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49 >>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双到”扶贫日记

作者:张北壮

2015年10月28日 晴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副总理在最近的一次扶贫工作会议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要始终把扶贫开发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贫困群众,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同时指出,十八大以来的扶贫实践证明,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是正确的、可行的,要不断坚持和完善。)

10月28日,在这金秋稻收的季节,我随中山大学宣传部丘国新部长一行回访我校对口扶贫村——广东省紫金县龙窝镇琴口村。这是我6年来第100次到琴口村(也是在汪洋副总理任扶贫组长后第一次回琴口村),此行的目的除了回访这个曾经倾注了中大学人深情帮扶的边远山村外,还有个主要内容是引进广州苏雷锘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琴口村签署在灵芝产业方面深层合作的协议,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扶贫成果。

下午2点我们来到琴口村,村干部和村民门兴高采烈地把我们迎进村委会会议室,村党支部书记热情洋溢地介绍几年来中山大学的扶贫成果,村民代表踊跃发言。此时此刻让我回忆起了6年前(2009年12月22日)第一次来到琴口村的情形,在座谈会上村支书手里拿着厚厚的一叠借款条,心情沉重地介绍说,“琴口村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信息落后,山多地少,村集体没有经济来源,村委会的活动经费全靠镇财政支持,每年下拨的经费很少,连购买办公文具的费用都非常困难,因此年年欠债,至2009年底欠债累计达三十多万元,由于没有经费村委会的很多活动无法开展”。琴口村地处粤东河源市紫金县与梅州市五华县交界的边陲老区。这里虽然自然环境条件很好,清澈的琴江水从村边流过,村落四周峰峦叠翠,房前屋后青山绿水,翠竹青青,被称为“长寿素”的空气负氧离子达到每立方厘米8000-10000个(比都市高出十多倍),是天然的氧吧。但是琴口村交通却极其不便,每逢雨天,泥泞山路蜿蜒曲折,连单车也无法通行,是典型的山多地少的贫困地区。正是由于地处深山,资源开发有限,没有招商引资项目,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交通信息落后等的原因,造成琴口村贫穷落后。根据2009年底的统计,全村共有223户人家,总人口1420人,其中贫困户83户,人均年收入不到1500元,需要帮扶改造的危房90多户。面对艰巨的帮扶脱贫任务,时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的郑德涛教授亲自率领各二级单位党委书记和专家教授,多次到该村实地考察调研,详细检测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质、土壤等环境条件,最后确定以户为单位发展种植红肉蜜柚,以农民合作社的形式发展灵芝和花卉产业。为了落实这些措施,学校先后派出三位青年教师余伯俊、廖喜扬和胡罡驻村开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工作,同时委派我负责红肉蜜柚种植和灵芝花卉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的技术指导。几年来中大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按照省扶贫办标准进行危房改造、铺设村道水泥路、修建农田水利灌溉沟渠、开通自然村农户的自来用水、为村道的“点亮工程”架设电缆、为村小学修建一个混凝土结构的篮球场,解决该村小学长期以来没有体育活动场所的困难,以及在村委会组建党员活动室和“希望家园”,并配置了一批电脑,添置了大量农业技术、科普等书籍和一批办公用品。

经过三年多的攻坚扶贫和三年的“回头望”扶贫,6年多过去了,现在的琴口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全村一年的经济作物收入不足10万元,而现在全村种植了2万多棵红肉蜜柚树,今年红肉蜜柚收成40万斤,仅此一项收入达到140万元,其中包括村支书在内的4家农户,每户销售红肉蜜柚的收入超过10万元。今年是红肉蜜柚丰产初始年,在今后的5至10年产量将持续上升,预计明年的产量至少翻一番。由于土壤优良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加上科学的管理技术,琴口村出产的红肉蜜柚品质上乘众口称赞,市场前景看好,这为该村经济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要改变该村的贫困现状,必须要发展村集体经济,当年(2010年3月)我校在琴口村建立“灵芝花卉产业化基地”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扶贫开发项目,几年来灵芝产业为村集体创造纯收入60万元。现在琴口灵芝花卉产业化基地与广州苏雷锘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深层合作协议,由该公司提供100万元首期资金,用于建造6间培养灵芝菌包的人工智能气候室和一部大型数控灭菌设备。这些设施设备的投入将进一步提升琴口灵芝基地的技术层次和生产规模。目前广州苏雷锘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灵芝基地的经营者及村委会已签署为期十年,每年有偿为该公司提供50至100万个灵芝菌包的协议书。这一合作项目每年可为琴口村增加100至200万元的经济收入,为村集体增加5至10万元的生产互助基金的资金来源。

