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变迁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学生群体特征面前,肩负着养人育人的重要使命。要培养内外兼修、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只以科学的专业知识传授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在第六届辅导员年度人物陈诗诗老师的积极倡导与组织下,中大“天籁之音”合唱团于2007年11月正式成立,宗旨在于为中大学子提供高雅的艺术平台,提高艺术修养,通过文化濡染作用,实现“科艺交融”。是所谓,育人不仅传技艺以育形,更要习艺术以育人心。
八载间,“天籁之音”合唱团已由起步到成熟,建设出了一套独特的育人模式,培养的一代又一代的“天籁人”歌唱着属于环境学院的“天籁”。使环境学院的土地上,德才飞扬,花繁景茂。
排练传承艺术
演出比赛交相辉映
从兴趣而生,以达到专业水准为目标,合唱团实行常年、定期、按计划排练,正常情况下每周日申请专属场地排练一次,内容以声乐技巧、作品的艺术处理、音乐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合唱时与指挥的配合为主,邀请有专业背景的嘉宾来培训。
从小小的兴趣组织,到连续数届进入“星海之声”合唱比赛前三甲,摘得各种荣誉。此外,“天籁之音”的团员还不时寻求新的突破:尝试合唱快闪、将合唱带到残障人士中间实现艺术与公益的结合……2014年校友音乐会暨“天籁之音”合唱团专场汇报演出,让“天籁之音”走出学院,向全校人展示了环境学院学生在专业领域以外的艺术才能。
和声温暖人心
公益实践“以人释文”
随着合唱团日益成熟,它也获得校内外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创新和进取常记于合唱团心中,“天籁之音”并不满足于完成演出、赢得比赛,而是希望通过独有的方式,在全民公益的时代,以和声践行公益活动,为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和个人伸出援助之手,带去音乐独特的快乐。实现“以人化文”,通过“合唱人”重新定义合唱内涵,赋予合唱以新的时代含义。
2014年4月,“天籁之音”合唱团携手友邦集团,通过义卖纪念品和有偿点歌的方式,筹得善款共计4000余元。善款将用于为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举办音乐会,让更多的孩子们接触音乐,爱上合唱,以艺术的心灵之光弥补身体的缺陷。
践行创新模式
合唱助学两相交融
2014年“天籁之音”与校学生处通力合作,促成了亚德克公益实践项目“优学成长动力营”中“优学合唱团”的组建。“优学合唱团”成员以贫困生为主,首次将合唱模式引入助学工作,以“天籁之音”的育人模式为参照,同样以优秀作品的习唱和传授过程的感化为主要引导,鼓励学生在合唱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提升。
“天籁之音”合唱团对学生个人品质的提升也产生了长远影响。合唱团更与辅导员积极联系,主动吸引较为内向的学生加入,引导他们在合唱中敞开心扉,不少学生都在加入后表现出了极强的活力。
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天籁人”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回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能和天籁人一同追逐合唱的梦想,一同成长,我很幸福。愿我们的‘诗生’之约永不过期!” ——指导老师暨第一代团长陈诗诗
“可以说,‘天籁’的一场场比赛与演出,贯穿了我整个大学生活,也特别怀念那些日子,一群热爱音乐的孩子,聚集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去努力。” ——第二代团长于水
“‘天籁’与其说是一个团体,不如说是个大家庭。每一届团员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而当这些人聚在一起又造就了合唱团不断变化的个性。” ——第二代指挥冉洲舟
“我是幸运的,在这个团里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经历苦乐,见证‘天籁’的成长。如果你问我,在‘天籁’最难忘的记忆是什么,我一定会说:‘天籁’,是一个永不退团的地方。” ——第五代团长李鑫
“这是一个我喜欢的地方,没来参加过合唱排练,你就体会不到站在合唱队伍里唱歌的感觉。你唱着自己的旋律,听着其他声部唱着不同的旋律,却偏偏这些声音都能融合到一起,那么和谐,那么动听!” ——第七代团长李艾琳
“每天早早地来到排练厅,手嘴并用两个小时,虽然很累,但看着越来越好的成绩,我才明白爱上一个地方很容易,但当你决定留下,一定是因为这里的人。”——第七代团长张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