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80 >> 2016年01月20日 星期三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不如一梦

——佘山天文台参访手记

作者:“逸仙思源”计划一期学员 中文系2013级 孔德淇

孔德淇,曾任中大青年传媒主编,现任中国大学生新闻社总编室成员、中山大学团委青年传媒中心新闻中心副主编。曾获第八、九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金奖,第十二、十四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首届广东省大学生新闻奖。

逝者如斯夫,转眼一经旬。

凡尘世事远没结束,佘山天文台是气象万千的上海城中,除陆家嘴金融中心外另一处制高点。在时间和云雾同样川流不息的佘山天文台,有数不清的传奇与轶事,却无关风月。穿过人群,矗立云端的是冲破凡尘的执着俗信。

历史学家朱学勤有言:“新闻像一条河流,每天在流经我们的眼前。”1872年,揭开天文台大幕的巴黎耶稣会传教士在上海建立了徐家汇天文台,从事气象、天文和地磁等观测、预报。二十余年后,又在佘山新建了一座天文台,毗邻南坡的天主堂。这座头顶夺目的圆拱形建筑成了西佘山夜的象征,格调颇高。如果把参天的香樟及交织的游人从天文台的幽径移除,这里的白昼空荡无物,俨如彻夜狂欢后的陈老街区。

“对未知之物保持敬畏。”在此处,人、大地和星空,都没有泾渭分明。我们把车停在山麓,沿着山体盘旋而上,脚下是雨湿的青泥。在当时同行人的眼里,门前庭下被定格于上世纪末的光景之中,散发着苔藓的腥味。

登临峰顶,佘山之巅的址貌,乍眼已落魄为乱石垒就的土堆。作为上海市的自然海拔最高点,佘山略显黯淡;而事实上,于上海天文学事业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它见证了其峰谷,现已成为上海文化遗址的一部分。

天文台没有太多荣光环绕,望远镜每天的运转都像一串前后咬合的齿轮,白天接受外客的巡礼,夜晚耽溺于星象的观测。可歌可泣的是,在万里之外,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辞远征,立誓直抵宇宙尽头的光明。无论战时或者和平年代,无论原住民抑或外来者,天文台只服务于虔敬。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