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后,才能生产种植。

为加强转基因作物种植管理,农业部制定了《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安全检查指南》,加强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安全监管,规范检查方法和检查内容。对于转基因作物种植田间检查内容包括:(1)播种期主要检查试验材料、试验面积、安全控制措施及剩余材料处置等;(2)开花期主要检查试验记录、隔离措施与试验面积等;(3)收获期主要检查试验材料收获、保管、处置及植株残留物的灭活处理等;(4)试验结束后主要检查自生植物的去除措施及残留情况等。

农业部每年都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方案,明确监管重点和监管措施,指导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安全监管执法工作。开展转基因成分例行检测和抽检,严把品种审定关,凡是要推广的品种,首先要申请品种审定,获得品种审定证书,然后才能制种和进行种子销售。凡是参加审定的作物品种,都要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发现有违规情况,立即取消参试资格。对违规销售、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 我国转基因食用安全评价内容有哪些?

答: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重组DNA植物及其食品安全性评价指南》、我国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规定,我国转基因生物研究与应用要经过规范严谨的评价程序。食用安全主要评价基因及表达产物在可能的毒性、过敏性、营养成分、抗营养成分等方面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是否会带来安全风险。我国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在安全评价中努力做到评价指标科学全面、评价程序规范严谨、评价结论真实可靠、决策过程慎之又慎。实践表明,通过强化研发人和研发单位的第一责任,严格安全评价,强化政府监管,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保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 我国是怎样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

答:依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我国制订了《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评价规范和技术指南》。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包括供体与受体生物的食用安全情况、基因操作、引入或修饰性状和特性的叙述、实际插入或删除序列的资料、目的基因与载体构建的图谱及其安全性、载体中插入区域各片段的资料、转基因方法、插入序列表达的资料等;第二部分是营养学评价:包括主要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分析;第三部分是毒理学评价: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等;第四部分是过敏性评价,主要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过敏原评价决策树依次评价,禁止转入已知过敏原。另外,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中外来化合物蓄积情况、非预期作用等方面还要进行安全性评价。

◆ 那我们在平时购买食品时能进行选择吗?

答: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国对转基因产品按目录定性强制标识制度。2002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制定了首批标识目录。这些审批信息都可以再农业部官网上看到。

◆ 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标识是如何规定的,能完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吗?

答:目前,国际上关于转基因标识管理主要分为4类:一是自愿标识,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二是定量全面强制标识,即对所有产品只要其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阈值就必须标识,如欧盟规定转基因成分超过0.9%、巴西规定转基因成分超过1%必须标识;三是定量部分强制性标识,即对特定类别产品只要其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阈值就必须标识,如日本规定对豆腐、玉米小食品、纳豆等24种由大豆或玉米制成的食品需进行转基因标识,设定阈值为5%;四是定性按目录强制标识,即凡是列入目录的产品,只要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者是转基因作物加工而成的必须标识。目前,我国是唯一采用此种标识方法的国家,也是对转基因产品标识最多的国家,凡是列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中标识目录的转基因生物及其直接加工品,都应该按规定进行标识,以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由于实行定量标识的国家都设定了阈值,而通常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很难达到这个值,这些食品虽然是转基因食品但不标识。因此,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上很难发现有标识的转基因产品。

资料来源:《农业转基因生物知识100问》、《理性看待转基因》、《转基因食品安全面面观》等科普读本。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