由于家庭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农户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村集体也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资金。村委会不仅偿还了历年来的欠款,还成立了目前拥有我校设立的20万元本金的“生产互助基金”和20万元本金的“奖教奖学基金”。这两项基金的本金将会逐年增加,农户从此不再为没钱购买农药和肥料而发愁,教师也比过去安心教学,学生也更加勤奋学习。

经过中大人几年卓有成效的帮扶,琴口村的村容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危房改造成果斐然,全村90多户危房人家已住进崭新的水泥结构房。我们回访的其中一户邓姓农家给我留下难忘记忆。记得6年前岁末的一个下午,我随同时任校扶贫工作小组组长罗镇忠及生科院党委书记武少新等院系部处和附属医院的领导一行,在校党委郑德涛书记的带领下看望这家特困户。户主邓大爷刚过花甲之年,长年有病,老伴已过世,生活费和医疗费全靠儿子在外打工的有限收入维持,家庭相当贫困。他家四间土砖房,由于多年失修,右边一间已经坍塌,左边三间的外墙也有多处裂缝,大的裂缝可伸进一个拳头,随时有坍塌的危险。走进他的卧室,床上铺的是打了好几层补丁的床单和破烂发黑的棉絮,全部家当加起来值不了几百元钱。我们抬头看看屋顶,阳光透过瓦片斜射下来,正好照在主人困倦、木然的脸上。大家眼圈都红了,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不忍多待,我担心泪珠掉下来便缓步走出屋外。大家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这家特困户,他那充满无助的眼神至今留在我的记忆里。如今邓大爷也住上了新建的三居室水泥结构房,虽然外墙没有精细装修,但室内粉刷一新,宽敞明亮。儿子也回到家乡种植了200多棵红肉蜜柚,今年收入2万多元,这次我们见到的邓大爷是满心欢喜,脸上绽放着笑容。

下午4点半,座谈会结束后我们来到琴口村灵芝产业化基地,见证了琴口村委会、琴口灵芝谷绿态种植合作社和广州苏雷锘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然后参观灵芝基地生产车间,见到工人们在自动灌料机上忙碌着制作培养灵芝的菌包,广州苏雷锘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几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调试大型智能灭菌设备,同时我们还参观了刚刚完工的6间用于培养灵芝的人工智能气候室。在人工气候室内可以模拟灵芝生长所要求的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环境条件,确保一年四季均可栽培灵芝,并且完全达到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食品安全生产标准。这些设备设施是广州苏雷锘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一个月前派出十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建成的。这些设备的投入将使琴口灵芝基地的生产规模扩大十倍,生产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这次回访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琴口村的老百姓对中大人的感激之情,座谈会上村干部和村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感谢中山大学的领导和师生对他们无私的帮扶,帮助他们走上一条持续致富的光明大道。最使村民感动的是对口扶贫工作结束后,中大人依然不改初衷,一直关心着琴口村的发展。2013年8月中旬,大雨导致琴口村山体滑坡,冲垮了灵芝基地生产车间和冲毁了许多村民的红肉蜜柚树苗,琴口生产受到重创,中山大学再次出资20万元,用于修复灵芝基地和村民补种红肉蜜柚,使琴口能够继续生产。今年暑假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和深圳地中海航运公司联合琴口村和宝洞村开展“三下乡”支教助学活动,为学生上了几天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音乐、绘画和文化课,深受同学们喜爱,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同学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这些都体现了我们中大人的真情。的确,过去6年来中山大学各级领导对琴口村扶贫工作非常重视,郑德涛书记、许宁生校长以及学校其他校领导都到过琴口村指导扶贫工作,特别是郑德涛书记,曾7次亲临琴口村检查指导帮扶工作,解决帮扶的的难点问题。校扶贫工作小组、驻村工作组、各院系和各附属医院认真落实帮扶项目,学校机关部处和广大校友(特别是管理学院、岭南学院和高教院的校友)从人力和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积极实施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提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基本方略,最终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夜幕降临时我们告别了送行的村民,启程回校。暮色中,山村的峰峦好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图画,汽车在山村的公路上穿行,虽然公路还是那样的弯弯曲曲,但已经不是以前的泥泞山路,它如同琴口村今后的发展之路,可以更加快速地前进,赶上时代的潮流,实现心中梦想。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