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调研支教多日,德保和靖西,从纸面上两个陌生的名字变成了两座藏满了各色回忆的城市,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乃至于我的生命里。孩子们的笑脸与教育公平的话题交织在一起,让我难以平静。
教育之公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教育起点之公平,过程之公平,结果之公平。
起点公平,即人人都能获得相对平等的发展平台。针对这点,广东与广西、靖西与德保,就算是德保民中与德保其他更为偏远的学校相比,在最基本的硬件设施条件上,也是天差地别。对于发达地区孩子司空见惯的“标配”硬件,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而言,可能就是挤破头才能考进的重点学校才有的设施。
过程公平则更多关系到软件层面,如师资力量,班级规模,家庭背景等等。在靖西二中我们发现,二中空有非常先进的电子教学设施,但使用程度却不甚理想,可见教学过程上依然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
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感受到德保孩子与靖西孩子的差别。还记得刚到靖西时那六车道的大街、沿街的霓虹和林立的酒楼,与昏暗的德保几乎割裂地区别开来,到授课时,这种差别更耐人寻味。在德保,我们的课程内容是往简单的改,而在靖西则是往难的方向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无疑受到地区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水平的影响。冰冷的经济数字,即使相差再大也不过是数字罢了。但当经济差距赤裸裸地反映到教育水平上,反映到那一个个可爱的同学们身上时,心中之五味杂陈,难以言说。
至于结果公平,无疑是我们衡量教育是否公平的最重要因素。在我看来,只有结果公平才具有现实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弥补起点公平的差距确实非常必要,但几乎不存在彻底抹平这种差距的可能。德保民中等欠发达地区中学能有如此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专项拨款。但民中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学校。而过程公平呢?硬件设施尚且难以达到公平,何谈软件条件公平。除非全国各地都达到均一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然只地域背景一项,就难以实现公平。
而结果公平,则是希望通过好的教学方法,让欠发达地区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发达地区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这个“优质教育”自然无法与今日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想”相提并论,但至少能在一个相对狭隘的评价体系(比如考试成绩)中让欠发达地区的孩子能有与他们在发达地区的同龄人们相近的表现。换言之,是用好的教学方法,去弥补经济差距的鸿沟。而在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体,考出大山依然是孩子们改变人生主要途径的今天,其中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我们思源人前往广西举办“夏令营式支教”,乃至于许多其他大学生支教团队,抱着开拓同学们视野,启迪一份兴趣的希望,也确实实现结果公平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地区大背景的决定性影响下这种作用究竟有几何?我很难给出一个积极的答案。但起码,有人在行动,事情在改变。
长路漫漫,很黑暗,但是瓦砾堆里,有希望。